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45节

  “我等无奈才不得不行此下策……”

  “列国无需担忧,大明乃礼仪之邦,不会无故攻打藩属国。”

  这些话苏禄三王自然不信,但也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大明不会打他们。

  于是三王联合发表声明,对吕宋国的无耻行径表示谴责。

  大明灭其国是合乎礼法的正义行为,我们表示支持。

  他们还主动将这份声明送到南洋各国。

  赵秩自然知道他们的目的,既是讨好,又是道德绑架。

  你们因为吕宋和倭寇勾结,出兵灭了他们。

  我们和倭寇没关系,还对大明很恭敬。

  对我们动手是不符合大义的,会引起南洋列国恐慌。

  赵秩本身就没有战争扩大化的打算。

  他的使命是下南洋,向列国宣扬大明威严,并不是开疆拓土。

  使节团的成员,大多也都是水手、官吏,真正的士兵并不多。

  灭掉吕宋是有心算无心的结果,再对别的国家动手,很可能会吃败仗。

  再说,灭吕宋的功劳,已经足够他们获得想要的东西了。

  没必要节外生枝。

  所以,见好就收是最好的选择。

  打下吕宋还不算完,赵秩立即派遣使者,火速赶往应天禀明情况。

  并请皇帝派人前来接管此地。

  群臣听说下南洋的使节,顺手灭了一个国家,顿时就沸腾了。

第247章 比武将还激进的文官集团

  对于灭亡吕宋国,大明内部出现了三种声音。

  第一种是反对。

  未经请示擅自动兵,灭掉大明承认的藩属国,这有违礼法。

  以后列国会怎么看待我们?我们还怎么以宗主国自居?

  我大明乃天朝上国礼仪之邦,自当以德行教化,蛮夷自然臣服。

  不用想,这种人以文学贤良居多。

  第二种是支持,蛮夷之辈畏威而不怀德,只有打疼他们才会听话。

  当年蒙古帝国灭亡了多少国家和势力,不照样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况且我们还占着理呢。

  这种人以勋贵居多。

  第三种则没那么多是非之分,只有一个念头,我大明太强啦。

  一个使节团,几天就把一个国家给灭了。

  扬我国威于万里之外,好好好。

  持这种想法的以年轻人居多,尤其是没读过书的老百姓是最多的。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

  摊丁入亩解释一切。

  百姓就算再愚昧,也知道谁对他们好。

  新政让他们受到了最直接的好处,对大明的归属感拉到了新高。

  什么礼法、什么规矩、什么道德,都没有大明强大来的重要。

  大明被欺负,他们担心。

  大明强大,去欺负别人,他们就与有荣焉。

  至于什么道理?

  呵……我们帮亲不帮理。

  很多时候,他们的声音很重要,能决定天下归属。

  有时候又不那么重要,基本上被无视。

  比如现在。

  不论是反对此事的,还是支持此事的,都无视了他们的声音。

  为了自己的理念,在朝堂上大吵大闹。

  一方要求严惩以儆效尤,防止以后再有人敢这么干。

  同时也是给藩属国一个交待。

  另一方则认为大明不可辱,否则会寒了人心,以后谁还敢为国效忠?

  双方吵的不可开交。

  以往朱元璋最讨厌这种争吵,咋地?把咱的朝廷当菜市场了?

  有问题无法决断,不会问问咱?

  但现在他的行为方式改变了许多,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饶有兴趣的看着群臣互喷。

  朱雄英也同样如此,双手揣袖,脸上带着兴奋。

  他也是近期才被允许上朝听政,平日里很少发言,基本都是观察学习。

  如果不是要顾及形象,他都恨不得大声给双方喊加油。

  站在人群后侧的陈景恪,也觉得很好玩。

  太孙上朝听政,他这个伴读获得准许,以执戟郎的身份进入朝堂。

  也同样处在学习阶段,至今未发一言。

  毕竟朝堂自有朝堂的规矩,还是不要太出格的好。

  文武吵架,他还是第一次经历,自然觉得好奇。

  不过他看的东西更深,据说以前文武吵架,武将单方面被压制。

  现在武将已经可以做到五五开了。

  倒不是武将的嘴皮子变利索了,而是在于气势。

  以前面对文官,武将总缺那么点气势,吵不过就生闷气,把自己个儿憋的脸红脖子粗。

  现在不一样了,扯着嗓子对喷。

  喷不过也没关系,气势不能输。实在讲不过道理了,就耍无赖。

  比如这会儿,文臣始终拿礼法、德行、感化说事儿,认为这才是圣王之道。

  并且说了一大通道理。

  武将们讲不出那么多道理,就抓住一句话不停重复:

  “既然你们认为靠礼法、德行可以感化蛮夷,那就去草原感化北元吧。”

  “敢不敢去,敢去我们就认输,不敢去你们就闭嘴。”

  就这一句话,满朝文官没有一个敢接的。

  换成别的皇帝,不会把群臣斗嘴当真。

  洪武大帝不一样,谁敢接话,他是真敢把人送过去。

  他们可不想就这样去送死。

  武将能在朝堂里和文官对喷,也就是这两年的事情。

  具体来说,是施行军功爵制以后。

  大批底层出身的人,靠着军功获得勋爵实现阶级跃迁。

  普通武将害怕文官,勋爵可不怕,自然敢和文官对着干。

  不过这依然不是陈景恪心目中的完美状态。

  现在文官是可以统驭武将的,高级武官的升迁,文官依然拥有很重的发言权。

  升迁掌握在别人手里,天然就会低人一头。

  早晚有一天,会重演文贵武贱的局面。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武将任免收归到皇帝和五军都督府手里。

  当然,为了防止武将做大,还是要给出一定限制的。

  陈景恪的计划是,将级以下军官由五军都督府任免,事后报备兵部就可以了。

  将级以上军官的任免,由五军都督府直接递交名单给皇帝。

  皇帝批准的名单,下发给兵部进行核查。

  其实就是核查一下身份、背景、功劳是否真实等等。

  核查结果上交给皇帝,最后用不用依然是皇帝说了算。

  在这个过程里兵部就是工具人,虽然可以利用审查权影响武将的任免。

  但没有决策权,起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而且他敢确定,这个法子朱元璋肯定会支持。

  原因很简单,将级军官的任免权力收归皇帝手中,是对皇权的加强。

首节 上一节 345/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