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31节

  陈景恪也连连点头,让老朱去封禅泰山,看不起谁呢。

  封禅泰山,那不是自降身份,和宋真宗赵恒之流一个档次了。

  当然了,虽然心里很鄙视赵家,嘴上是不能这么说的。

  所以才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拒绝。

  只能说,宋真宗被动做了一回好事儿,彻底绝了后世君王封禅泰山的念头。

  笑了一会儿,朱雄英说道:“纳哈出归顺倒是省了很多麻烦,下一步就是攻打高丽了吧?”

  陈景恪颔首道:“按照计划,应该是如此。还好后续要打高丽,否则将士们肯定很失望。”

  朱雄英也笑道:“是啊,动员了两年,将士们都期待着建功立业,纳哈出就这样降了。”

  “这功劳就像是煮熟的鸭子飞了,换成谁都难受。”

  陈景恪说道:“徐老大倒是得意了,奇袭庆州阵斩敌军主帅,这功劳够他吹一辈子的了。”

  朱雄英点点头,说道:“你说,将来他不会真的和霍去病一样,封狼居胥吧。”

  陈景恪笑道:“这事儿说不准,不过我更看好永昌侯,徐老大还差了点。”

  主要徐允恭以前从未领兵作战,朝廷不可能让他独领一军深入草原。

  汉武帝时期,无将可用只能启用新人。

  大明不一样,当前真可以说战将如云,能挂帅出征的实在太多了。

  论资排辈也轮不到徐允恭出这个风头。

  朱雄英没有再提这一茬,转而说道:“原本的计划是六七月份能拿下辽东,再用三个月打下高丽。”

  “现在纳哈出归顺,替我们节省了三个多月时间,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去经略高丽。”

  “这下,高丽真成瓮中之鳖了。”

  陈景恪说道:“高丽已经是我大明囊中之物,没什么好担心的。”

  “现在我更关注的是国内的改革,也是时候推行了。”

  国内变革,原本是想等辽东战事有了进展再进行,谁知道进展竟然如此之快。

  进度条直接拉到头了。

  对外战争的胜利,往往最能提升君主的威望,增加朝廷的凝聚力。

  此时正是革新最恰当的时机。

  朱元璋自然也明白这一点,当即就颁布了一条条新政措施。

  第一就是开海。

  在泉州、福州、宁波、松江府、青州等五地设立市舶司,掌管出海事宜。

  开海之事已经人尽皆知,并没有人觉得奇怪,很顺利的就展开了。

  第二条新政就是新税法。

  商业税还好说,这是早晚都要征收的,大家也都能接受。

  真正让文武百官无奈的,是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表面看起来此法是面对所有人的,但谁都知道,这就是在针对豪门大户。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想象中的反对声根本就没有出现,此法就这样通过。

  陈景恪一开始觉得很惊讶,但略微一想就知道是为啥了。

  去年朱雄英上书,提出摊丁入亩之法,已经经历过一番辩论了。

  朝廷的意思是明摆着的,此法必然要施行。

  百官抗争过,但没有任何效果,只能无奈接受。

  当然,主要原因还是老朱的屠刀太锋利,将人给杀怕了。

  尤其是借着赵瑁案,将地方大户清洗了一遍,又借着清查人口和土地,将宗族势力敲打了一番。

  有能力阻挠新税法的势力,已经被打的七七八八。

  剩下那点残余势力,能保全自身就偷着乐了,哪还敢和朝廷做对。

  真正让百官震惊的,是第三条政令。

  将金钞局稽查司大部分剥离,组建税务稽查司,专门负责税务稽查工作。

  并且还拿出了详细的工作守则。

  这个守则字行里间透露出三个字,吃大户。

  这下百官彻底坐不住了。

  知道皇帝想打击大户,但你也不能弄的这么明显吧?

  你朱元璋莫不是忘了,你靠谁治理天下的?

  文官集团和部分武将勋贵,开始上奏朝廷,强烈要求废除此法。

  认为此法堪比汉武恶政,必将导致国家大乱。

  这次朱元璋什么都没说,更没有发怒。

  因为以徐达为首的勋贵集团集体上书,表示支持朝廷的改革。

  就连辞官退隐的李善长,都写了一封长长的奏疏,论述了从古至今的征税问题。

  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税务稽查司势在必行。

  并且他还给反对派扣了一个大帽子,明知道大户偷税漏税严重,还要反对税务稽查司,其心可诛。

  朱元璋大喜,将此奏疏拿到朝堂宣读。

  这一下,可以说打了文官集团一个措手不及,他们没想到勋贵集团竟然会支持朝廷。

  作为既得利益者,你们不应该最讨厌税务稽查吗?为何要支持?

  但事实就是如此的不可思议。

  现在还是大明初立,国家真正的权力掌握在勋贵集团手里。

  他们的支持,彻底压倒了文官集团的声音。

  很多原本和文官集团一起上蹿下跳的勋贵,肠子都悔青了。

  有些选择了装死,有些则赶紧上书请罪。

  以前是我不懂事儿,误会了陛下误解了新政。

  经过一番研究,我终于体会到了陛下的良苦用心。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坚定的新政支持者了。

  不管怎么说,新政顺利通过。

  陈景恪却感慨不已,还好他穿越到了洪武时期。

  但凡再往后穿个几十年,这事儿就难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并不复杂。

  其一,朱元璋的个人威望,足以影响到勋贵集团的选择。

  其二,大明的开国功勋集团,大多数都是底层百姓出身,还没有完全被腐化。

  尚能站在百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但凡再过个几十年,等开国功勋去世,想让他们的后人支持税务稽查司,就几乎不可能了。

  别说专门针对富人的税务稽查,就算是摊丁入亩,估计都要经过一番折腾才能通过。

  哪像现在,只是稍稍争论一番,就得以施行。

  即便如此,朱元璋依然没有掉以轻心。

  借口洛阳城营建需要人监督,命太子朱标前往洛阳坐镇。

  实际上就是让他去北方,督促各省税制改革之事。

  两广、福建、江西等地自然由朱棡负责。

  朱元璋坐镇应天,同时也负责最难啃的两湖、江浙等地的改革。

  安排好这一切,朱元璋去韩国公府探望了李善长。

  这是李善长请辞后的第一次。

  回来之后,朱元璋脸上的笑容增多了几分。

  还专门在宫里摆了一桌,邀请了徐达、汤和等几个老朋友一起聚了聚。

  大家都能猜到,君臣二人在一定程度达成了和解。

  虽然李善长已经不可能重获信任,但至少两人之间的心结解开了许多。

  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证明老朱还是念旧情的,他们这帮老家伙可以安心的享受富贵。

  朱元璋念旧情,虽然听起来很滑稽,但事情就这么发生了。

  只能说,时移世易。

  马皇后依然健在,朱雄英的优秀表现,大明蒸蒸日上,未来目标更加明确。

  让朱元璋心中的那根弦松动了许多。

  当皇帝觉得自己能掌握未来的时候,就是他最自信,也是最安全的时候。

  这一点,越靠近朱元璋的人,感触就越深。

  尤其是徐达、汤和等人,前几年他们在朱元璋身上,感受更多的是一种紧张、肃杀之气。

  这让他们一度不想回京。

  最近两年朱元璋变了,准确说是打天下时的那个朱元璋又回来了。

首节 上一节 331/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