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34节

  “也好,希直的文采最好,这碑文就由你来写吧。”

  方孝孺没有推辞,虽然修黄河没他的事儿,可如此盛事他岂能不参与一番。

  陈景恪又说道:“但‘黄河改道纪念碑’这几个字,一定要有殿下亲笔才行。”

  其他人自然也知道该说什么,纷纷表示必须殿下亲笔。

  朱标知道他的意思,笑道:“你呀,也学会溜须拍马了。”

  陈景恪一本正经的道:“这是全体臣工的心意,请殿下顺应民意,莫要凉了人心啊。”

  其他人纷纷道:“是啊是啊。”

  朱标无奈的道:“真是拿你没办法,以后不许如此了啊。”

  陈景恪笑道:“是……那谁,还愣着做什么,快吧笔墨拿过来。”

  马上有内侍取来笔墨,朱标挥手写下了几个大字。

  不过不是什么‘黄河改道纪念碑’,而是‘定黄碑’三个字。

  “虽然知道是奢望,但我还是向苍天祈祷,从此黄河能再不起祸患。”

  众人自然又是一片马屁声,殿下宅心仁厚什么的。

  之后方孝孺又一气呵成,写下了一篇碑文。

  讲述了事情的经过,赞美了朱元璋和朱标,又表彰了陈景恪、白英、李祺等人的付出。

  竖碑的事情自然不需要他们操心,自有李祺这个名义上的总负责人去操办。

  顺着新河道一路向东,进入山东地界。

  朱标没有停留,而是直接进入了大运河,准备南下返回应天。

  之前大运河山东段一直半通不通,究其原因还是北方缺水。

  少了黄河这个主要水源,靠零星的河流,根本不足以支撑大运河。

  前世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用了永乐年间。

  朱棣派人修缮山东段。

  白英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才出仕,帮助朝廷成功修好了大运河。

  结果自己也累死了。

  可是这次修缮大运河,是以牺牲整个山东的水资源为代价做到的。

  本就稀缺的宝贵水资源,就这样顺着大运河流入淮水,然后流向大海。

  加剧了山东地区的旱情。

  这一世黄河改道成功,完美化解了所有问题。

  虽然黄河的年流量并不算特别大,却能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

  既能灌溉土地,还能支撑起航运事业。

  虽然多年后,黄河还会面临泥沙淤积的情况。

  生活在两岸的百姓,时刻都要担心黄河决堤。

  可比起没有水,所有的灾难都是可以忍受的。

  更何况,下一步就是在黄河上游植草种树。

  尽最大可能减少泥沙淤积,控制决堤的次数。

  所以,对生活在这里的百姓来说,利是远远大于弊的。

  穿越这么多年,经过这么久的谋划,终于为北方争取到了一线生机。

  看着新黄河,陈景恪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到了这里,白英和李祺一起下了船。

  他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眼下还不是回京复命的时候。

  朱橚则要跟着一起回京去过年。

  方孝孺也决定回应天去看看,用他的话来说,去会一会那群‘老朋友’。

  陈景恪知道,这是嫌写文章骂不痛快,想当面去喷人了。

  陈景恪本来决定留在河南,他要亲自盯着防疫推广工作。

  但朱标却将他劝了下来:

  “事情到了这一步,你能做的都已经做了,剩下的就交给将士们吧。”

  徐允恭也劝道:“是啊,二十万将士,加上他们的家眷就有百万人。”

  “这么多人要是都做不成,你留下也是无用。”

  陈景恪知道他们说的是对的,就收起担心,跟随船队一起返回了应天。

  ——

  事实上,情况比他想象的要顺利的多。

  而且任务完成的还很戏剧化。

  经历过数百年动乱,北方被人锐减。

  洪武十四年河南才只有三十一万户,一百八十几万人,堪称是地广人稀。

  所以,在这里安置二十万军户超百万人口,是很轻松的事情。

  根本就不会出现土地不够用的情况。

  因为这里是未来的京畿之地,户部和五军都督府都非常用心。

  掺沙子的时候一点手脚都没敢动。

  那真的是每一个普通村子旁边,安插一个军户组成的村子。

  军户虽然是外来的,可他们都经历过军事训练,战斗力更强,也更加的团结。

  真要打起来,普通村子根本就不是对手。

  这些将士回家后,先是跑去查看了分配给自己的土地。

  每一户都是足额三百五十亩。

  都是上好的土地,只是因为无人耕种荒芜了。

  只要勤劳一些,不出几年就能成为当地殷实人家。

  看到实打实的土地,将士们顿时就动力十足,对朝廷的忠诚度也是直接拉满。

  然后就热血沸腾的,投入到防疫宣传中去了。

188.第187章 党同伐异

  188.

  2023-12-31

  军人向来都喜欢直来直去,搞宣传也是。

  二话不说,先把自家所有男丁的头发给剪短。

  然后开始讲防疫知识和短发的好处,并要求家人记熟记牢。

  然后一群闲着没事儿干的军汉,就主动抱团去集市凑热闹。

  一群肌肉坟起,还剃着短发的壮汉走在一起,那气势是相当的慑人。

  谁见了都要躲着走。

  人家还以为来土匪了,没等他们走到集市上,赶集的百姓就全逃走了,只留凌乱的街道。

  就算还有没逃跑的,也没胆子去围观他们搞宣传啊。

  得到消息的乡令,战战兢兢的带着差役过来查看情况。

  得知是隔壁村的军汉,才松了口气。

  询问清楚缘由,心中就开始骂娘。

  文官虽然看不起军伍,但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当面羞辱成群的军士。

  只能陪着笑容将他们给劝走。

  这下给将士们整不会了。

  人跑了,宣传工作怎么办?

  上面可是交代的很清楚,搞不好回去要受罚的。

  最后这些大聪明一商量,集市上你们跑,那我们就去你们村搞宣传。

  这下你们总没地方跑了吧?

  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我们每人提着一根棍子护身没问题吧?

  当几十号手提壮汉手提棍棒,凶神恶煞的走进村子。

  要求所有人到村头集合的时候,大家还以为有匪徒进村了。

  整个村子的人四散而逃,纷纷找地方躲起来。

  自然也有人去乡里报官。

  可是乡衙门才只是草创,游檄、缉盗人员还没有配备到位。

  就乡令手下那几个人,哪能管得了这事儿,只能向县衙求助。

  但这需要时间。

  见到村民逃走,将士们根本就不着急,就坐在村头等着,不信伱们不回来。

  事实确如他们所想,没多久就村民就开始陆续露头。

首节 上一节 234/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