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2节

  先出一本中医类的书籍,他会在书中提出一些中医的不足,再‘预测’一下前进的道路。

  然后在第二本医书中,解决这些问题,并顺势推出现代医学体系。

  当然,这只是他之前的打算,那时候他一心躺平,也没别的大志向。

  现在不同了,既然踏进政坛这个泥坑,那我要做的更多。

  大航海是吗?全球争霸是吗?文明战争是吗?种族战争是吗?

  等着吧,大明的旗帜将插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所有人都将齐颂华夏之名。

  但陈景恪很清楚,朱元璋对走出去毫无兴趣。

  不得不说,出身成就了他,也限制了他。

  全球霸主,文明传播者?

  有一碗饭值钱吗?

  所以他列出了十五个不征之国;所以他对打通西域重建丝绸之路毫无兴趣。

  所以在海边闹倭寇的时候,他不是组建海军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是将沿海百姓内迁,下令片板不得下海。

  而他的这种思想,也代表了这个时代大多数儒生的思想。

  天朝上国。

  除中国外皆蛮夷荒土,取之徒费民财徒耗民力。

  在朱元璋面前提什么全球霸主,那就是找死。

  朱标深受朱元璋影响,对这方面估计也没什么兴趣,能指望的就只有朱雄英。

  之前陈景恪还在思考,该如何着手培养他,现在也渐渐有了些思路。

  给他讲历史故事,主要讲汉武帝和唐太宗两人的拓边思想。

  再给他讲国外各大势力的发展,比如罗马、波斯、贵霜、阿拉伯等帝国,比如亚历山大东征等。

  不需要刻意灌输什么大道理,只要将这些故事告诉他,拓宽他的视野就足够了。

  一旦他对外面的世界生出好奇心,很多东西就是水到渠成。

  回到皇宫,朱标将他叫住问道:“方才叶先生想收伱为徒,你为何拒绝了?”

  陈景恪知道这瞒不住人,所以坦白道:“拜叶先生为师,对我的仕途确实有很大的帮助。”

  “然而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要受其约束,否则必遭反噬。”

  “小子觉得叶先生对我的束缚,远远大于对我的帮助,故拒绝了他的提议。”

  狂妄。

  这是朱标听到这番话之后的第一想法。

  但仔细想想,却又不得不承认很有道理。

  陈景恪并不缺出头的机会,只要不犯错,二三十岁外放最低也是县令。

  只要稍微做出一点成绩,升官速度会很快,五十岁入中枢的可能性极大。

  他缺的只是人脉,说白了就是帮手。

  叶兑确实有才华,人脉也很广,能弥补他的这个缺点。

  然而别忘了他的出身,浙江人,学生大部分都是江浙一系。

  甚至他自己,也可以算作是江浙一系的中流砥柱。

  之前他在民间隐居不涉朝堂,没人在意这个身份。

  现在入朝为太孙之师,这个身份就变得很敏感了。

  洪武朝立国至今,一直是淮西派和江浙系争斗,两派可以说不共戴天。

  面对党争,叶兑都难以置身事外,陈景恪要是拜师,绝对会被拖进这个漩涡。

  到时候叶兑提供的人脉关系,对陈景恪是福是祸就要打个问号了。

  而且陈景恪还有个身份,马皇后的专属医生。

  如果他多一个江浙派系的身份,朱元璋还敢这么信任他吗?

  话说回来,朱元璋同意他当太孙伴读,不正是看中了他身家清白没有背景吗。

  想到这里,朱标露出赞赏之意:“不错,你比我想象的还要聪明。”

  “希望你能不忘今日之想,做一个纯粹的人。”

  陈景恪正色道:“殿下放心,臣是个自信到狂妄的人。”

  “要么聚拢一批志同道合者践行自己的理想,要么就老老实实当一个小人物。”

  “绝不会出卖自己的理想,成为他人手中的刀。”

  朱标并没有生气,反而饶有兴趣的道:“哦,不知你有何理想?”

  陈景恪认真的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朱标怔了一下,然后大笑起来:“哈哈,好,好,好,好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就等着看你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陈景恪拱手道:“请殿下拭目以待。”

  旁边的朱雄英疑惑的挠了挠头,父亲和陈侍读在说什么啊。

  他们说的每一句话我都听懂了,为何总感觉完全没听懂的样子。

第26章 做你爹的魏征

  

  对陈景恪的回答,朱标确实觉得他有些狂妄,不过整体来说还算满意。

  至于什么远大理想,谁幼时还不是意气风发呢。等过上几年经历的多了,就会沉淀下来。

  但有些眼界和气度,却不是想学就能学来的,这方面陈景恪很不错。

  再想到之前他开导朱雄英的那一番话,心中就更加的满意。

  然后他就想到了自己的心事,决定向陈景恪咨询一番。

  “你之前说,我与父亲遇到争执,需要以父亲为主。”

  “可若我放弃主见事事顺着父亲,那我就不再是我了,如之奈何?”

  陈景恪摇摇头道:“殿下想差了,当您和陛下的办法,都是为大明好的时候,自然要以陛下为主。”

  “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需要有人为陛下查漏补缺。”

  “您从您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就是为陛下提供一个不同的角度,让他知道自己所行之策的优缺点。”

  朱标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就如古之唐太宗与魏征,乃君臣典范。唐太宗需要魏征纠正自己的失误,魏征在唐太宗的庇护下施展才华。”

  “魏征从不会为了反对而反对,他反对更多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替唐太宗查漏补缺。”

  “如果劝谏无效,他也不会抓着不放,而是认真执行将损失降到最低。”

  “唐太宗就算不赞成魏征的建议,也会认真思考,完善自己的政策。”

  “我相信,陛下也是一样的,就算不赞成您的提议,也一定会慎重思考。”

  朱标不禁点头赞同,确实如此。

  朱元璋就算不同意他的建议,也会慎重考虑,然后告诉他为何不采纳。

  反倒是他,因为父亲不采纳自己的建议,内心可是有不少牢骚的。

  想到这里,心中就愧疚不已。

  朱雄英则崇拜的看着陈景恪,在父亲面前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还帮父亲解决了难题,太厉害了。

  陈景恪继续说道:“我以为殿下可以学一学魏征,遇事要勇于提出自己的建议。”

  “但您提建议的目的可以略微调整一下,不是让陛下改变初衷,而是替陛下查漏补缺。”

  “等到陛下的政策施行,您再观察实际效果总结优劣,然后汇报给陛下。”

  “如此陛下会很高兴您是一个有主见之人,而您也不用为了建议不被采纳而沮丧。”

  朱标恍然大悟,大笑道:“哈哈,不错,我现在明白你为何如此自信了。”

  陈景恪谦虚的道:“一点浅见,能对殿下有所启发就好。”

  当朝堂只有一种声音的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

  眼下的大明朝堂,在朱元璋的屠刀下,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没有人敢反对他的政策,即便有不同意见,也不敢提。

  这并不利于大明的发展。

  所以朝堂需要一个不同的声音。

  那么还有谁比朱标更适合扮演这个角色吗?

  恐怕没了。

  别人反对他的政策,老朱会很生气想要杀人。

  朱标据理力争,老朱非但不会生气,还会高兴标儿翅膀硬了。

  所以他才会提出这个建议,既能帮朱元璋查漏补缺,又能解决朱标的心理问题。

  朱标对陈景恪已经非常满意,颔首道:“你是雄英的侍读,日后好生辅佐他。”

  这就是认同了他侍读的身份,陈景恪很是开心:“谢殿下,臣必当尽心尽力辅佐太孙。”

  让他成为朱雄英的伴读,是马秀英的主意。

  朱元璋和朱标没有反对,但并不代表他们就认可了他,说不定哪天就会被换掉。

首节 上一节 22/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