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12节
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等等,全都弄了出来。
顺便也把游标卡尺给弄了出来。
前世曾出土过王莽时期的卡尺,这也是他被戏称为穿越者的原因之一。
但卡尺和游标卡尺并不相同。
陈景恪搞出来这个,是标准的游标卡尺。
除了测量工具,他还将钢笔搞了出来。
用毛笔写数学,还能勉强忍受。
用这玩意儿作图,实在是一件高难度的事情。
陈景恪弄的这个钢笔,是蘸墨样式的。
笔尖里面包裹的不是笔舌,而是一个开口的小容器。
在墨水里面蘸一下,小容器里就会装满墨水。
墨水顺着预留的缝隙,流到笔尖上,可以写出字。
小容器里的墨用完了,再蘸一下就可以。
还是比较方便的。
至于长度单位,他没有采用前世的的公制,厘米、分米、米、千米什么的。
而是从中国古代度量衡单位里,抽出了一组比较合适的:
厘、毫、分、寸、尺、丈等。
全都是十进制,十厘等于一毫,十毫等于一分,以此类推。
但对于里这个单位,陈景恪有点头疼了。
明朝以一百八十丈为一里,不是十进制很不便于计算。
想来想去,他心一横就将里的长度,扩大到两百丈。
这样半里就是一百丈,也算是百进制了。
当然,这个方法暂时只能在算学小圈子里用,等以后算学影响力扩大,再推广全国也不迟。
将这一切都弄好,他才带着自己弄出来的工具,和编写的形学书,找到程一民。
对于他的到来,程一民非常的惊喜:
“陈伴读,你怎么来了。”
眼睛却死死的盯着陈景恪手里拿着的包裹。
陈景恪也没有吊胃口,直接将包裹打开:
“看看这书怎么样,能不能吸引算学大家加入。”
程一民激动的拿起那本形学书,翻开一看就先愣了一下。
这上面的字,线条非常细,字形也很小。
标准的蝇头小字。
不像是用毛笔写的,到更像是用针写出来的。
不过他并未着急发表看法,而是埋头看起书上的内容。
第175章 黄河决堤
程一民只是翻看了几页,就被里面的内容所震惊。
他知道陈景恪出手肯定不同凡响,但怎么都没想到,比他想的还要厉害。
此时他心中就只有一个想法,难怪敢称之为形学。
此书一出,陈景恪就可以自称为形学鼻祖了。
这还真不是夸张。
陈景恪在这本形学基础书里,提出了很多新概念,并给出了许多新的设定以及公式。
比如角的定义。
中国很早就对角有了认识,比如观测天象,就经常用到这个概念。
民间工匠也离不开角。
只是在民间并不叫角这个名字,而是叫倨勾。
但百姓只知道有倨勾,却不知道倨勾的度数。
而在数学上,也同样并没有清晰的‘角’概念。
反倒是道教,对这方面的研究更深一点。
但道教研究这玩意儿,是为了方便画各种符箓图案,而不是为了研究算学本身。
所以,相关研究也就仅止于此了。
没有形成系统,也没有进一步发展下去。
其实中国很多学问启蒙都很早,但可惜就可惜在,没有继续深入。
陈景恪在这本书里,详细阐述了角这个概念。
并提出了很多定理。
比如,三角形内角和是一百八十度。
比如,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这些还只是比较常见,比较浅显的定理。
稍微深入一点的,坐标系概念,更是属于首创。
嗯,这里只能委屈一下笛卡尔了。
……
总之,只是粗略翻了一下,程一民就再次被这本书的内容所折服。
也为陈景恪的学问所折服。
陈景恪等他合上书籍,才笑道:
“如何?”
程一民用敬仰的语气说道:
“陈伴读学问之深厚,程某心服口服。”
“你的心胸气度,更是让我折服。”
算学只能算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这门形学,完全可以看做是开山立派之作。
虽然很多内容,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发展而来。
但前人只是零碎的发展,且不成体系。
陈景恪将其梳理成体系,还首创了很多概念。
更何况,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和是不是开山立派,并不冲突。
诸子百家,哪一家不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实践得出的?
也不妨碍他们以创始人自居。
所以,陈景恪完全当的上是开山鼻祖。
这是程一民最真实的想法。
他并不知道国外已经有了《几何原本》,但这并不构成什么影响。
而现在,陈景恪竟然将这本书贡献出来,给大家一起研究。
虽然他还是开山鼻祖,但功劳远不如自己独立出书大。
等于是他将自己的学问,属于自己的声誉,无偿的分给了大家。
或许他对算学圈子有要求,可是和贡献比起来,他所要求的东西根本就不值一提。
这种心胸气度,让程一民彻底折服。
陈景恪很满意这种效果,笑道:
“我可不是为了让你夸我啊,此书能不能吸引算学大家加入?”
程一民肯定的道:“能,太能了。有此书在,天下算学高手,任凭你挑选。”
“那就好。”陈景恪笑了笑,话锋一转道:
“但这次让谁加入,咱们就要好好甄别一番了。”
程一民严肃的道:“伱放心,我心中有数,绝不会再让上次的事情重演。”
陈景恪点点头:“这次的组织形式,要和上次的区分开。”
“一定要将纯粹的算学爱好者维护好,他们才是算学的未来。”
“至于别的,也可以一些招进来,让他们当管事都无所谓。”
“但绝不能将核心研究交给他们,至少不能让他们一个人负责核心研究。”
“防止将来有人退出,导致他负责的那一块要重新去做。”
技术圈子,只要掌握核心技术的人在,就散不了。
陈景恪已经计划好,等形学书籍编写完成,就正式开始物理化学方面的研究。
之后,他又将钢笔、新式作图和测量工具,使用方法告诉了程一民。
“这些工具,都是我请宫里最优秀的工匠制作而成。”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