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96节

  朱元璋大为满意,当即就拍板,开建。

  也就在这时,陈景恪拿出了一样‘黑科技’。

  混凝土,俗称水泥。

  尽管早就知道他手里还有宝贝,可当听到水泥这种东西时,朱元璋还是忍不住感到震惊:

  “你是说,用粘土、铁矿石、石灰石、石膏,磨成粉掺在一起,加水就能凝固成石头一样?”

  陈景恪完全能理解他的心情,这玩意儿堪称战争利器。

  平地造一座坚城,能直接改变战争态势。

  “用瓷器陶器的碎片、矿渣也可以,只要比例对,加水搅拌就能凝固成石头。”

  “如果加适量的沙子和碎石子,效果会更好。”

  朱元璋什么都没说,立即找人弄来所需之物,在皇宫内亲自做了试验。

  几天后,看着凝固成一团的水泥疙瘩,朱元璋激动不已。

  抽出佩剑重重砍了一剑,‘咔’碎屑四溅。

  “不如石头硬,但也不遑多让。”

  “好,这混凝土实乃国之利器也。”

  朱标也非常高兴:“有了此物,修建新都的成本就能降低好几成,速度也能加快数倍。”

  “景恪又立一大功矣。”

  朱元璋点点头,然后不满的道:“你别夸他,这小子藏了一肚子好东西,磨磨唧唧的不肯拿出来。”

  “还大功,咱都恨不得打他一顿。”

  陈景恪嘿嘿一笑,并没有将这话当真。

  老朱这个人,有时候很傲娇,明明想夸人非要反着说。

  “混凝土抗拉抗弯性比较差,浇筑时可以在里面加入竹筋,以增加韧性。”

  竹筋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前世有一座大楼,就是用竹子为筋,历经百年而不倒。

  最后还是因为年代太久远,才被拆掉了。

  拆掉后露出来的竹条,依然保持着足够的韧性。

  明朝的建筑普遍不高,城墙也就十米出头,用竹筋完全没有问题。

  这时,朱雄英围着那个水泥疙瘩转了好几圈,然后摸着下巴说道:

  “用这玩意儿在草原上修几座城池,北元人还不哭死。”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不愧是咱的乖孙,和咱想到一块去了。”

  “现在北元人也学聪明了,咱们大军出击,他们就迁走避而不战。”

  “如果大军太过深入,他们就派兵袭扰粮道。”

  “等咱们大军撤退,他们就赶着牛羊回来继续生活。”

  “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咱们空耗人力物力,却毫无所获。”

  “有了城池就不一样了,咱们的大军可以和钉子一样钉在当地。”

  “咱倒要看看,他们准备如何破这一局。”

  朱标也很赞同,说道:“有了此法,处处都是天险啊。”

  “只是可惜,混凝土的生产方法没有办法保密,容易为敌人获取。”

  陈景恪笑道:“殿下无需担心,水泥只是死物罢了,在会用的人手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况且,我大明军队纵横天下,坚城要塞都不知道攻下来了多少座,再多几座又能如何。”

  朱标失笑道:“确实如此,倒是我有些小气了。”

  朱元璋笑道:“现在咱大明唯一的敌人,就是北元。”

  “他们就算获得了制作之法也没用,草原上可找不到这么多材料。”

  “再说,咱巴不得他们修城呢。”

  “修了城他们就不舍的走了,只能留下和咱们正面作战。”

  “这样反倒是好办了。”

  中原王朝和草原游牧民族作战,最大的问题不是打不过,而是找不到人在哪。

  伱主动出击,人家四散躲避。

  你撤退人家就聚集起来攻打你。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陛下,有了水泥筑城,我倒是有个不错的对付北元人的办法。”

  朱元璋立即就来了精神,问道:“什么办法?”

  朱标和朱雄英也好奇的围了过来。

  陈景恪拿起一根木棍,在地上画了起来:

  “将草原分成一个个的格子,让归顺的北元部落,居住在这些格子里,不允许擅自离开。”

  “朝廷在靠近河流的地方,修筑城池派遣官员,就近管理这些部落。”

  “还可以迁徙汉人,在城池周围居住开垦农田……”

  朱元璋思索道:“办法是不错,可也等于是让北元部落,获得了休养生息的空间。”

  “一旦他们壮大,就有联合起来反叛的危险。”

  陈景恪说道:“陛下考虑的甚是,不过也能解决。”

  “分拆,朝廷规定每个部落的人口上限,人数超过了就分拆。”

  “将拆出来的人,迁到远远的地方定居。”

  “让他们一辈子,都无法联系到原来的部落。”

  朱雄英插话道:“还可以将他们迁到大明腹地,和汉人混居。”

  “说汉话,写汉字,穿汉衣……用不了多少年,就能被同化。”

  朱元璋大喜:“好,格子安置加分拆之法一出,北元将再不复为祸矣。”

  朱标想的更多,说道:“困扰中原王朝数千年的草原隐患,有可能要在大明手里,彻底解决了。”

  眼见这个法子或许可行,几人都变得非常兴奋。

  围在一起商量更多的细节。

  很快就有了一个大致的方案。

  当然了,事情肯定不会那么简单。

  在敌人的腹心之地修筑城池,一不小心就会弄巧成拙。

  要做到万无一失,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不过这些细节问题,自然由专门的人去设计完善。

  最后,朱元璋说道:“此法暂时保密,不要泄露出去。”

  “等这次的革新完成之后,再着手实施。”

  众人都知道事情的轻重,纷纷点头。

  朱标又在应天呆了几天,了解了变革的进程之后,就再次离京前往洛阳。

  本来他是想多呆一段时间的。

  现在材料还没有到位,洛阳那边还在平整土地。

  新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正式动工,他去了也没用。

  有了混凝土情况就不一样了,很多材料都需要调整。

  比如糯米的需求量就降到了最低。

  古代为了保证城墙的质量,会用糯米汤当粘合剂。

  该说不说,这玩意儿确实好用。

  缺点是代价太大了。

  糯米的产量本就低,修城墙的用量又大。

  仅仅是这一项,就占据了总投入的很大一部分。

  关键是粮食宝贵,修城多用一点,百姓就少吃一点。

  说城墙是用钱堆起来的,一点都不夸张。

  而现在有了混凝土,糯米基本可以省下来了。

  朱标离开之后,陈景恪和朱雄英又恢复了往日的忙碌。

  白天学习处理政务,晚上回家做总结。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陈景恪终于将《洪武算经》检查完毕。

  没有任何问题。

  他长出了口气,终于完事儿了。

  之后就将书呈给朱元璋。

  朱元璋早就知道此事,并没有多说什么,直接下旨刊印五千册发行天下。

  在变法的大背景下,《洪武算经》的成书,并未引起什么动静。

  毕竟只是一本算书而已,不被重视很正常。

  除了陈景恪,此时还没有人意识到,这本书在科学界意味着什么。

  算经的事正式告一段落,陈景恪也轻松了许多。

首节 上一节 196/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