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94节

  程一民摇摇头,说道:“你不用安慰我,我还不至于被这件事情打倒。”

  “这件事情确实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教训,让我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

  “这个教训,将让我受益无穷。”

  说到这里,他苦笑道:“只可惜,代价太大了。”

  陈景恪没有再说什么,又简单聊了几句,就告辞离开。

  一路上都在总结这次的经验教训。

  最大的教训,还是将人心想的太简单了。

  不过还好,并没有造成真正意义上的损失。

  反而给了自己提纯内部的机会。

  自从确定要解散编纂组,他就一直在观察这些人。

  他将所有人分成两类,一类是管理型的人才,程一民就是代表。

  他们喜欢算学,懂算学,但也想做官。

  陈景恪已经决定,等建立新圈子的时候,从这些人里选拔人才。

  搭建管理团队。

  还有一类是研究型人才,单纯喜欢算学,没有那么多杂七杂八的想法。

  这样的人比较少,且大多都是后来加入的。

  反而是最早那一批,心思都不是很单纯。

  想一想也正常,最早一批加入的,都是工部、户部、国子监等机构的官吏。

  他们本身就是官,心思复杂一些很正常。

  等到编纂组打出名声,才引来许多单纯的算学爱好者加入。

  陈景恪已经将这些人的名字都记了下来,将来会优先将他们拉进小圈子。

  这些才是未来理科的干将啊。

  他先是回家瞅了一眼,见一见父母,卡着皇城落门的时间才进宫。

  并没有直接将书呈送给朱元璋,而是自己先看了一遍,确定有没有什么问题。

  倒不是他不信任程一民,而是在宫里待久了,习惯性谨慎。

  其实最近他本也没有闲着,每天都要和朱雄英一起学习处理政务。

  主要是跟着徐达和李善长学习。

  这么大的变革,可不是朝廷颁布几天政令就行了。

  需要各衙门集体配合。

  六部没有一个能置身事外的。

  吏部忙着遴选官吏,一万多个空缺,可有他们忙的了。

  户部在全国各地划分土地,以安置军户。

  礼部开始着手为即将到来的大授勋做准备。

  兵部将吴王时期的档案都翻了出来,重新核对军功。

  这是一项非常繁琐工作,工作量之大,能让人看的腿发软。

  还好,李善长从较为清闲的机构,比如鸿胪寺等,抽调了大量人手过来帮忙。

  工部也没有闲着,最近他们才是最忙的。

  黄河改道工作已经开始。

  新都修建,虽然还没有破土动工,可各种材料已经开始着手收集。

  现在又要组建军械局。

  而且军械局还不是单纯的工部机构,军方也会派出几名官员过来做代表。

  名其名曰是方便双方沟通,能让军械局更及时的了解军方需求。

  真实目的大家心知肚明,就是怕文官搞鬼。

  如果放在平时,文官集团肯定不愿意。

  你们军方也配在我们文官的地盘插钉子?

  但现在,也没人在意这点小事儿了。

  派就派呗,几个代表而已,还能翻天不成。

  不只是六部,其他衙门也基本都被牵扯了进来。

  可以说,大明所有的中枢机构和地方衙门,没有一个能置身事外的。

  陈景恪和朱雄英学的,就是如何调动、协调各衙门。

  同时也借着这个机会,更加深入的了解,各衙门是如何运作的。

  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都精通。

  朱元璋的安排是:“军队那边的事情比较简单,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就行了。”

  “主要了解的是行政系统的运作,这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然后他又叮嘱道:“不要学李善长的坏毛病,他这个人外宽内忌,待人苛刻。”

  “遇到意见相左之人,往往会出言不逊。”

  “当年刘伯温执意辞官,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受不了他的辱骂。”

  陈景恪咋舌不已,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老李看起来挺和善一个人,竟然是个大喷子。

  能把刘伯温喷的要辞官,啧……

  朱雄英反而露出了好奇之色,似乎很想知道他是怎么骂的。

  朱元璋继续说道:“这也是咱一直不让他重回中枢的原因。”

  “希望经过这些年的打磨,他能稍稍收敛一些。”

  所以,陈景恪和朱雄英二人,只是偶尔才去一次徐达那里,大多数时间都在李善长身边。

  李善长也知道朱元璋的意思,对两人悉心教导。

  让两人受益匪浅。

  因为朱元璋的话,他们两个一直在私下观察老李。

  发现确实如此。

  平时还好,甚至有人犯了错他都能包容。

  可唯独不喜欢别人和他有不同意见。

  要是有人和他意见相左,那脸色难看的像是要吃人一般。

  不过还好,并没有破口大骂。

  也不知道是真的有所收敛,还是朱雄英在,他不敢做的太过分。

  话说,这次改革李善长可谓是焕发了第二春。

  洪武四年他因病退居二线,后来胡惟庸案爆发,他虽然没有受到牵连,却也再不复当年的辉煌。

  被任命为御史中丞,统领御史台。

  一个中枢机构的头头,说起来职务并不低。

  然而御史台除了风闻奏事,并没有什么实权。

  这个职务完全无法匹配他文官第一人的身份。

  说他在事实上退居二线了,都不过分。

  这一次改革,他再次回到了风口浪尖。

  虽然权力远不如丞相大,却也是风光无限。

  比起权力,重新向世人证明他在朝廷的地位,更加重要。

  尤其是在江浙派面前证明自己,更是让他充满了成就感。

  你们不是想要挑战我们淮西的地位吗?

  现在遇到大事,陛下依赖的不还是我们淮西功臣吗。

  江浙派其实已经偃旗息鼓了。

  尤其是迁都之事确定,失去了地理上的优势,他们深知已经不可能掀翻淮西派。

  比起无意义的斗争,他们更想重新找准自己的定位。

  但对陈景恪来说,这些都无关紧要,也无瑕关心。

  是真的忙。

  白天要跟着徐达和李善长学习,晚上回来审核洪武算经,得点空还要和福清公主培养一下感情。

  说起福清公主,自从两人的婚事确定,她反而变得有些放不开了。

  动不动就脸红,竟然开始看起了女戒,学起了女红。

  陈景恪知道,她这是在讨好自己。

  于是就尝试给她讲一些自立的观点,但发现并没有什么用。

  时代如此,她根本就无法理解。

  后来干脆就直接告诉她,自己对女戒女红没兴趣,就想找个能有共同话题的媳妇。

  就像是陛下和皇后那样。

首节 上一节 194/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