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4节

  从某个角度来说,被抓的反而可以做到坦然赴死,没有被抓的才是最忐忑的。

  只希望一切都能如计划那般,成功断尾求生。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照例处理了一些政务之后,毫无征兆的谈起了一件事情:

  “咱准备册封雄英为太孙,诸卿以为如何呀?”

  朝堂霎时间安静下来,许多人甚至连呼吸都放轻了许多。

  立皇储,哪是他们这些臣子敢置喙的。

  以前或许有人敢发表意见,但自从胡惟庸案之后,这样的人在朝堂已经基本绝迹了。

  众人将目光看向朱标,也就只有他能发表意见了。

  朱标并不意外,他早就猜到自家老爷子要做什么,只是没想到会这么着急。

  雄英昨天才刚断药吧,真是一刻都不想等啊。

  “父皇,雄英乃嫡长孙,理应立他为太孙。然《皇明祖训》规定,宗室子弟十岁方可封爵,雄英年岁不足啊。”

  有了朱标开头,不少人也表达了差不多的意思。

  朱元璋并没有生气,他能看得出来,这些人是在维护《皇明祖训》的规定。

  规矩不能轻易破坏。

  要是他这个制定规矩的人都不遵守,后人就更不会遵守了。

  不过他既然提出册封太孙,自然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已经找到了规避之法。

  “《皇明祖训》规定的是皇室宗亲,太孙乃储君,何时册立不受此规约束。”

  这就叫最终解释权。

  群臣顿时哑口无言,虽然朱元璋有些强词夺理,但真要细说确实不违规,还很有道理。

  君就是君,臣就是臣。

  宗室亲王那也是臣,君和臣岂能用一套规矩。

  况且太孙早立本就是他们乐于见到的,如此就不用冒险下注,直接效忠太孙就可以了。

  见群臣都无话可说,朱元璋心下不无得意。

  看看,咱就是有先见之明。

  这时李善长出列道:“早立太孙有助于稳固江山社稷,臣附议。”

  朱元璋大为高兴,还是老战友靠谱啊。

  有人带头,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附议,其中尤以常遇春和蓝玉一系,最是积极。

  作为太孙的亲戚,之前他们不敢吭气,生怕给人留下外戚干政的印象。

  这会儿李善长带头支持,还有那么多文武站出来,他们就再无顾虑。

  这么多人都支持了,剩下的人自然不敢不支持。

  于是立太孙之事就此定下。

  朱元璋那叫一个开心,大笑道:“哈哈,既然诸卿皆无异议,那此事就此定下。”

  “太史令,选一个黄道吉日,将咱册封太孙之事昭告天下。”

  太史令大声唱道:“臣遵旨。”

  这时,李善长又说道:“按照《皇明祖训》,太孙当为允字辈,是否在册封之前先为其更名?”

  他并没有别的意思,只是觉得先改名再册立,能免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假如先册立后改名,那册立诏书上写的就是原来的名字,说不定就会被有心人利用。

  朱元璋却心生不悦,咱刚才都已经说了,君和臣不同,你是真听不懂还是假装听不懂?

  朱雄英这个名字,是他和马秀英商量许久才确定的,意义完全不一样。

  加上他喊了这么久,天然觉得这个名字是最好的,自然是不愿意改。

  但李善长拿《皇明祖训》来说事,让他一时间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朱雄英虽然是储君,可也是朱家子孙,有些规矩还是要遵守的。

  队列里,一个叫杜佑的官员却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朱元璋废除宰相之后,设立四辅官协助他处理政务。春官、夏官、秋官、冬官,按照季节顺序轮流值班。

  其实四辅官就是皇帝的秘书。

  秘书是最了解领导心思的,杜佑就看出了朱元璋的想法。

  眼珠子一转想到一个计策,于是就出列道:

  “李太师此言我不敢苟同,太孙乃储君,君臣岂能相同?”

  “况且更名乃大事,太孙更是承天命而生,姓名已然上呈昊天和宗庙,岂能轻易改动。”

  “臣说句大不敬之言,若苍天因此降下灾祸,谁能担责?”

  “你……”李善长位于诸公之首,何时被人这样怼过,当即就怒气冲冲的道:

  “陛下,臣参杜佑妖言惑众,请陛下明查。”

  此言一出,朝堂又安静了那么一瞬间,众人都诧异的看向李善长。

  现在是讨论太孙的事情,大家各抒己见,你给人扣妖言惑众的帽子是几个意思?

  是觉得自己的颜面比太孙重要,还是想给皇帝心里扎刺啊?

  朱元璋脸色也冷了三分,说道:“韩国公多虑了,不过是各抒己见而已,杜春官并无此意。”

  “不过身为下属,如此直言顶撞上官也是不敬,杜春官快给韩国公赔个不是。”

  “臣知错,这就给太师赔礼。”杜佑嘴角浮起一丝笑容,马上承认错误并向李善长赔礼道歉。

  李善长见皇帝和稀泥,也只能顺坡下驴,但心中的愤懑之意又多了几分。

  不只是对杜佑的,更是对朱元璋的。

  自胡惟庸之后,朱元璋一直在打压淮西集团,身为集团领袖李善长心里自然不舒服。

  当年靠着我们打江山,现在想玩兔死狗烹那一招是吧?

  不过他还没有老糊涂,知道不能将这种想法表露出来,否则就是下一个胡惟庸。

  所以在察觉到朱元璋的想法之后,他也不再多说什么。

  但因为他生事,朱元璋也没了继续讨论下去的兴趣:

  “太孙更名之事我自有考虑,尔等无需操心……诸卿可还有本奏?”

  众人都低着头不说话,按照以往的情况,这基本就意味着早朝结束了。

  太监正准备按照规矩唱‘有本上奏,无本退朝’的时候,一个人影大踏步上前,正是毛骧。

  “陛下,臣有本奏。”

  朱元璋心中升起一股不好的预感,说道:“若不是当紧的事情,私下奏报即可。”

  哪知毛骧却直接回道:“陛下,此事关系国家社稷安危。”

  此言一出,朝堂刹那间再次安静下来。

  所有人都知道,十有八九是赵瑁那边审出结果来了。

  王志、麦至德等人的心陡然悬起,赵瑁不会将大家给卖了吧?

  朱元璋已经肯定,毛骧要汇报的是赵瑁之事,心中不禁气急。

  伱个混账东西有没有点眼力劲,刚才还在谈册立太孙的事情,你就来汇报大案是几个意思?

  想给册封太孙这件大喜事加点血色是吗?

  就不能等到明天再汇报?那些贪官都已经被锁定了,他们还能跑了不成?

  更让他愤怒的是,如此大事毛骧竟然没有提前汇报自己,而是拿到朝堂上当众说。

  真是该死。

  但事已至此他也不好再阻止,只能道:“哦,是何事?”

第17章 六部全军覆没

  

  毛骧还不知道自己已经上了皇帝的死亡名单,心中正得意着呢。

  这次的贪腐案就是他崛起的契机。

  “陛下,经臣连夜审问,赵瑁已经招供,这是他的口供。”

  果然是赵瑁的事情,群臣的心都提了起来。

  大太监刘盛接过口供双手高举过顶的呈上来。

  朱元璋抓过仔细翻看,供出来的同党大体上和锦衣卫查到的差不多,只是多了几个不疼不痒的小官。

  他马上就明白,这口供是赵瑁弄出来的。

  认识到这一点,他也就没有耐心看下去了,粗略翻了翻就一巴掌拍在龙椅的扶手上:

  “狗胆包天,你们真当咱死了是吗?”

  群臣噤若寒蝉,将头低下不敢说话。

  王惠迪、王志、麦至德等人心中升起一种不好的预感,皇帝为何如此震怒,和预想里的不同啊。

  “刘盛,将口供读给他们听。”

  “是。”刘盛小心翼翼的取过口供,扫了一眼上面的文字,眼睛顿时就瞪大了,一时间竟然忘了读。

  朱元璋见他没声音,怒道:“嗯?你还在等什么,莫非你也与他们有勾连?”

  刘盛噗通跪下,老老实实的道:“陛下冤枉啊,老奴只是……只是被这名单给吓住了。”

首节 上一节 14/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