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26节

  “嘿。”朱元璋戏谑的声音传来:

  “看你们俩那点德行,这就忍不住了?”

  “要不带你们看看剥皮萱草,让你们清醒一下。”

  两人猛摇头:

  “不用了不用了,看到陛下我们就已经清醒了。”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别贫了,宝钞新政能不能成就在此一举了,伱们可要帮我盯牢了。”

  徐允恭回道:“陛下放心,押运宝钞的人已经安排妥当,保证出不了问题。”

  朱元璋颔首道:“你办事我放心,开始吧。”

  徐允恭一声令下,仓库内的官吏就开始轻点宝钞,分类搬到外面。

  仓库外面,十三支由禁军和稽查司成员组成的队伍,早就严阵以待。

  他们负责将宝钞运送到十三个省,移交给当地的金钞局。

  然后金钞局按照既定的办法,将这些宝钞发行出去。

  按照朱标的计划,这些宝钞将优先在应天府周围的几个省发行。

  原因很简单,这里最富裕,人口最密集。

  只要能在这里流通开,别的地方就好办了。

  所以,仓库里的宝钞,八成都是送往这几个地方。

  剩下的两成则会送到偏远地区。

  随宝钞运出的,还有两条新律:

  一、各衙门、商铺、个人不得拒收宝钞,违者惩处。

  二、新钞换旧钞,原价兑换,为期半年,大年初一旧钞将全面停止使用。

  朝廷不可能只通过金钞局发行宝钞,还有别的途径。

  比如官吏的俸禄,朝廷的赏赐等等。

  进入六月份,百官都领到了属于自己的俸禄,其中一半是粮食,一半是新钞。

  朱元璋也赏赐出去不少。

  百官拿到新钞,也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拿到了俸禄,忧的是谁也不知道新钞到底如何。

  万一还不如旧钞呢?

  说起旧钞,百官心中更是苦涩不已。

  以前拿到宝钞,他们都会第一时间花出去,根本就不会存起来。

  结果呢,三个月前盐商入场。

  宝钞的价值一天比一天高。

  一开始原价,没几天就变成了高出面额一成的价格收。

  又过几天,价格提高到了高出面额的两成收。

  到了后面,甚至有人喊出了两倍的价格收购。

  盐商自然不傻,他们这么做实在是盐的利润太高。

  即便两倍价格收购宝钞,他们还是能赚的盆满钵满。

  盐商将市面九成的宝钞扫走,大大减轻了朝廷推行新政的阻力。

  但百官心里却不停的骂娘,为啥不早点推出新政?

  为啥我不将宝钞存起来,要是存起来这一波身家就能翻倍啊。

  不过这还不是最难受的。

  真正难受的是,他们那低到令人发指的俸禄。

  勉强能养家糊口,其中宝钞还要贬值,想存也存不住啊。

  现在朝廷又出新钞,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不管了,至少现在新钞还没贬值,赶紧花出去换成物资吧。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幕,百官发俸禄的第二天,大街小巷就出现了许多奴仆,拿着新钞疯狂采购。

  其中以应天府最多。

  朱元璋得知此事,气的脸色发青,但也知道无法阻止。

  各家商铺碍于朝廷的律法,也不敢不收新钞。

  拿到手之后,他们就震惊了。

  这新宝钞,太不可思议了。

  之前他们只在宣传中听说过新宝钞,什么会变色,什么绝对不可能被仿制……

  百姓都是当笑话听的。

  可现在亲眼见到真正的宝钞,他们才知道,宣传里说的都是真的。

  这宝钞竟然真会变色。

  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太神奇了。

  而且纸的质量也好,一抖就哗啦啦响,太好听了。

  他们心中情不自禁的升起一个念头,这么神奇的宝钞,或许真的能保值啊。

  但……还是算了,宝钞再好那也是纸,谁敢赌它会不会贬值啊。

  赶紧花出去吧,别砸自己手里了。

  而下一个拿到宝钞的人,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生怕砸在自己手里。

  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此举竟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商业的发展。

  不过这种快速流通并非常态,如果朝廷没有办法兜底,新钞必然会贬值。

  靠政令是没用的。

  这时,朱标几个月的准备,作用就显现了出来。

  前面已经说过,六月是缴纳夏税的时间。

  百姓拿到宝钞之后,立即就去衙门交税。

  然后发现,税吏们竟然没有丝毫为难,按照面额收下了。

  还有人去金钞局的仓库兑换物资,发现依然能按照面额购买。

  而且金钞局提供的物资,质量比一般商铺还要好。

  然后大量的百姓开始去金钞局兑换物资。

  刚刚流转出去的新钞,再次回到了朝廷手里面。

  朝廷仓库里还少了一大堆物资。

  百官一边偷着乐,一边等着看朝廷怎么收场。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朱元璋却笑了。

  “应天府发出去一千万贯新钞,回到朝廷手里的只有六百余万贯。”

  “还有三百余万贯留在了民间,也就是说已经有部分百姓认可了新钞。”

  “就是不知道别的地方情况如何。”

  陈景恪也松了口气,第一步已经成功,不过现在远未到高兴的时候。

  重头戏还在后面。

  金钞局自然不能将这六百多万贯新钞留在手里,而是要想办法花出去。

  怎么花?

  很简单,采购本地的特色商品。

  然后运送到外地,交给外地的金钞局。

  同样的,外地的金钞局,也会将他们那里的特色商品,运送到本地。

  外来的商品填补了仓库的空缺,等着百姓过来兑换。

  一开始进行的磕磕绊绊,毕竟百姓还是不信任宝钞。

  一看来采购的人,拿的是宝钞,心里就想骂娘。

  但随着交易一次次进行。

  百姓发现,自己每次都能从仓库兑换到物资,甚至还能兑换到外地的物资。

  慢慢的心态就变了。

  随着交易的往复循环,百姓对宝钞的信誉逐渐提高,愿意暂时持有宝钞的人越来越多。

  朱元璋每天都要看一遍各地宝钞汇报。

  看到宝钞信誉一天天积累,他高兴的嘴巴都合不拢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情很让他开心。

  在这种交易中,金钞局赚取了巨额的利润。

  让他产生了一个想法:“是否能让金钞局一直经商呢?如此就能缓解朝廷的经济压力。”

  陈景恪大惊失色,连忙阻止:“陛下,万万不可啊。”

131.第131章 犹豫啥,联姻啊。

首节 上一节 126/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