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15节

  猛地一下加大工作量,他心里那叫一个难受。

  一天要问好几遍:

  太子到哪了?

  怎么才走到那啊?

  几时能回来啊?

  这个不孝子……

  然后老朱就将主意打到了朱雄英身上。

  这天他拿着厚厚一摞奏疏,来偏殿找到朱雄英,慈祥的道:

  “乖孙啊,来皇爷爷教你处理政务吧……就从批阅奏疏开始。”

  朱雄英眼睛顿时就亮了起来,虽然老朱培养他可谓尽心尽力,处理政务什么的也从不背着他。

  可还真的从未正儿八经,教过他批阅奏疏。

  所以,他自然是很感兴趣。

  于是祖孙和睦的一幕就出现了,老朱手把手教他处理政务,并讲解为何要如此处理。

  朱雄英学的很认真,一边学习,还一边和自己所学印证,感觉收获良多。

  其实朱元璋也一样,自己单独处理政务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

  可教孙子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朱雄英学懂一个道理,他就更感到开心。

  渐渐的,他的想法也变了。

  从原本想找个‘苦力’,到现在喜欢上了这种教学工作。

  不过朱雄英年龄毕竟还太小了,见识远远不够,心思也不够成熟,慢慢的就积累了很多疑惑。

  老朱确实不是一个好老师,他先是给朱雄英解释,见解释不通就拿出更多同类型的奏疏。

  希望通过量的积累,来让朱雄英明白其中的道理。

  有些问题,确实可以用这种方式解决。

  但有些问题这么做,只会加重疑惑,让他更加的迷茫。

  不过还好朱雄英不是闷葫芦性格,有问题就去找陈景恪求教。

  陈景恪虽然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作为医生,心理学是必学的。

  再加上行医过程中接触的实际病例,网上看到的信息……

  他对教育还是了解一些的。

  对于朱雄英的很多问题,他都给出了解答。

  有些问题暂时无法解释,也会帮他开解。

  有句话说的好,解决问题的速度,永远赶不上制造问题。

  老朱灌鸭式教学产生的问题,很快就超出了他的解决速度,朱雄英心中积累了大量的疑问。

  这些问题,有些无所谓,靠着时间就能找到答案。

  有些问题会影响到他的思维成长的。

  没有办法,陈景恪只能找到老朱,将问题讲了一遍,然后苦口婆心的道:

  “陛下,我知道您望孙成龙心切,可太孙才九岁啊。”

  “您这样教很容易出问题的……应该循序渐进慢慢教。”

  “况且,我以为现在提高他的眼界,培养他的思维方式,比学会批改奏疏更重要。”

  “您现在的教育方式,就是在扼杀太孙的自我个性啊。”

  朱元璋不确定的道:“咱真的过了?”

  陈景恪说道:“您想想,当年是如何培养太子的。”

  这一对比,就更明显了。

  太子先接触一些简单的奏疏,等十几岁学有所成,逐渐接手部分政务。

  到朱雄英这里,步子迈的就有点大了。

  朱元璋尴尬的道:“嗐,是咱心急了点,以后会挑一些有特点的奏疏给他。”

  说完,老朱心里叹息一声,偷懒计划失败。

  之后他没有再如这般教朱雄英,而是挑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奏疏,拿给朱雄英让他练手。

  能不能给出解决方案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知道朝廷会遇到这方面问题。

  然后让他思考,为何会出现这方面的问题,如何解决。

  如此一来,效果就出来了。

  朱雄英轻松了不少,对国家的认识也更加清晰。

  这其中陈景恪也出力甚多,经常帮他分析问题。

  这天,朱雄英又拿着一份奏疏过来:

  “景恪你快来看看这个,是工部拿出的治黄之策,你看看怎么样。”

125.第125章 小冰河期到了啊

  125.

  2023-12-12

  治黄疏?

  陈景恪马上就想到去年黄河决堤之事,当时好几个县被淹。

  又恰逢赵瑁案爆发,工部官员全军覆没,差点就没能及时处置。

  还好朱元璋果断,立即抽调民夫堵口子。

  又抽调粮食进入灾区赈灾,才将这场灾祸化解。

  但这种大规模杀官,也确实让朝廷的效率降低了很多。

  直到现在工部才拿出治黄疏,就足见问题有多严重。

  不过,朱元璋让朱雄英看这份奏疏,肯定不是指望他能拿出什么好主意。

  而是让他了解治黄。

  黄河母亲的性格,着实有点暴躁了。

  严重的时候,平均两年决堤三次。平缓的时候,三年也能决两次。

  每隔五到十年,就要大修一次。

  否则,黄河就会让世人知道,水不光能覆舟,还能淹没大地。

  从唐朝末年开始,治黄就成了历朝历代的心腹大患。

  朱元璋的目的,应该是让朱雄英了解黄河,了解治黄的历史。

  有了这个认识,陈景恪就没有急于给他做解答,而是说道:

  “治黄是个大课题,我需要时间将这些知识梳理一下,明天再给你讲吧。”

  “你自己也可以找相关书籍,了解一下黄河。”

  又要讲课了吗?

  朱雄英兴奋的道:“好,我这就去大善堂,找黄河有关的书籍。”

  治黄既然是重大课题,自然也就有专门的书籍。

  大善堂是朱元璋的私人图书馆,里面有此类书籍也不奇怪。

  朱元璋也第一时间就知道了,陈景恪要讲课的消息。

  也难免有些激动。

  盖因陈景恪每次讲课,都会牵出一个大课题,由不得他不重视。

  马上下命令,这两天要盯紧陈景恪,将他说的话一字不落的记录下来。

  陈景恪并不知道这些,就算知道了也不会感到意外。

  自己被监视,那几乎是公开的秘密了,没什么好奇怪的。

  要是哪天老朱突然不监视了,才需要担心。

  拿出纸笔,开始整理自己对黄河的了解。

  前世他老家就在黄河边上,从小就听着黄河的各种故事长大。

  上学时候老师也经常提起黄河问题。

  耳濡目染之下,他对这条河还是有着一定了解的。

  虽然不是很详细,但对朱雄英已经足够了。

  甚至对这个时代的治黄官,都有极大的启发。

  所以他也没有试图深挖,只要将这些整理出来,告诉朱雄英就足够了。

  不过即便如此,整理这些知识所用的时间,也超过了他的预估。

  足足用了两天多,才梳理好。

  这期间,朱雄英等的有些心急,但最急的还是工部。

  都三天了,皇帝还没批复,是满意还是不满意啊?

  朱元璋反倒一点都不着急,反正治黄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急也没用。

  况且,他还是第一次见陈景恪,花这么多时间做准备。

首节 上一节 115/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