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1197节
“看来时机未至,那就暂停封禅。”李世民长叹一声。
封禅泰山,对于李世民来说,是心中一直期盼的。
这个封禅,对于他来说,也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他毕竟本非太子,是发动玄武门宫变,杀兄屠弟,并控制了父亲,才得到天下的。
这些年他一直兢兢业业,其实也是想要用实际表现,来证明他是真命天子,是最适合继承大唐江山的人。
为此,哪怕魏征一次次对他脸上喷口水,他都忍了。
当年太上皇的老臣,建成元吉的宫府人马,他都尽量留用,为的就是团结各方势力,做出一番功绩来。
如今,他可以挺自豪的说自己做到了。
但他也更需要一场封禅大典,来向天下,向所有人证明他的成功。
他需要这个仪式。
但这些年来一次次都没能成行,好不容易文成武德天下丰足可以封禅,现在又出了这样的事情。
当所多人都说这是上天警示不可东封时,李世民也只能无奈放弃。
年前,有卫士夜间向他的行宫寝殿射箭,还射了五支箭,而他们却说只是因为不想吃巡游之苦。
李世民当然不会信这个理由。
事实上,去年秋还有一件比这更严重的谋逆事件。
他在九成宫时,有突厥侍卫军官,谋划夜袭寝宫行刺天子。
这起事件,为首者是东突厥阿史那王族,贞观四年归降后,便一直留在长安任禁卫之职,
行刺失败后,他交待说是因不满长期担任中郎将久不晋升,于是心生不满,于是有了谋刺天子,然后逃往漠北投薛延陀,以此做为投名状。
他暗里联合了四十多个突厥侍卫,凭中郎将之便,借夜间宿卫之机,夜伏于宫外,准备趁四鼓时晋王出宫开门辟仗之机,杀入行宫中刺杀皇帝,
幸亏那晚起大风,晋王李治未按惯例四鼓出宫,叛乱突厥侍卫们没有机会,又恐天明后败露,只得硬闯行宫,引弓乱发,一场混战,射杀了数十名宿卫禁军,
双方激战许久,最后突厥叛乱侍卫不敌,驰入御马厩,盗走御马三十余匹北逃,不过事后不久,行宫派出百骑千骑追捕,将逃跑的叛乱突厥侍卫全部捕获,
事后统统处斩。
当时这件事情发生后,还是引发了不少的震荡的,尤其是朝廷对突厥等内附胡人的态度。
在这件事后不久,就又发生了凉州贺兰州的八千帐契苾部叛逃漠北之事。
虽然最后安西军副大使刘德敏、轮台镇静塞军使宇文成都,还有沙州刺史郭孝恪他们出兵追截,
并在凉州北面以一场惊人的胜仗,击溃契苾部军,成功将他们又给带回凉州。
而兵部尚书李绩,率领单于大都护府,幽、并等几路兵马北出长城,越过阴山防御薛延陀南下,还令东突厥汗国的可汗李思摩,以及左右贤王社尔和阿史那忠,率东突厥人马从征。
不过他们并没有打起来。
薛延陀可汗夷男派其长子率数万铁勒军南下,准备接应契苾部,但契苾部还没出凉州界,就被安西军大败,再次投降内附。
李绩他们又是诸路齐出,
夷男长子走到半路,见势不对,便又撤回去了。
不过去年跟薛延陀虽没打起来,
但契苾北逃,和九成宫谋反事件,背后都是薛延陀的影响,经这两件事,朝廷已经开始在讨论要对漠北用兵,用武力教训薛延陀,最好是灭掉薛延陀,扶持回纥来取代薛延陀,或是分治漠北。
不过去年这一系列的事,影响不仅于此。
还有一個很多人没料到的影响,一是皇帝让东突厥复国,让思摩带着东突厥各部,迁到阴山以北大碛以南之地游牧,
这个事虽说也有几年了,但那些北迁的部落,尤其是之前曾南下内附,迁到河北河东朔方以及河套代北等地安置的突厥部落,
他们去了阴山北后,诸多不满,一直想要迁回来,
甚至每年都有不少突厥部落或是部份突厥人,又偷偷的跑回来,他们越过阴山,越过长城,又回到原来安置之地。
可问题是,那些地,现在朝廷部份已经重新安置了汉移民。
就算还没安置移民的,朝廷也不会再把地给突厥人,因为这涉及的是朝廷国策的转变。
地方要求这些突厥人再回去,可许多突厥人耍赖不肯走,这造成矛盾重重,局势有些紧张。
在发生了九成宫事件和契苾叛逃事件后,
朝廷就更不相信这些胡人了,于是态度坚决的要求把这些偷跑南下的突厥人,全都赶回去。
还下旨让可汗思摩以及左右贤王,六位都督,好好管束部下。
李思摩倒挺忠心,两位贤王也很遵旨,可他们的命令,反而引发了许多突厥部众的不满,
阴山北到大沙碛,虽说东西很广,从凉州北西至金山,再到幽州北面东及契丹、奚,
可问题是,地虽广,但那么多东突厥部落全都被迁回去后,设了六都督府,但各部落的草场等都小了,也更差了。
这就使的许多突厥人开始不满思摩这大汗,觉得他真就只是大唐天子的看门狗,从不为突厥人考虑,有人要求朝廷让他们南迁,有人则要求思摩向天可汗请求把河套地区给他们。
还有人干脆说要以长城为界的,说长城外以前都是东突厥故地。
这些思想就有些危险了。
前些年,自颉利灭亡,突利可汗等归附后,整个东突厥是群龙无首,一盘散沙,是被大唐征服了的,大唐的绝强武力,加上后来大唐朝廷的安抚政策,让这些亡国的东突厥贵族和部众,都还算安稳。
有过十年的蜜月期。
但现在矛盾累积,冲突加剧,双方的互不信任越来越烈,
也有些东突厥贵族们早看清楚了,大唐让他们迁来碛南,让他们复国,其实就是要把北疆较好的地盘收回,让他们迁来北边,抵挡薛延陀的。
“宾王,
对于西域如今的局势,还有怀玉在西域的那些决策,你怎么看?”
马周望向西域方向,他的小舅子还在那征战镇守。
明明立下那么多功勋,可朝中却有人借彗星要攻击他。
“陛下,武相去年统兵西征,圆满完成了擒欲谷设、灭高昌的既定任务,而且完成的非常漂亮,功高着著。”
“陛下也是看中他的能力,才让他留镇西域,任安西大都护。”
“西域距长安万里之遥,朝廷实控的仅有伊西庭三州,而西、庭两州还是去年西征后才设置的,兵也仅有三万二,还有三千是西域胡儿。”
“西域的局势比较复杂,擒欲谷设、灭高昌后,局势并没有因此安定,先是有叶护贺鲁联合八部叛乱,后有小可汗步真袭击北庭叛乱自立,
再有弩失毕两强部阿悉结的一而再的作乱,
武相能够果断的处置,是非常不易的,而且事后也证明非常及时和正确。”
李世民点头,
“朕也想不到西域这些可汗叶护俟斤,敢这般反复无常,幸亏是怀玉在西域,要是换个其它人,可能局面都糜烂了。”
“只是,现在有不少官员弹劾武怀玉行事激进,擅启战争。尤其是他发兵攻破石国国都,擒俘石国大小王这事,”
“陛下,石国大小王也送到长安来了,他们与阿悉结合谋反叛之事也是证据确凿,臣觉得当时情况,他们先谋反,再包庇阿悉结俟斤,武相既有能力破其都城俘其王,那么这样选择就没错,
如果武相攻不下石国,导致损兵折将,让朝廷威望大损,这确实有罪,可他打赢了,还赢得漂亮,为朝廷在九姓粟特立起威信,这是有功。”
“那还有人弹劾,说武怀玉在西域任用亲信,不仅让他的义子们担任诸镇镇守使,甚至还要让他义子石守信做石国国王、大宛都督,这事你又怎么看?”
(本章完)
第1189章 三道旨意
“臣相信武相初衷是好的,”
马周知道武怀玉让义子石守信做石国国王、大宛都督这事,办的有些欠妥,肯定会成为别人攻击他的把柄,但他还是帮武怀玉说话了。
“阿悉结两部一而再的叛乱,反复无常。石国做为河中昭武粟特九国中第二大国,自被射匮可汗攻灭,改易突厥王统后,便不再是个粟特人统治的国家,而是完全由西突厥所控制的国家,
自泥孰可汗以来,石国更是完全听从于阿悉结部。阿悉结两俟斤逃入石国,而石国国王拒不配合我唐军的追捕,就可以看出,他们在大唐和西突厥、阿悉结间,是站在哪一边。”
马周很认真的给皇帝分析着,
“臣以为大唐要号令西域,那必须灭掉阿悉结部,石国和疏勒等其附庸四国,也当剪灭。”
“安西军攻破石国都城,擒其大小王,但后续要控制石国,也并不容易。武相让石守信做石国国王,这一招可以说却很了得和实用。”
李世民披着大氅,望着天边,
对马周的这些话不置可否,却只问了一句,“武怀玉的这义子石守信,真是石国王孙吗?”
马周无法回答,武怀玉对朝廷表奏石守信为石国国王、大宛都督,说了石守信是石国王孙,却并没有说是真是假。
马周觉得石守信确实不太可能是真的石国王孙,没那么凑巧。武怀玉这样说,不过是为了方便安插一员亲信大将镇守石国。
既然如此,那石守信这假王孙的事当然不能到处乱说。
皇帝道,“怀玉给朕的密奏中说石守信并非石国王孙,”
“破石国,擒又王,再换回石姓王统,这些都是对的,要是,为何不找个真正的石涅后人,朕相信,石国王室肯定还有人在的。”
马周听到这话,也不敢接话了,皇帝明显是对武怀玉表奏自己义子做石国国王这事,有些不太高兴。
现在天现异象,有人因此解称西域会起兵乱,还说臣谋主,社稷危,甚至有人说天子乱,国丧的。
这不就是在攻击武怀玉,说他会在西域造反?
当然马周是绝不会同意这种说法的,就算天有异象,可也有多种解释,哪怕天象警示西域会有兵乱,会有臣谋主这样的叛乱,
那他也认为是预兆西突厥叛乱,或是疏勒、昭武等国的叛乱,说武怀玉会叛乱,那绝不可能。
可皇帝如果信了,甚至哪怕有一丝犹豫,
有了一丝猜忌,
那就可怕了。
这事关键之处就在于,石守信不仅是安西将领,他也还是武怀玉的义子,少年时便跟随武怀玉,父子十几年了。
要说武怀玉让自己义子做石国国王大宛都督没有半点私心,谁信?
而武怀玉不仅是让自己义子石守信做大宛都督,他还安排了好几个义子在安西任要职。
“陛下,臣也以为武相虽初衷是好的,但确实办的有些不妥。朝廷可以寻找石国国王石涅后人,册封为国王,石守信不适合做国王。”
皇帝沉默良久,也不知道在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