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1142节

  承乾便跟在父亲身边,把武怀玉发回的消息告诉父亲,虽然高昌国还没攻下,但麹文泰已经被唐军吓死了。

  而西突厥的一众大小汗、大啜、大俟斤、俟斤、颉利发、叶护、吐屯、特勤等,现在基本上都争相归附大唐,武怀玉一道命令,他们就都集结部众协从,

  武怀玉现在都拉起了近十万人马往攻高昌。

  胜利那是手到擒来的事。

  “好,果然不愧是武战神。”

  李世民哈哈大笑,这一路上的疲惫都一扫而光,高兴的他挽起了太子的手并肩而行,“高明啊,你的腿可恢复了?”

  “谢圣人关心,用了老师的药方,已经调养好了。”

  “嗯,幸亏怀玉发现的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以后要多加小心,万不可再胡乱服丹药了。”

  “是,儿臣谨记。”

  皇帝回到长安后,亲自召见了从西域回来的武怀玉信使,信使是武家子弟,西征军中武怀玉牙兵的队头,长的粗壮结实,说话也很流利,李世民一番问答后,对西域局势很满意,对这信使也很满意,

  “赐金刀子一把,银蹀躞带一条,赏钱一万,加官一阶。”

  皇帝赏赐了这位信使,

  然后下旨,

  正式将高昌国置为大唐西州,安西都护府升格为安西大都护府,宰相武怀玉兼大都护,兼凉州都督。

  皇帝也完全同意了武怀玉关于让弥射继任北庭可汗兼昆陵都护,薄布仍为南庭可汗,兼蒙池都护,以及西突厥各部设立的诸羁縻都督府州,授各部首领为诸都督等。

  完全按武怀玉的来,

  关于设立弓月军镇、轮台军镇的事,皇帝也都同意了,并同意由安禄山、宇文成都二位原单于大都护府的镇将,就留镇西域此二镇,两镇各置一军,弓月军、轮台军,各三千人。

  另外西州置天山军,三千人。

  伊州的伊吾军也由一千人,增加到三千。

  如此一来,西域就将有四镇唐军,伊吾、天山、轮台、弓月,四镇唐军,镇戍兵力达到一万二千。

  武怀玉带着一万六千骑西征,大部份就要先留在那边。

  当皇帝宣布这一系列的旨意后,在朝堂上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说到底还是因为武怀玉西征过于顺利,甚至都有点神话了。

  出征前魏征等不少大臣反对,都觉得太过冒险,可武怀玉不仅敢立军令状,而且这一路杀过去,七千里云和月,却只是等闲,轻松生擒可汗建功。

  如今更是把整个西域诸部都给整合起来,弄的服服帖帖,根本没有风险啊,甚至都不需要朝廷从河西陇右再费力转运粮草,

  武怀玉带着西征军现在西域,被西突厥各部好吃好喝供着呢,武怀玉来信就说不用再给他们供给转运钱粮,还说西征将士们现在天天吃牛羊肉吃奶茶吃酸奶,都长胖了。

  魏征跪坐在殿上,手捧着笏板,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

  他是一句反对的话也说不出来,都不敢高声说话,

  武怀玉真是凭一已之力,搅翻西域风云。

  之前反对的,置疑的,现在大多都已经开始赞美武怀玉,歌颂他的军功了,现在长安街头都流传一句话,武相宣威沙漠、驰誉中原。

  战神之名越发响亮,这不败战神,常胜将军的名头,妇孺皆知。

  “魏相公,”

  李世民笑呵呵的点魏征的名,问他意见。

  魏征心想,你们君臣二人西征打的这么漂亮,我还能说什么呢,要是没有武怀玉捷报频传,魏征可能还是要继续劝谏用兵西域很冒险,

  甚至皇帝要设置州县并驻军西域,他更会反对。

  可现在西域局势这么好,他反对的话也说不出口,事实上他身为侍中,西域的最新局势,他都是能第一时间掌握的,知晓的详情越多,只能说越被武怀玉震撼。

  而震撼之余,也不免佩服起皇帝的先见之明,西域局势确实就跟武怀玉和皇帝事先谋划判断的一样进展,甚至还更好。

  以如今的西域局势,唐军灭高昌,那是水到渠成的事,那接下来设置西州,以及驻军,建驿站、烽堡、军镇这些,当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风险虽还会有,但已经很低,而收益却更高了,

  谈何反对?

  当然,既然皇帝都点名了,还是得提一点建议的。

  魏征起身,

  “陛下,臣以为现在高昌国王新逝,此时征伐,有些不合时宜,古人云礼不伐丧也,

  或许大唐可以派使臣前去吊唁高昌国王丧礼,然后劝高昌王世子投降归附,若是能不战而降高昌,岂不更好?”

  “再者,臣认为没必要灭高昌而置州县,高昌、伊吾,都距中原数千里之遥,且相隔大漠沙碛,两地户口也都各只不过数千,

  为了这数千里之外的万把户人口,朝廷就得在西域驻军上万,这些驻军几年就得一换,每次换防,士兵往来奔波疲劳,而且添装置衣,离别亲人,饱受背井离乡之苦,

  长久如此,则陇右河西百姓疲惫,府兵困顿,生产也必受很大影响。但陛下能从高昌伊吾得到多少呢?

  在臣看来,长久驻军西域,当地肯定供给不过来,朝廷不但从高昌伊吾得不到税赋收入,还要源源不断的往里填补,那就是个无底洞。”

  皇帝的笑容消失,

  没想到魏征这个时候了还要反对。

  “那以你之见,又该如何?”

  “臣以为,高昌、伊吾,都没必要设置正州,更不当驻军。伊吾主动归附,那朝廷就当嘉奖其忠心,册封其为国王,让他为大唐藩篱。

  高昌王背叛,那就讨伐他,可先礼后兵,若他们实在冥顽不灵,再攻打不迟,但击败其后,可将麹氏押回长安问罪,然后于高昌再挑选一位能够忠心大唐的人,立为新王,让他感激大唐的恩德,永远做大唐忠心的藩王。”

  李世民觉得很恶心,感觉好像上了一盘好菜,这刚吃了两口,发现了菜里有几只苍蝇,太倒胃口了。

  这个魏征啊。

  魏征还在继续阿叭阿叭,还拿汉朝对西域的经营,说是失败的。又说后来魏晋以来,中原各大小王朝对西域的征伐,比如前凉吕光伐龟兹攻焉耆,北魏灭北凉,北凉残部经鄯善焉耆入高昌,北魏就以焉耆劫使者为名,发兵攻破焉耆都城。

  焉耆王跑到龟兹,当了龟兹国王的上门女婿,而北魏在焉耆设镇,派人留守,但后来北魏也无力久守,还是劫掠龟兹一番后撤军了。

  焉耆国势大衰,后来受治于柔然、高车,之后又被厌哒人攻打,国人分散,无法自立,一度只得请高昌王派次子入焉耆为王。

  后来焉耆龙姓王族虽重新执政,但早不复当初,兵仅两千人,归附突厥。

  但就算是焉耆这样的小国,兵仅两千人,实力远弱于高昌的绿洲小国,中原数次攻破其王都,但都无法彻底征服他们,更别说完全纳入统治,前凉、北魏等虽也曾驻军,但最终还是自己撤走了。

  魏征劝李世民慎重考虑,

  如今武怀玉西征确实打的好,但这不意味着以后高枕无忧。

  魏征还是倾向于对西域实行羁縻统治,能够让他们臣服,纳入大唐的体系中来,就已经很不错了。

  根本不需要也没必要直属统治,那样成本太高,风险太大,有可能是填不满的无底洞。

  但这些话李世民哪听的进去,他是個雄心万丈的帝王,要比肩秦皇汉武,如果连拿下西域的雄心都不敢有,那还谈何其它。

  都已经吃到肚里的肉,更没有再吐出来的道理。

  “魏相公说的也不无道理,”

  李世民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但话锋一转,却没再接着他话茬说下去,而是宣布对武怀玉赏赐两千匹绢。

  这个赏赐数目,殿上有心思机敏者,如礼部尚书许敬宗立马就想到当初李靖灭东突厥,皇帝也是赐绢两千匹。

  只赐钱绢,不加官爵。

  “赏赐侍中魏征,绢二十匹。”

  皇帝在赏赐完武怀玉后,望了望魏征,又加了一句。

  给武怀玉两千匹绢,给魏征二十匹。

  一个零头,

  这个赏赐让魏征站在殿中,有点愣住。

  这赏赐若是单独赏的,就算只二十匹绢,那也是皇帝的奖赏。可是跟在武怀玉后面赏,人家两千,他二十,就一零头,这赏赐听起来就有意思了。

  魏征老脸一红,想要拒绝。

  可李世民笑吟吟的望着他,魏征咬咬牙,忍了,上前谢恩接下了。

  李世民见他这样,捋须大笑。

  “派百骑给武怀玉送两坛御酒去,高昌城破之日,庆功饮!”

  (本章完)

第1142章 功立威行深副所委

  武怀玉就在天山北坡,西域南北疆的咽喉要开始修复城池。

  打仗交给西突厥他们去打,任他们争抢,武怀玉则带着万余唐骑就在老龙河畔的乌拉泊洼地驻扎下来。

  一边修建轮台城,一边还开荒屯田。

  那些七千里奔袭北庭生俘欲谷设的精骑们,血脉里也有着汉人种地的天赋基因,大家卸下盔甲,放下武器,拿起了锄犁,刀耕火种,在新的轮台城四面,开出一片片的粮田。

  “我们轮台屯田,准备先垦两屯。”

  军屯一屯五十顷,每顷百亩,一屯就是五千亩,轮台两屯那就是一万亩地。

  武怀玉对于军屯一点不陌生,大唐贞观以来,对外拓张,先是收复朔方,再取云中,此后收山后,开燕北,再到后来经略岭南、南中、黔中等,派兵征服蛮夷的同时,也实行屯戍制度,边镇戍边屯田。

  边疆军屯,大大解决了军需后勤,减轻了朝廷的负担,也保证了边军的给养,维护了边疆的安稳。

  孙子兵法,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边疆军屯与战争从敌人缴获相比,作用也差不多。

  西域距长安数千里,就算是从河西陇右运粮到轮台来,这耗费也是非常惊人的,更何况河西陇右虽较富庶,但大唐都城关中长安,人口太多无法粮食自足,也是要从周边输粮。

  而河西陇右也是边地,周边胡蛮众多,军事压力大,军粮储备的任务重,从河西陇右运粮到西域,不仅成本高,而且也难以充足提供。

  “我们轮台军三千人,两屯种的过来吗?”驸马高履行问。

  三千士兵,种一万亩地,看似倒种的不多,一人合三亩,但轮台军在边地,主要任务是镇守一方,还要监视西域诸部,以及保护丝路等。

  当然不可能全都来种地。

  只能是抽调部份善农者负责军屯,再抽调些士兵屯田,

  我们计划是轮台以后开三屯,每屯选善农者为屯官、屯副,并各配备主簿、录事各一人,府三人,史五人,组成一个比较精干的屯田办事机构。

  每屯选百名军士负责屯田,并配牛百头。

首节 上一节 1142/12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炮火弧线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