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是大明藩王,我不摆烂

我是大明藩王,我不摆烂 第242节

  朱厚照察觉到朱厚烇的态度不一般,便说道:“既然如此,那便说出来听听吧”

  “我想改革卫所制度”朱厚烇认真的说道。

  朱厚照的神色变的严肃起来了,问道:“全改?”

  “是,既然要改那自然是全改,不过还是有先有后的,先北后南”朱厚烇坚定的说道,他早就看败坏的卫所制度不顺眼了。

  “天下有卫所四百多个,涉及军士将近二百万人,再加上他们的家人,能有上千万人,此事需慎之又慎!”朱厚照严肃的说道。

  “弟弟你可想好怎么改革了吗?”朱厚照说道。

  “我既然要做一件事,那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了”朱厚烇淡淡的说道。

  朱厚照点着头说道:“弟弟你办事我向来放心,快说说你怎么改?”

  “卫所制度是太祖集各代兵制之长,本身是一个不错的制度,但坏就坏在武官世袭制,所以要改卫所制首先要改掉武官世袭制.”朱厚烇继续说道。

  再好的制度也经不起世袭制,社会阶级的固化会导致社会失去活力.

  朱厚照缓缓的点着头,他也清楚卫所制的问题根源在哪里,“你说的对,但这样会触动所有世袭武官的利益的,你具体准备怎么做?”

  “我准备减少世官,增加流官,最后让流官逐渐代替世官”朱厚烇轻轻的说道。

  “仔细说说!”朱厚照眼前一亮说道。

  大明武官系统,有世官和流官之分。

  世官有九等,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直到千户、百户、试百户,基本上都属于世袭的。

  流官有八等,都督、都督同知,直到地方留守,都需要论功升迁,无法世袭。

  另外镇戍系统,即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守备、把总等职,明初基本由勋贵担任,现在也基本变成了武职流官,不可以世袭。

  除此之外,还一直有道口子,那就是卫所系统,也能让流官去担任。这是朱元璋故意留的口子。

  明朝初年,不管是指挥使,还是千户、百户,只要有闲缺,优先提拔流官担任,这是在保持军队的活力。

  但是,随着时间流逝,那些流官也渐渐世袭。

  如今依旧可以让流官担任千户、百户,只不过按照潜规则,当了多年之后也该赐予世袭。武举制度就是这么被破坏的,武进士、武举人被授予流官,本身不能世袭,当着当着就又世袭了。

  这让世官在明军里成了主流,这样被世官卡死了所有上升渠道的军队是没有活力的,这也就导致了后来明朝转向了募兵制。

  现在大明军队里最大的山头其实是近卫军,近卫军完全可以每年出一批军官去各地卫所担任武官流官,这样武官流官会越来越多。

  地方世袭武官总有绝嗣的时候,总有获罪的时候,一旦腾出位子,立即让近卫军出身的去担任,长久推行就能形成新的武官集团。

  这些新式武官无法世袭,就必须靠立功升迁,给子孙捞到更多好处。他们也会自发的,跟世袭武官争利,同时提拔有相同出身的人。

  而且朱厚烇会逐步给武官世袭增加门槛,比如一个想要世袭官职的人必须经过一些考核,比如个人武力和兵书战策,不合格的取消世袭机会,这样能减少很多世官的职位。

  然后再给世官们增加业绩上的考核,通不过考核的也去职,进一步减少世官的职位,最终把世官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去,彻底消灭世袭武官.

  当然这个计划得慢慢来。

  朱厚照听完朱厚烇的计划,感觉十分的周密,大笑道:“弟弟果然是胸有沟壑之人,这个计划我看可以!放手去做吧.”

  “嗯,这是长远的计划,眼下我们还要有一些事情去做,这就需要借助皇兄的威望了!”朱厚烇接着说道。

  “什么事弟弟你尽管说来!”

  “我想把一些卫所逐步外迁到新收复之地”朱厚烇说道。

  朱厚烇之所以要去改革卫所制度,就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卫所的人力,让卫所的军士们不再是世官们的农奴,而是在他的指挥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明朝的军户数量可能超过不少人的想象。

  现在已经有四百多个卫所了,一个卫所的员额是5600人,卫所士兵总额在200多万人,再加上他们的家人,一户按5人算,明朝的卫所系统有上千万人。

  但其实没那么多,因为卫所制度的败坏导致了大量的军户逃亡。

  在历史上,嘉靖八年,桂萼公布天下兵籍,仅有兵士九十七万。不少卫所有70%的军户都逃了。

第491章 西域生产建设兵团

  不过就算这样,大明整个卫所系统里还有500万人左右,也是很大的人力资源了.

  如果说卫所制度最大的优点是什么,那就是可以实现无人区/新征服区的快速实际占领。

  在一个突出部保持一支军事力量是很费钱的,物资需要从后方转运,粮秣也需要,员、军械都需要。这也是古代保持一个辽阔疆域很困难的原因。

  军屯可以缓解这个难度,至少在粮秣一项可以以缓解压力。而高于军屯的卫所,则在这个优势上更进一步,缓解了大部分的压力。

  原因也很简单,一个卫,并非简简单单的五千六百个大头兵在某个城池镇戍一方,说句不严谨的话,一个卫并不是五千六百人,而是五千六百户。他们每个军士都有自己的家庭,妻儿老小都在,当兵的去操练了,你猜妻儿老小在干嘛?肯定是家庭手工作业的小农经济生产啊,种田,纺织,铁匠炉子,都会有,这就是一个以军事为主的城市。

  这样的一个卫就是三万人左右,这三万人有着武器装备,有着一定的组织度,有着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活脱脱的一个武装开拓团。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家庭也会有自己的孩子,他们的孩子仍然是军户,而只需要一个孩子袭职接替父亲的军士身份,他的兄弟将以军余的身份仍然保持军户身份,但是他们不再有职业限制,种田经商还是读书科举全然无所谓,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朝那么多大学士、尚书、侍郎、御史等高官是卫所籍。

  而且,不管是普通卫的屯八戍二还是屯卫的全民屯田,专职屯田生产的永远占大头,一个卫五千人,专门负责种田的可能要占到四千以上,日常操练的一千都不到,这是常态。北边沿线的卫所军事任务比较重,投入耕种的人力比较少了,自己生产的往往不够,还得需要中央的转运。这样能极大的减少中央控制边地的成本。

  不仅能维持一个辽阔的疆土,还能逐渐渗透周围的少数民族区域,逐渐的蚕食同化周围之地。

  这一点在川云贵地区体现的是淋漓尽致。

  一个个中央势力原本从未踏足过的地方,在一个个卫所的蚕食之下,成为了汉人的自古以来。

  可以说,卫所就是蚕食新附地区最好的手段。

  当前以上所说的前提是在卫所制度能够健康的运转的情况下。

  正是如此,朱厚烇可舍不得把卫所制度给取消掉,一个冷知识就是清朝都没把卫所制给取消掉,而且还在新建新的卫所。甚至可以说到了49年之后卫所制仍然存在,不过存在的是卫所制的升级版,名字也换了,叫什么生产建设兵团。

  朱厚烇准备一步一步的把大明现在的卫所都外迁到大明的各个新附之地去,让他们成为钉在大明边疆的一个个钉子。

  可能会有人觉得这么做会有些残忍,把一个在内地生活的人强行迁移到几千里,甚至上万里的边疆去,远离家乡,还面对各种各样的危险。

  但在这个大争之世,必须有人为此做出牺牲。

  汉人不去边疆,那就是弃地,早晚都会失去。

  边疆的汉人多了,国家才能稳定。

  这两句话放到今天也是这样。

  当然朱厚烇也会为这些为国戍边的人制定各种优待政策,在政治上优待他们,在经济上补偿他们。

  而且朱厚烇给这些卫所挑选的都是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不会是什么贫瘠之地,比如河套平原、东北平原、伊犁河谷、乌兰巴托、贝加尔湖畔等等,这些地方只要没有贪官的剥削,卫所士兵单纯的耕种就能生活的很好了。

  而且朱厚烇挑选的地方也不会局限于北方之地,南方形胜之地也在他的考虑之中。

  而且这种外迁受损最大的还是那些卫所的世官们,他们必须放弃他们多年兼并的土地。对于大部分的普通军户来说,他们也没什么可以失去的了,他们得到的也是一个脱离农奴身份的机会。

  而外迁留下的这些土地,则会成为朱厚烇清丈天下田亩的一个开端。

  “卫所外迁,此事易尔!”朱厚照说道。

  然后他冷笑了起来,“我知道弟弟你担心会有人因此生事,不用担心这些,有我坐镇,我看谁敢?”

  “皇兄这么说,那我就放心了.”朱厚烇拱手笑道。

  “弟弟你才是为这个国家长远考虑的人啊!”朱厚照忽然感慨了起来,“像这种事也就伱敢去做,放到其他人身上估计提都不敢提”

  朱厚烇笑而不语。

  “刚刚你提到说今天所说的事情和攻打西域的事有关系,这个怎么说?”朱厚照忽然想起了什么。

  “我会把陕西甘肃的卫所组织起来,组成一个西域生产建设兵团,皇兄打下一块地方,西域生产建设兵团就会在那一块地方扎根,让那里彻底成为我大明的疆土.”朱厚烇笑着说道。

  “哈哈哈!”朱厚照听完开怀大笑,好一会儿才止住笑声。

  “还是我弟弟目光长远,凡事都想在了前头,走一步看三步,我就喜欢你这个样子!”朱厚照赞赏的看着朱厚烇。

  “多谢皇兄夸奖,皇兄如此信重我,这是我应该想到做到的”朱厚烇谦虚的说道。

  “放手去做,不用有什么顾虑,当年我们已经约好了,我负责开疆拓土,你负责治理这些新的疆土,所以,大胆去做便是了!”朱厚照霸气的说道。

  正德十六年接下来的日子里,朱厚烇就开始进行卫所改革了,同时也开始为朱厚照远征西域事情进行舆论上的造势了.

  远征西域这件事可不比攻打北元,攻打北元时,朱厚照经常驻跸在宣府,离京城也就几百里,有事三天就能赶回京城。

  后来就是驻跸归化城,离北京1000里左右,有事十天就赶回京城了

  最远的要数远征漠北了,一个月内也能赶回京城.

  但西域那个地方,有的地方能离京城上万里.

第492章 山雨欲来

  正德十七年到来了大明的北方边境进入了和平的状态。

  朱厚照没有发动对西域的战争,因为北方疆域新定,还需要稳固一段时间,这个时间里近卫军不能轻动。

  同时朝堂上下关于远征西域的事情已经闹得沸沸扬扬了。

  一开始人们还只是认为这是没有根据的谣言,但随着一系列的消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远征西域之事并不是空穴来风。

  首先是皇家集团的各种动作,在陕西甘肃大修铁路,陕西和甘肃的地形没有华北平原那样的平坦,以现在的技术条件并不是那么好修铁路的,但皇家集团仍然不惜工本的去修通了通往西安的铁路。

  如果说修通陕西的铁路还算正常的话,毕竟陕西的人口还是挺多的,就花高成本修通铁路也算是有利可图的,但修通通往甘肃的铁路就让所有人意识到事情不对了。

  毕竟甘肃的人口并不多,经济也没那么的发达,是修铁路优先级比较低的地区,而且修建铁路的难度更高,但皇家集团仍然修通了去往甘肃的铁路,终点还是嘉峪关,这就很反常了。

  其实通往甘肃的铁路并不是现实意义的“修通”,因为有几座山确实是绕不过去,这几座山并不高,但蒸汽机车根本爬不上去,打隧道的话一没这个技术,二是周期太长,最后干脆在这几座山上修上公路,从关中来的火车直接在此卸车,通过公路运过这几座山,然后就到了适合修铁路的河西走廊了,在此修的铁路直达嘉峪关,运过来的物资在此再次装上火车进行运输。

  总之虽然比较折腾,但物资的转运效率还是大大提升了。

  然后就是皇家集团在陕西囤积各种物资的消息。

  最后则是皇家集团开始整编在陕西的几个卫所,这几个卫所朱厚烇准备整编成道路工程兵团,待朱厚照率军出嘉峪关后,在后面去整修从嘉峪关到西域的道路,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

  朝堂上的大臣们自然注意到了皇家集团在陕西和甘肃重重异动,毕竟这么大规模的行动也瞒不住,皇家集团也没打算瞒。

  大臣们自然也都明白皇家集团的这种行动意味着什么。

  不仅如此,皇家集团的文宣部也为朱厚照远征西域事情进行舆论上的造势了,所以京城的人很快就明白了朱厚照想要干什么。

  这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按照朱厚照这几年的行事风格,远征西域肯定是御驾亲征,而西域距离北京有万里之遥,要是京城有什么事,八百里加急也要半个月才能通知到朱厚照,朱厚照接到消息回程也要走上三个月。

  所以大臣们根本不能容忍朱厚照御驾亲征跑那么远。

  而且这还不仅仅是远的问题,万一朱厚照在西域翻车了,相隔万里救都没办法救了.

首节 上一节 242/3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秦:悟性逆天,我在鬼谷长生

下一篇:三国:绝命毒士,老曹劝我冷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