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明藩王,我不摆烂 第115节
“我算是看出来了,最好用的人还是你培养出来的人.”朱厚照忽然说道。
“什么意思?”朱厚烇有些懵逼的说道。
“就是字面意思啊!伱培养出来的人,年轻、有冲劲、对数字敏感”朱厚照继续说道。
“别绕弯子了,有话直说!”朱厚烇打断了了朱厚照。
“那我就直说吧,弟弟你把你培养的人才分我一点呗”朱厚照轻松的说道。
“分你一点?”朱厚烇惊讶的挑起了眉毛。
“对,分我一点.”朱厚照肯定的说道。
朱厚烇看着朱厚照好一会儿,确定他没在说笑,“说吧,你想要分你多少?你都看上谁了?”
“那个江建功不错,把新军的后勤管理的井井有条,我和他接触了几次,感觉是我需要的人才,类似的人给我来个三五十个就行了”朱厚照说道。
因为新军的后勤是大明皇家集团负责,所以就派江建功去总揽新军后勤的一切事宜,没想到和朱厚照接触了几次,就被朱厚照给看上了
“你这口气可真大,江建功在也是从我侍从室出去的,在我侍从室里出去的人之中都是佼佼者,在我这都是当做独当一面的大将去培养的,这样的人在我这都不多,你竟然张口就要三五十个?”朱厚烇冷哼了一声说道。
“但是我这确实需要人啊.”朱厚照不肯放弃。
“你可是大明皇帝,想要什么人没有?怎么会弄到从我这要人的地步?总参谋部遇到什么问题了?”朱厚烇好奇的问道。
“我本来也是这么认为的。”朱厚照叹了口气说道,“我本来以为总参谋部靠着勋贵子弟就能搭起来了,毕竟他们都有着家学渊源,但是后来我发现我错了.”
“他们把总参谋部的参谋理解为军师、谋士的角色了,他们这么理解倒也不能说错,但我们对参谋的要求可远远不是传统的军师谋士所能满足的”
“所以他们大多人行事就很虚浮,为了引起我注意,都喜欢提出一些吸引人眼球的建议,而没有相关的数据支撑,这导致一些基础的工作没人去做了,而且以他们现在的心态也做不好.”
“所以总参谋部就需要一批做过实务,精于算学,对数字敏感的人,找来找去发现你的人最符合这个要求”
朱厚烇不得不承认朱厚照说的很有道理,参谋的主要职责是搜集、掌握有关情况和资料,分析判断情况并提出建议,天马行空的思维可以有,但更多的是需要脚踏实地的去做事,精于算学的话确实能事半功倍。
从蕲州教育系统出来的人都不会吟诗作赋,但都受过比较完整的现代数学教育,虽然学的都不深,但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精于算学了。
在确认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朱厚烇发现这件事确实挺有必要的,而且朱厚照已经表现出足够的诚意了,所以他在心中就做出了决定。
“江建功可以给你,然后再给你二十个我侍从室出去的人,他们都经过算学教育,在基层接触过实务,肯定能帮你先把总参谋部先给搭起来,剩下的就要靠你自己想办法了.”朱厚烇沉吟了一下说道。
总参谋部的事他可以伸手,但是没必要伸那么长。
朱厚照对此并不是十分满意,但是朱厚烇态度坚决,就只好同意了。
最后只写出了一章半,先发一章吧
第224章 第一条铁路
朱厚烇又和朱厚照聊了一下新军训练的事情,他一直在潜移默化的向朱厚照灌输一些后世的训练方法,朱厚照也真听进去了不少,已经在和他讨论制定一本步兵操典的事情了。
朱厚烇没在新军军营呆多久就离开了,他的行程被排的很满,正德九年快要过去了,蕲州的工人们也北上快一年了。
朱厚烇要去视察各个工厂的发展情况,同时对优秀的工人进行表彰。
他到了天津后先是视察了一下纺织厂,然后沿着渤海湾北上。
在路上碰到了很多地方都在打着大明皇家集团的旗帜,很多工人都在冒着严寒热火朝天的忙碌着,他们正在铺设铁路。
这条铁路将从唐山连接到天津,设计长度为120公里,这一段铁路在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华北平原是中国修建铁路最为容易的地方,所以朱厚烇决定先修建第一条铁路,也是为了方便把唐山钢铁厂生产的钢铁给运出去。
第二条铁路也已经在勘探当中了,将从天津通往北京,设计长度为130公里。
天津虽然和北京有运河连接,但运河的运量连官方的运输需求都满足不了,更别说民间运输需求了,可以想象这条铁路会非常的繁忙。
铁道这东西没想象中有那么多的科技含量,最初的铁路都是用生铁铸造的,但是生铁太脆了,运输重量一上去就很容易断裂,后来换成了熟铁,随着运输重量的上升才换成了钢铁。
现在大明皇家集团对蒸汽机车的研究虽然一直在进步,但是还没达到商业化应用的门槛,但是大明皇家集团庞大的运输需求已经等不了蒸汽机车研发成功了,所以就先用马列吧,现在马列的运输成本比除水运外的运输方式都要低很多,所以铁道的轨距是标准轨,标准轨的轨距就是来自于马拉列车,就是两匹马臀部的宽度,标准轨内恰好能容纳两匹马在里面进行奔跑。
因为现阶段在铁道上运行的是马列,所以对铁轨的要求并不高,熟铁铸造的铁轨就已经够用了,而且能用挺久,哪怕等蒸汽机车研究成功,投入运营了,初期的蒸汽机车的马力也不会太大,拉的货物也不会太多,熟铁铁轨也足够应付了,所以现阶段铺设铁路也不用非得是钢轨。
正是因为这种运输重量不高的现实,这条铁路的铁轨设计的也并不厚重,按后世的标准的来看是一条轻轨,一米铁轨的重量只有15公斤,这样连通唐山——天津——北京,外加一条通往南堡盐场的20多公里的支线,一共280公里的单线铁路需要用钢铁8400吨左右。
而此时经过将近一年建设的唐山钢铁厂完全能满足这个需求。
唐山钢铁厂是朱厚烇投入最大的一个厂子,在夏季动用了五万民夫去进行建设,秋收完又动用了十万民夫去进行建设,从蕲州北上的钢铁工人一共有6000人,经过这段时间的疯狂扩充已经达到了两万多人了,每一个北上的老工人都要带上三四个徒弟,另外还招募了四万多人的矿工为钢厂挖煤挖矿。
在这样近乎疯狂的扩张下,唐山钢铁厂和煤矿产业已经成为大明皇家集团最大的产业集群了。
当初大明皇家银行给唐山钢铁厂的第一批300万银币贷款早早的就花完了,朱厚烇又毫不犹豫的批了第二批300万银币的贷款。
对唐山的其他方面的支持也是不遗余力,所以唐山钢铁厂的钢铁年产量也很快的突破了1万吨,正在飞速的往两万吨去攀升。
其实这个产量并不算高,在工业革命前夕,1770年的英国全年钢铁产量是5万吨。
其实朱厚烇现在掌握的资源和能够调动的人力,一点都不比那时的英国差了,而且他也掌握了更先进的炼钢技术,运用蒸汽机到生产之中,所以他现在唯一欠缺的就是发展的时间,给他足够的时间他能让唐山钢铁厂的钢铁产量超过18世纪末期的英国。
虽然超过了也只是后世唐山钢产量的零头,但对现在的大明来说已经是个巨大的突破了。
当然此时的唐山钢铁厂出产的钢只占总产量的4成,还是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让成钢率一直上不去,不过就算一炉钢炼废了也是不错的熟铁,也能用来造铁轨,所以唐山钢铁厂出产的铁轨是熟铁轨和钢轨混合的。
负责修筑的铁路的是大明皇家集团旗下的铁道部,为了防止纠纷,在夏秋时节他们就在规划铁路沿线的土地,为此动用了不少的手段,也花了不少钱,好在此时大明北方的土地并不太贵,所以耗费的资金还可以接受。
这些土地在完成秋收之后就没有再播种,然后铁道部又开始组织人手平整夯实土地,并铺上碎石,就是在等待唐山钢铁厂能生产出足够的铁轨,所以现在到了冬天还在组织工人们赶工。
铁道的修筑的进度很快,这种先期工作做好的情况下,他们一天能修上个两三里的铁道。
铁路所用的枕木都来自于金山卫,那里建立了一个巨大的木材处理厂,专门用于处理从辽东运过来的木材,现在有两个主营的业务,一个是制造标准铁道枕木,一个是烘干木材做船板。
由于是主要运行的是马列,在碎石上铺设了枕木之后,又在碎石上面夯了一层土,一是为了减少碎石对马蹄的伤害,二是为了让夯土和枕木平齐,免得枕木绊着马匹,让马匹受伤
这么着急修这条铁路,也是为了明年的盐业大战,南堡盐场出产的食盐总要有办法运出来,用传统的办法效率还是太低了。
所以才有了这两段铁路的规划,天津是北运河的枢纽,北京是食盐的一个巨大消费市场,也地处要冲。
朱厚烇认真慰问了在东西还在进行作业的铁道部工人们,让他比较欣慰的是后勤保障不错,工人们吃和住的条件还不错。
告别铁道部的工人们,朱厚烇来到了南堡盐场
第225章 题字
自从南堡盐场开始出盐之后,南堡盐场附近的守卫就猛然变得森严起来了,各个高处都建立了哨所,通往盐场的道路都被设上了关卡。
为的就是防止有心人能算出来南堡盐场的食盐产量。
但从后来的事情来看,是有人对南堡盐场很感兴趣,但是在几次受阻之后就很干脆的放弃了,看来他们也不认为南堡盐场能创造什么奇迹。
秋冬是不是产盐的旺季,但是邹海还是和工友们顶着寒风,以前作为盐丁的他们,对盐有着复杂而深厚的感情,他走到盐田边开始劳作。
他们把盐田里冻结实的冰面给砸碎,然后用铁钩和把大块的冰给勾上岸,然后抬到一边的板车上,等板车装满之后就拉到一边倒掉。
天气虽然很冷,但邹海和工友们却没太大的感觉,因为盐业部给他们发了冬天的服装——一种绿色的长款棉大衣,和一种两侧有护耳的棉帽,这两种装备帮他们有效的抵抗住了冬季的严寒。
不过就算是这样,他们干上一个时辰就要回到屋子里烤半个小时火。
在邹海看来,这个冬天比往年的冬天要好过多了,肚子里有油水,身上有脂肪,身上有棉衣,就算到了家里,还有方便的蜂窝煤取暖烧水。
这在以前可是神仙般的日子,他想都不敢想,所以他非常珍惜现在的生活,在这么冷的天主动和工友们出来劳作。
就他放下铁钩喘口气准备缓一下再干的时候,一个年轻人快速的跑向他们,走到他们身边有礼貌的向他们行了一个拱手礼。
“敢问几位兄长叔伯,我是王爷侍从室里的侍从陈弘,来此是想问你们几个问题,还请你们配合一下.”陈弘一脸严肃的说道。
邹海和工友们交换了下眼神,然后重重的点了下头,表示配合。
“为何你们要在这么冷的天来盐田里劳作,是不是伱们的上级逼迫你们来的?”陈弘板着脸在一张纸上快速的记录着。
“逼迫?”邹海和工友们面面相觑,“没有人逼迫我们啊?”邹海疑惑的说道。
“那你们这是”陈弘惊讶的停下了笔。
“我们这是自愿的上级给我们的命令是冬天只要巡视一下就可以休息,但是我们都不愿意休息,我们天天吃那么饱的饭,穿这么好的衣服,一点都受不着冻,集团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条件,我们只能多工作去报答集团了”邹海说得颇为动情。
陈弘听完之后更加的惊讶了,再三确认之后才回去向朱厚烇复命。
朱厚烇正在盐场边一个温暖屋子里批阅公文,屋子的中央还站着江建业,他面色不渝,似乎在为什么事烦恼,他不久前也从侍从室里毕业,开始接手管理盐场生产的相关事宜。
没想到来视察的朱厚烇一看到盐场的情况就对他大发雷霆。
陈弘推门而进,把调查的结果小声的告诉了朱厚烇,朱厚烇放下文件和笔,脸色变好了很多
“工人们有热情,主动去工作是一件好事,这样做是能提高产量,但多了俩字我们不能让工人们在如此严寒的条件下去工作,不能让工人们把工作热情和身体健康消耗在这个冬天里,你还是得耐心劝说工人们.”
“我劝说了,但是工人们不听啊”江建业委屈巴巴的说道。
“劝说不行,那就强制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要为工人们的健康负责.”朱厚烇继续做出了指示。
“遵命!”江建业挺直了身体说道。
可能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盐田在严寒的冬天也能产盐,其实原理是一样的。
晒盐是利用太阳的热量把海水里的水分蒸发掉,让海水的盐的含量越来越高,成为饱和盐水之后再蒸发就会有盐的结晶从饱和盐水中析出来。
冬天产盐的原理是海水会在零下2-3摄氏度左右结冰,结成冰的是纯淡水,只要把这些淡水冰从盐田里捞出来,那盐田海水中盐分含量就会越来越高,变成饱和食盐水。
只不过相比晒盐的做法,从盐田里捞冰块的做法还是太费人了,而且效率也不高,哪怕工人们有着比较好的御寒防护,但是北方的冬天还是不适合在海边长时间的活动,如果硬要这么做的话,长期下来会对工人们的身体造成不好的影响。
所以朱厚烇就算让工人们歇着,也不愿意让工人们的身体因此而受到伤害。
现在这些工人们就是他最大的依仗和财富。
做完这一切,朱厚烇忽然有了一个新想法,他让人找来张宣纸,挑出一支毛笔,酝酿了一下就在上面写下了“为华夏民族健康工作五十年”几个大字。
写完之后,朱厚烇审视一下自我感觉还挺好,书法这个技能是原身留给他的技能,他穿越了这么久,已经习惯了用毛笔写字作批示了
屋内的侍从们也都惊讶的看着这幅字,朱厚烇平时根本不会这么做的.
“把这幅字刻成雕版,多印刷几张,然后传给各部门.”朱厚烇对侍从们说道。
“是!”侍从们小心的收好了这幅字。
朱厚烇对盐业很重视,这是仅次于金融业的利润奶牛,他必须要抓牢了。
视察完南堡盐场,朱厚烇继续往东走,来到一处港口,这里的已经用水泥建造了一个小型码头,能容纳二十多艘海船,这是食品部门的港口,此时食品部门已经在渤海湾拥有十四艘远洋渔船了,其中有6艘是金州卫造船厂制造出来的,4艘是朱厚烇给大明的民间造船厂下订单造出来的。
朱厚烇一边在扩大自身的造船能力,一边也在在利用大明民间的造船能力造一些辅助性船只。
不要以为大明在海禁了,民间就没有造船厂了,海禁只是一个政策,一个命令,需要具体的人去执行,而大明的财政状况和对基层的管理能力,是无法执行这样一个政策的,你让明朝管住那几千里的海疆,他没那个能力你知道吗?
所以大明二百多年的海禁其实形同虚设,民间私造海船和码头的事情还是很多的
上一篇:大秦:悟性逆天,我在鬼谷长生
下一篇:三国:绝命毒士,老曹劝我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