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朕的大明朕做主

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66节

  苦,太苦了。

  大明对于辽东的治理,一直都是军管,虽然设置了辽东巡抚职位,但却几乎没能说的上话的。

  这就导致了辽东境内基础建设落后,文化素养不高,民众家中少有存粮。

  至于说文管体系。

  哪儿来的文官体系啊,也就广宁、沈阳两城好些,其他的下面基本全是千户、百户所。

  在秦邦屏的陪同下,孙承宗在城中各大仓房中都转悠了一圈儿,算是漏了面,稳定一下辽阳熊廷弼离开造成的动荡。

  “还要找皇上要批官吏啊。”

  回到衙门,心里还在琢磨着如何定辽,就听到下人禀报道。

  “老爷,三少爷回来了。”

  “哦?快让他进来。”

  闻言,孙承宗赶忙让人将自己的三孙子叫了进来。

  “祖父。”

  孙杰手中喷着一个盒子,恭敬的放在了孙承宗的面前。

  “臣孙承宗恭请圣安。”

  对着盒子行了礼后,孙承宗才拿起钥匙,打开盒子看了起来。

  第一件事情,皇帝就拒绝了再给辽东现银,但可以给辽东物资。

  第二件事情,等五千运输犒赏的军队进京城后,就会让孙传庭领五千新兵,并三千辽军回返辽东,并且让孙传庭坐镇广宁,主持广宁屯田之事。

  第三件事情,等粮食运到辽东后,要熊廷弼善用粮食,安抚军心,顺便让他那个拿着王命旗牌的人干点儿事,把各卫所被占的卫所田都清理一下,那些人里面,还有的救的,就送到京师来,没救的直接砍了了事。

  第四件事情,是让孙承宗把屯田所需要的物资规整统计一下,皇帝从北京给他卖好了让人送到辽东。

  并且在信的最后,还有皇帝补充的内容。

  “卫所田与新屯之田,五年为限,前两年五成归公,后三年三成归公,五年后,重立田契,散田与民。”

  “集中人力,做到辽东粮草可自给自足。”

  “五年之后,辽东设省,设知府,安边养民。”

  “陛下圣明,陛下圣明啊。”

  看到皇帝最后对于将来土地的划分问题,孙承宗连连感叹道。

  这皇帝现在考虑的已经不单单是如何打建奴了,连如何治理辽东都有所考虑。

  从盒子中拿出一封写着熊廷弼亲启的信,孙承宗没有自找麻烦的说打开看看都写了啥。

  “来人,将这封信给熊督师送去。”

  求订阅求订阅求订阅

第75章 开始着手整顿京营

  2023-12-11

  傍晚时分,旧衙门内。

  “锦衣卫清点的如何了?”

  不知道从哪儿弄了身道袍穿在身上,朱由校COS起了世宗皇帝。

  “回皇上,经臣查补,自神宗皇帝开放恩旨,许官员子弟恩荫为锦衣卫,时至今日,锦衣卫在册四万七千余人。”

  “人员构成。”

  眉头狠狠的跳动了两下,朱由校问道。

  “中、左、右、前、后五所外加驯象、屯田、马军三所,下辖御椅、扇手、擎盖、旛幢、斧钺、鸾舆、驯马、班剑、戈戟、弓矢十司,经臣查补,有三万一千余人。”

  “上中、上前、上后、上左、上右、中后六所,为如今锦衣卫精锐所在,现共有五千余人,多为善于审讯、侦查之人。”

  “经历司与南北镇抚司共有一万六千人,经历司负责收发、撰写公文,南镇抚司提典锦衣卫法纪、军纠,北镇抚司负责侦查谋反大案。”

  “除掉那些酒囊饭袋呢?”

  眉毛抽动,朱由校有种想骂娘的冲动。

  锦衣卫这种特务机构,是怎么冗员到这种程度的。

  “除掉酒囊饭袋。。。”

  闻言,许显纯的表情有些尴尬。

  “除了负责皇上仪仗的五千人外,尚有四千大汉将军、校尉、力士可用。另外锦衣卫各地密探,尚有两千人。”

  “不生气,不生气,不生气。”

  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朱由校思索着如何改制。

  “趁着朕让骆思恭去了辽东,你对锦衣卫进行整编,前八所进行整合,人员进行缩减,另立一个恩荫千户所,将屯田之事交给他们,把那些吃白食的都丢进去。”

  “主要侧重点在南北镇抚司、后六所,人员同样进行整顿,只保留能力出众之人,酒囊饭袋也丢到恩荫千户所去。”

  “锦衣卫,或者说以后的从龙卫,要成为一个军事机构,把屯田和废物都给朕丢出去。”

  “从今往后,锦衣卫分为三部分,恩荫千户所为一,仪仗之事与护卫御前为二,察查大案为三。”

  “恩荫千户所朕允许存在废物,但是后两者,你必须选出精锐之士填充,整编之后,朕要亲自验看。”

  “另外,编入恩荫所之人,优先挑选识字的,调到南海子来,朕要用”

  “臣遵旨。”

  听着皇帝对于锦衣卫的安排,许显纯低头道。

  “魏忠贤,你为东厂提督,从旁协助。”

  “奴婢遵旨。”

  闻言,魏忠贤连忙一同躬身道。

  “朕让伱查的,燕山前卫哗变之事,是哪儿来的乞丐?”

  “这。。”

  听到皇帝的这个问题,许显纯顿时冷汗直流。

  “回皇上,京城乞丐、流民太多,微臣实在是查不出来。”

  “查不出来?”

  闻言,朱由校猛然睁开双眼。

  “为何?”

  “回皇上,京城光是在东城兵马司登记在籍的乞丐,就有四千多人。五城兵马司总计,恐怕超过两万余人。”

  在籍乞丐,就是丐户,这些人属于有编乞丐,游手好闲、不务正事、多为强横少壮之徒(身体不行的早死了),一手提着酒葫芦,沿街乞讨、索要酒食财物,人送外号,丐帮。

  这些人,遇到强盗贼寇,就尾随而动,

  当被官府抓获,讯问同伙之时,姓名不知,面目不识,其本人又分赃不多,或者就算分的多了,也很快就花出去了,难以追查,属于城市治理的一个顽疾。

  而除了正式的在编乞丐,那就还有临时乞丐和流民,这些人或是因为天灾,或是因为人祸,失去土地,不怎么滴就进了京城。

  正式乞丐好歹在官府还有个丐籍,有个主要活动区域。

  而那些个临时乞丐和流民,你别说查了,就是嘎了死在哪个角落里,基本都没人知道。

  而且,这些乞丐背后,往往就是那些个京城权贵。

  他们在暗地里养着这些个无产之民,一旦有什么脏活儿,就交给这些人。

  估计这次燕山前卫哗变,就是有人看皇帝在整兵,给皇帝作了个妖。

  “此事暂且放下,朕让别人去处理,你们且去吧。”

  “是。”

  闻言,魏忠贤和许显纯一拱手,共同退了出去。

  待到两人离开后,朱由校放弃了盘腿练气,自己应该是没修道的天赋。

  从床上站起来,踱步至中堂,朱由校问道。

  “朕听说,京城对于朕开恩科的事,很是纷扰?”

  “回皇上。”

  听到朱由校的话,刘时敏谨慎的看了一眼皇帝后,才道。

  “京城中的士子都在议论,说皇上偏爱国子监太学生。”

  “同时,国子监的太学生们间也在议论,说朝廷此次开恩科,旨在选吏,所以很多太学生都不愿参与。”

  “哼。”

  闻言,朱由校冷笑一声。

  “国家养士两百余年,给了他们那么多的优待,就是为了能在需要之时,快速选出可用之材,不愿参与恩科?不知恩孝之徒。”

  “传诏国子监,不愿意参与此次恩科的,悉数逐出国子监,有功名在身的,剥去功名。”

  “奴婢遵旨。”

  闻言,刘时敏连忙躬身道。

  对于把不愿意参与恩科之人踹出国子监,朱由校一点儿犹豫都没有。

  这些人属于害群之马,或者功利心太重的,没什么大用。

  想都不用想,这些人肯定都是些高门、学阀子弟,或者在官场上有人的。

  他们受着良好的教育,科举的难度对他们来说,比普通小民要低的多。

  现在皇帝突然来了种不一样的科举方式,而且选的大部分都属于吏员,这些人当然不愿意了。

  万一被选上,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不就白费了吗。

首节 上一节 66/52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大唐军神,从灭突厥开始崛起

下一篇:我在水浒捡尸成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