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朕的大明朕做主

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64节

  “故此,朕欲效仿昔年太祖爷之故事,令国子监太学生填充地方缺员,地方官员上调京城。”

  “然又不知这太学生成色如何,恐会乱了地方吏治,令黔首百姓受苦。周应秋上太祖所修《到任须知》,可谓是替朕解了燃眉之急啊。”

  “臣惭愧。”

  听到皇帝这么夸自己,周应秋谦虚的道。

  “为陛下分忧,乃为臣之本分。”

  “朕从《到任须知》中,摘抄部分案例,出此试题,想以此为例,选拔太学生,不知诸位爱卿,以为如何啊?”

  “这。。。”

  听到皇帝的话,下面的官员面面相觑,都不知道怎么来说。

  同意吧,这个和大明祖制不符,而且会让那些没进太学的学生们失望。

  不同意吧,这现在朝廷缺官太过严重,必须迅速填补。

  皇帝对于他们朝臣建议的召回被贬官员,都是留中不发,很明显的不想用啊。

  “启奏陛下,以往,朝廷都是科举中第之后,才会给官员发放《到任须知》。这些太学生恐怕不会做题啊。”

  此时,内阁辅臣韩爌站出来道。

  “韩辅此言不妥。陛下所命题目,术算之卷,颇为简单,只要熟读《算经》即可。律科之卷,则为我大明律。政卷,则是考察是否知道自己到任后,该干什么,背一背《到任须知》,也就会做了。”

  韩爌话音刚落,就听毕自严道。

  “能考的上秀才,做这套卷子,不是问题。”

  “陛下,如此选士,与我朝惯例不同,恐会令朝野内外惶恐,言曰朝廷要改科举之制啊。”

  身为礼部尚书,孙如游的作用就是维护大明礼法,不说阻止皇帝做事离谱,起码得保证皇帝干出的事情不会弄的天下沸反。

  最不济,也要给皇帝做好洗地的准备。

  “孙尚书,此次选官,多为填补地方缺员,保证吏部选官入京后,不至地方混乱,与其说是选官,不如说是选吏。”

  见到孙如游反对,周应秋站出来看着诸位同僚道。

  “选出之人,多要派遣地方,想来是不会令朝野议论纷纷,言要改制。”

  “嗯。”

  听着周应秋的话,朱由校赞同的点了点头。

  伱咋知道我不想改制的。

  不过确实,现在科举改制太早,这个是真的不能轻动,只能日拱一卒,慢慢调整。

  “陛下。”

  这时,大理寺卿邹元标站出来道。

  “这选官范围,是不是可以扩大一些,以显皇上恩德?”

  “比如?”

  “我大明有两京,这国子监既然开科,南京国子监,是不是也要开一科。”

  “南京国子监。”

  闻言,朱由校脸瞬间就拉了下来。

  “南直隶缺税甚多,忒不恭顺,不体国之艰辛,朕缘何要示以恩德?”

  像是小孩子耍脾气一样,朱由校一甩头,就道。

  “此次开科,就只在国子监,于十日后在国子监开考。”

  朱由校说着,直接就给事情拍板定调。

  “以今日诸卿所做之卷为例,朕再亲自命出一套试卷,开恩科。”

  “陛下圣明。”

  听到皇帝这么做了,周应秋当即就带头行礼道。

  而同时,毕自严、李汝华也跟着行礼。

  对于他俩,这是好事,从下面抽调熟手上来,能最快且最大程度的填补填补两部空缺官员。

  “陛下圣明。”

  见到两人已经赞同了,其他人此时也不敢跳出来唱反调,说不能开。

  那些个太学生好不容易盼到出头之日了,这要是让传出去,他们反对皇帝开一次特别的“恩科”,那他们不得让人给骂死?

  当然,也有可能天黑后逛街,让人套上麻袋敲了闷棍。

  挥手示意诸人拿着自己的试卷离开,下去安排开恩科的事后,朱由校又抱着书开始弄第二套考试题。

  对于试卷让众人拿去,会不会造成泄题什么的。

  这个是问题吗?

  那套卷子就是故意抛出去的,相当于是个模拟题了,也算是让太学生们有个准备。

  “去,让内务府给朕派来一个雕版师父,以及准备印刷试卷。”

  两个时辰之后,出好第二套试题的朱由校,将卷子放进一个布袋中,用红线绑好口子,吩咐道。

  虽然早在宋朝就有了活字印刷,但哪怕到明朝有铜制活字印刷,印刷质量却一直是个问题,也就处于一个能看的地步,偶尔还会出现错字、少字。

  而雕版印刷除了刻雕版的时间成本略高外,印刷出的质量、速度都不是活字印刷能比拟的。

  求订阅,求订阅,求订阅

第73章 紧抓后勤建设

  关于皇帝要开恩科,但只针对顺天府国子监的消息,随着诸部主官回到京城瞬间就传了出去。

  同样传出去的,还有皇帝关于南直隶不恭顺,不在南京国子监开恩科的的评价。

  一时间,京城几乎就被掀了起来。

  北人还好说,毕竟国子监在顺天府。

  而在京的南直隶籍官员则纷纷就像是屁股底下长了刺球一样,一封封奏章涌入通政司,而后进入内阁,被飞速的送往南海子,请求皇帝不要觉得南直隶不恭顺,更有甚者,直接就说皇帝这是在挑动南北对立了。

  对于这些奏章,朱由校一律选择了留中不发。

  南北对立,南边儿恭顺不恭顺,你们自己特娘的不知道吗?

  再说了,北京国子监又不是没南直隶户籍的学生,无非是少一些罢了。

  这就是皇帝不开大朝的好处了。

  嘈杂的声音,传不到朱由校的耳朵里来。

  此刻,朱有效耳边响起的是叮叮当当的打铁声。

  朱由校、魏忠贤、刘时敏、兵仗局新的管事太监刘贺,再加上赵爽,在石景山新建的厂区溜达着。

  说是厂区,此时除了先行迁移过来的部分工匠外,就只有正在大搞建设的民夫了。

  “西山厂那边,如何了?”

  “回皇爷,有东厂在旁边盯着,而且给矿工们也发了足够的工钱,目前已经稳定下来了。厂区划分完毕后,臣现在正在雇佣人手建造工房。”

  “银子够用吗?”

  在买下的地主家大院儿中转了转,朱由校转头看向赵爽问道。

  “不够朕再给你批。”

  “回皇爷,石景山的铁矿魏大珰才收购了部分,目前还在整合查账,矿工们正在按照皇爷的吩咐进行整编,修建厂区,按日给现钱和粮食,因为厂中没有多少现矿,所以就没有太多工匠。”

  闻言,赵爽行礼给皇帝汇报道。

  “到目前还用不上多少银子。”

  “嗯。”

  闻言,朱由校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赵爽和刘贺的工作。

  石景山是个好地方啊,这里太适合发展成一个工业基地了,地底下有一个大型铁矿,这地儿在后世有过一个大名鼎鼎的国企——首钢,曾经的中国首都钢铁公司。

  钢铁是一个国家的脊梁,钢铁产量提升上去,后面很多事情才有基础做下去。

  “这点儿以后就叫石景厂了,你是龙旺商号的商总,这石景厂和西山厂一样,就放在龙旺商号麾下。”

  转悠了一圈儿后,朱由校对赵爽吩咐道。

  “朕设立石景厂的作用有两个。第一,在石景山挖采铁矿,而后就地冶炼为成铁。”

  “第二,石景厂的建设,不要舍不得花钱,要快,但更要好,不能为了速度,而牺牲质量。”

  “臣明白。”

  赵爽闻言,连忙躬身道。

  这可是他发家致富,改变家族命运的机会。

  谁敢坏事,他和谁急。

  没有再和赵爽多说什么,朱由校转头对刘贺道。

  “朕也给伱五万两银子,雇佣人手,建造厂区,名字叫就叫军器厂。建成后,你要将兵仗局的工匠向这边迁移,石景厂的铁矿出厂后,就地转运到军器厂,铸造兵器。”

  “奴婢领命。”

  听到朱由校的话,刘贺连忙躬身道。

  又给二人嘱咐了一些注意事项后,朱由校才结束今天的巡视,坐上马车,返回南海子。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赵爽以前就是个铁商,对于如何管理矿业是有经验的。

  现在,他要以石景厂、军器厂为蓝本,拉出一条成套的工业体系。

  当朱由校回到南海子时,却见杨镐正在这里等着。

首节 上一节 64/52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大唐军神,从灭突厥开始崛起

下一篇:我在水浒捡尸成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