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朕的大明朕做主

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508节

  转头看着一个个着急起身,想要尽快去解决生理问题的官员,毕自严却没有立刻让他们离开。

  “我这本奏章,就是抛砖引玉了,诸位若是有其他想法,可写策文,呈递内阁,转呈陛下。”

  看着众人,毕自严貌似是广开言语,但随即就又给加了一条要求。

  “不过,凡进言者,皆需列举其例,指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而后方可言事。”

  “这。。。”

  听到毕自严的话,六部尚书对视一眼后,没有表示,但下面的官员却是哗然一片。

  没有理会他们,毕自严转头看向洪承畴道。

  “今日陛下说的话,要刊印在京报上,尤其是那个问题,他们为什么敢苛待小民。”

  “此外,在专送官员的邸报上,也要写明,朝廷所有官员,若是对陛下所言的问题,有何良策,皆可进言,要求与我方才说的一般。”

  “下官领命!”

  看着毕自严,洪承畴连忙拱手应道。

  好不容易待到毕自严说完,殿中官员纷纷急匆匆的走出了文华殿。

  不过在路上,却是三三两两的聚集在一起,议论了起来。

  毕自严这老官僚,对借虎皮当大旗真的是有一手啊。

  这看似是广开言路,但实际上却是在挑拨人心。

  阳谋啊。(本章完)

第466章 尴尬了,看不懂啊

  官员的平均道德水准,是个奇妙的数字。

  如果说朱元璋朱棣时期,大明官员的道德水准有九十分,那么嘉靖年间也就剩下六十分,刚刚及格的程度。

  而经历了万历摆烂,民间各种奇奇怪怪思想的野蛮生长后,大明此时的道德值估摸着也就剩下三十分了。

  皇帝搁文华殿上破口大骂的消息,如皇帝所预料的,掀起了轩然大波,令官员通信悔改了。。。吗?

  并没有。

  京官衙门连带着顺天府衙门挨了皇帝一顿劈头盖脸的骂,文官老爷们怎么可能会去主动宣传呢?

  尤其是,皇帝站在文华大殿门口,在阳光照耀下,执剑向着他们问出的那个问题,更是让他们心惊。

  那一幕,太过于震撼人心了。

  官员们压榨普通百姓,那几乎都已经成为了本能。

  现在皇帝问你知不知道百姓的苦,

  那结果肯定是如知。

  对于官员们的表现,皇帝也好,身为内阁首辅的毕自严也好,都是早有预料的。

  文华殿上的一出大戏,既是皇帝又一次的在表明心智,又是毕自严在向全天下公布自己的施政纲领。

  他在内阁首辅的位子上,就干三件事。

  整吏治,清隐占,惩贪墨。

  而同时,毕自严放出了一个信号,如果有人比他有更好的想法,欢迎提出意见。

  从皇帝那里学来的这一招,可谓是阴狠至极。

  对于官员来说,给人挑刺,这不能说是天生就会,只能说是拿手好戏。

  尤其是大明的官员,没事做就跑到皇帝那里讨打。

  但现在毕自严的这个征求意见,尤其是还附上了皇帝的那句【百姓之苦,君父知矣。百姓之苦,诸卿知否】,这可谓是将人往沟里带。

  这皇帝设置的乡警,不忍百姓受到盘剥,带着百姓打死了大户,然后皇帝知道了百姓额苦。

  现在你要是提意见,你也要知道百姓的苦吧。

  那就将你所知道的百姓之苦拿出来,给大伙儿来说道说道,上称量一量,看看百姓是如何苦的。

  听皇帝的语录,看皇帝的做事,以皇帝的脾气。

  这百姓一苦,肯定就要动刀。

  这刀子一动,肯定就要死人。

  用豪绅的脑袋来染红自己的官帽,看看有什么人会做。

  而与广纳良言同步执行的,则是以狗头尚书周应秋为首的吏部,开始处理考成不佳的官员。

  三品以上官员的考成,是需要皇帝亲自进行的,周应秋是没那个权力进行考成。

  但三品一下的小官小吏们,则是纷纷被套上了考成法的笼头。

  这就导致了,永定门外,天天都有被外放的京官,匆匆离去。

  狗贼养的,寒冬腊月的,也不让人有个安生。

  “皇爷,则是礼部上的冬至祭天礼程和正旦的大典礼程。”

  傍晚时分,捧着个盘子来到皇帝的书桌前,刘时敏小声的询问到。

  “此外马上就是今年万寿节了,今年还过吗?”

  “冬至,正旦,这节日咋就这么多呢。”

  伸手从刘时敏的眼前拿起奏章,朱由校翻看了几眼后,就扔了回去。

  “和去年一样,不过。”

  摆了摆手,朱由校无所谓道。

  “冬至祭天依旧让礼部尚书代祭。”

  “奴婢遵旨。”

  对这个结果,不管是刘时敏还是孙如游,都是早就知道,这就是走个流程。

  “夫君生日都不过吗?”

  正在绣花的徐婉儿闻言,抬头看向朱由校,好奇的问到。

  “有那银子摆场面,朕还不如犒军呢。”

  放下手中的笔,朱由校撇了撇嘴角道。

  过生日,又没巧克力蛋糕吃,过什么,天上又不会给他掉下来几吨的黄金。

  “那婉儿给夫君做碗长寿面。”

  低头思索了一下后,徐婉儿抬头道。

  “嗯,有心了。”

  闻言,朱由校点了点头,又提笔继续写了起来。

  不过,刚写了两个字,朱由校就转头对刘时敏道。

  “朕过生日,高兴,上四卫和无当卫,多发一月军饷,同乐。”

  “奴婢遵旨。”

  闻言,刘时敏点了点头后,又开口问道。

  “那京中官员要不要发?”

  “上四卫和无当卫的士卒,整日训练,从不扰民,严格遵守大明军纪,他们能做到吗?”

  提着笔补完最后一笔,朱由校一挑眉毛道。

  “不发。”

  “是。”

  闻言,刘时敏点了点头,向着外面走去。

  有皇帝的话堵人嘴,就可以了。

  没有理会离开的刘时敏,朱由校写完最后一句后,放下笔甩了甩手腕。

  用毛笔写字,还真的是累人。

  “王末,朕让人弄的炭笔和韧纸,弄出来没有?”

  “回皇爷,炭笔弄出来了,但韧纸还没。”

  听到皇帝的话,今日前来看望皇帝,以防自己失宠的王末连忙出声道。

  “奴婢将宛平画眉山那边产出的画眉石磨碎,浑着粘土做出了炭笔。”

  “但人纸张奴婢令人试了两个月,还是没能做的出来。”

  “画眉石?”

  听到个莫名其妙的名字,朱由校好奇的出声。

  “画眉山出产的画眉石,色黑而性不坚,宫人多用来点眉。”

  看着皇帝,王末解释的同时,还递给了皇帝两根已经做好的炭笔。

  “碳棒?石墨?”

  接过东西打量了几眼,朱由校心中暗自道。

  一掌长的炭笔,中间夹着根炭棒,外包裹着两片木条。

  华夏笔的发展,是从硬笔到软笔,再到硬笔的一个过程。

  最早的笔,是硬笔。

  典型的有刀笔和铅笔。

  刀币流行于秦汉之时,捉刀的一个含义就是指拿着笔的旁侍。

  而铅笔。。。这个词不是舶来词。

  南北朝时,纸张和毛笔的开始渐渐的普及,软笔得到大规模的应用,但对穷人来说,还是有些难以接受。

首节 上一节 508/52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大唐军神,从灭突厥开始崛起

下一篇:我在水浒捡尸成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