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朕的大明朕做主

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489节

  戚金说的这几个人,死的一个比一个惨,其中弄出金刀案,已经架好炮,就等代宗朱祁钰来点,就能弄死朱叫门的卢忠,更是喜提一个凌迟。

  “那要不让师兄向陛下请辞?”

  看着戚金,丁修忍不住道。

  都是同门师兄,肯定是有感情的,丁修觉得自己不能看着陆文昭一路往找死的路上疾跑。

  “都已经入了陛下的眼,他现在想退出,陛下就不会放过他。”

  “我早在复起之时,就告诉他,如今朝中对老帅的非议已经少了许多,如今又是朝廷用兵之时,以他的本事,在军中迟早能拼出个前程,结果他非要去巴结那个姓郭的监军太监,进了锦衣卫。”

  闻言,戚金摇头没好气的道。

  “走一步,看一步,做好手中的事,期望陛下真的对武人仁厚,能给他留个后吧。”

  徒弟不听话,做师父的能气死。

  戚家两代在朝堂上拼出了名堂,朝堂上的水有多深,他能不知道吗?

  陆文昭跑去参与萨尔浒之战,遭到惨败,他闻讯后,上书自请复起,赶赴辽东,打算在六十岁高龄再拼一把,看能不能给徒弟搏个前程出来。

  结果,万历四十八年五月,他到辽东带了浙兵营后,京中传来消息,陆文昭进了锦衣卫。

  这消息,差点儿让戚金背过气去。(本章完)

第453章 会馆,让人很不舒服

  对于戚金心中的担忧,朱由校并不知道,知道也不会往心上去,谁心里没点儿小九九了。

  十月份,等到恩科结束,就可以开始做一年的总结了。

  就在官员们为恩科而忙时,朱由校在南海子待的烦躁,就由跑进京城溜达了起来。

  张居正的旧故前,看着牌匾上【全楚会馆】四个鎏金大字,朱由校转头向身边的刘时敏问道。

  “这就是昔年,张太岳的私宅?”

  “是。”

  闻言,刘时敏点了点头道。

  “昔年,张居正为首辅之后,捐私宅为修全楚会馆,神庙抄张居正之家后,这全楚会馆的地契也就到了宫内。”

  “皇爷给张居正平反后,奴婢就令人找到了张太岳的后人,将全楚会馆的地契还给了他。”

  “朕若是没记错,张太岳六子,你还给老几了?”

  闻言,朱由校眉头跳了下,可别给他弄个张居正后人争家产的破事儿出来。

  “给了老三。”

  知道房子这个事情一个处理不好,就可能出事儿,刘时敏当然是早有准备,只听他缓缓的道。

  “昔年,神庙受奸人所蒙蔽,令人抄了张居正之家,他的六個儿子,也落的个凄惨过日。”

  “其长子张敬修,在抄家之时,不忍酷刑而自缢,次子张嗣修被发配安南,不知所踪,剩下的四个儿子,也都被削籍为民,在其父旧友的接济下,在京中度日。”

  “四子张简修,本为锦衣卫,在万历年间被夺官后也一直在京靠其父旧友接济度日,去年冬天没扛过去,病逝了。而其幼子张静修,早在万历中就早夭了。”

  “如今,朝廷找到的,只有张居正的三子张懋修和五子张允修。”

  “奴婢带着地契、房契找上门后,张懋修和张允修两人商议后,只留下了全楚会馆后面的两个小院子,以为他们家人居住,而前面的大部分屋舍都借给了来京感慨的湖广士子。”

  “张家的家风,很正啊。”

  站在马车前,听完了刘时敏的叙述,朱由校有些感慨。

  家风这种东西,有的人有,有的人就没有。

  很明显,张居正家的家风,很正。

  而大明皇帝的家风,就不怎么正了。

  当然,也有可能是隆庆死的早的缘故。

  你说,道光一脚踹在奕纬裤裆,踹死自己唯长子的事儿,怎么没发生在隆庆和万历的身上呢。

  “不过这会馆,朕怎么越看越觉得不顺眼呢。”

  看着牌匾上【全楚会馆】四个字,朱由校不由的嘀咕道。

  “皇爷觉得哪里不对?奴婢这就令人改。”

  跟在皇帝的身后进了全楚会馆,刘时敏小声的道。

  “你说,这算不算结党呢?”

  伸手指了指院中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读书的士子,朱由校小声的道。

  “皇爷,这不算吧。”

  听到皇帝的话,刘时敏脑子里轰的一声。

  “大明各处,在京中都有会馆供士子进京参加科举,若这算结党,那,那,那。。。”

  话没说完,但意思很明白。

  这个真不算。

  这个要算,大明官场上几乎能说人人结党了。

  “给朕说说会馆的事儿。”

  抬脚向着全楚会馆里面走去,朱由校对刘时敏道。

  “是。”

  闻言,刘时敏不敢怠慢,连忙将他对会馆的了解缓缓道来。

  拦是没人拦的,这全楚会馆的门房,别人可以不认识,但刘时敏这个将张懋修兄弟亲自带回来的大太监,他是不敢不认识的。

  而且,早在皇帝的马车到来之前,就有成队身着便服的锦衣卫,提前进入了全楚会馆,进行布控了。

  从龙营的便衣安保,可不像某国的特勤,能放那么大号个狙击手搁屋顶上。

  走在进全楚会馆的路上,朱由校听着刘时敏的述说。

  谈到大明的科举,就不得不说到大明的会馆,距离科举开始还有十日,京城的各处会馆就已经挤满了来自大江南北的人。

  随着大明定鼎天下,采用低税养民这种政策,促进了大明的工商业快速复兴,在朱棣迁都北京,恢复科举后,每年都有上万士子来到京城,参加科举。

  这些举子中,大多数家境都不怎么丰厚,路途遥远,人生地不熟,又不会京话,在北京住店和一些生活上,时常被人欺负。

  毕竟,信息化的时代都时不时发生狗眼看人低的事儿,你不能指望封建时代人人懂礼。

  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早年遭遇过刁难的外地人,在京中纷纷报团取暖,一些先期进京做官官和做生意的人,出于同乡之情,相互邀请,筹措资金,购置房产,供来京的同乡住宿,这也就诞生了会馆。

  当然,士农工商这条鄙视链还是存在的。

  专门为了接待举子进京考试的,叫试馆,接待进京商人的,叫行馆,两者合一的叫会馆。

  京城的会馆,大大小小不下三百家,除了张居正当年搞了个全楚会馆外,朱由校的一个熟人,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童鞋,在万历中期长刀修建了湖南会馆,以便照应衡阳、永州、郴州等地赴京的乡绅。

  毕竟,骆家是当年跟着兴献王一起去的湖南,虽然最后又跟着回来了,但明睿宗、兴献王的显陵,可还矗在湖北荆门呢。

  京中的各家会馆,从分布上来讲,大多都集中在外城的东西两边,也就是宣武、崇文两门的附近。

  不过说来也奇怪,宣武门附近的多是试馆,而崇文门附近的则多是行馆。

  也不知道这些商人和崇文这俩字儿那里沾边了。

  进了全楚会馆的大门,入门就是一面照壁,上书【素芬自远】四个大字,据说是张居正亲自所书,但是不是就不知道了。

  过了照壁,后面就是连廊垂拱,继续走就是一道石桥,为汉白玉所修,共有九折。

  在石桥的两侧岸边,则有杨柳垂垂,在阳光的照耀下,人的心很容易就能静下来。

  “昔年,张太岳就是在这里定下变法之事的吧。”

  站在桥上,看着远处的湖面,朱由校不由的感叹一声。

  闻言,刘时敏没做声。

  皇帝的这话就不对。

  大明变法,张居正做决策应该是在当时还在的皇极殿上,哪里是能在这里做的呢?

  过了九折桥,就是子午井,左边为戏楼,右边为文昌阁,也就是张居正曾经的书房。

  在往前则是楚畹堂,后宅人所居之地,现如今都租借给了士子,而张家人则是住在了府邸的最后。

  过了小桥,在一处小凉亭中停下,朱由校靠在石椅上,对刘时敏道。

  “会馆这事儿,是好事,但不能这样肆意的发展,要进行一些约束。”

  眯起了两个眼,跟只狐狸一样,朱由校看着刘时敏道。

  “商人的会馆需要按照行业来分,士子的会馆则要由朝廷来做,否则。”

  说着,朱由校摇了摇头。

  听着皇帝的话,思考着皇帝一直以来的政策思路,刘时敏心中浮上一抹了然。

  否则就是结党。

  毕竟,在东林出现之前,先出现的是齐楚浙宣昆。

  抬头看了眼天上的太阳,朱由校从石凳上站起。

  “朕的心中尚存一丝幻想,回去吧。”

  说着,朱由校一甩袖子,转身又踏上了九折桥。

  “皇爷。。。”

  听到皇帝的这话,跟在皇帝身边的几个人面面相觑。

  皇帝这是又抽什么风。

  不是说来见见张居正的后人么,怎么临门又离开了。

  一直到皇帝回到南海子,刘时敏都没有想明白,皇帝最后那句话的意思。

  “把南海子的图纸给朕取来。”

  对于刘时敏的不解,朱由校自是不知道,但他却令人将图纸哪来,提起笔在图纸上勾勾画画。

首节 上一节 489/52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大唐军神,从灭突厥开始崛起

下一篇:我在水浒捡尸成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