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444节
“好说,好说。”
点了点头,赵吏笑着道。
同孙承宗一样,对于造船业,赵吏不能说是了若指掌,那也是一窍不通。
不过,虽然不懂造船,但赵吏懂人情。
“诸位来的巧啊,今日上午,护矿队正好在附近的山林之中,猎得一头狍子,正好用来宴请诸位啊。”
“来,我们先入席,边吃边聊。”
说着,赵吏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赵公公客气了。”
闻言,孙承宗笑了些,当即跟着赵吏向着他的住所而去。
当赵吏得知孙承宗带人来到鞍山驿时,就已经令人前去准备宴席,此时正好邀请他们入席。
华夏历来有酒桌上谈事情的传统,虽然在场的众人身份各异,有官员,有太监,有商人。
但相同的目的,建船厂,却是让他们在酒桌上觥筹交错。
待酒过三巡,趁着酒劲,几个人也是谈定了在娘娘宫附近开办船厂,赵吏入一份干股的事儿。
当夜,一行人在鞍山驿留宿。
在赵吏令人安排的住所里,几个醉意熏熏的商人正聚在一起闲聊。
“二哥,你说我们这做真的行么。”
手中拿着把瓜子,卫晃看着卫耀道。
“会不会白花了银子,到最后什么都得不到?”
“呵呵,这你就不懂了。”
虽然脸庞通红,但卫耀的双眼却是清明。
“船厂能不能造起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给那位赵公公的那一份干股,能不能给送到宫里去。”
从随从的手里接过水壶喝了一口,卫耀接着道。
“大哥藏在侄女闺房里的账本被盗走了,但那些人偷了账本之后,就没了动作,我到现在也没打听到有什么风声,很让人不放心啊。”
“可是二哥,我们要找关系,找漕运衙门,找那些船行,找南方的海商都行,为什么要到辽东来?”
听到这话,卫辉不解的问到。
“辽东这鬼地方,天寒地冻的,还有建奴造反,而且用船的地方也不多,现在也只有朝廷为了平定建奴而新设的辽东转运司需要船,若是将来建奴被平定,辽东转运司被裁撤,那我们在这里建船厂造船,卖给谁?”
“朝廷不要了,民间的百姓就不要了吗?”
听到三弟的话,卫耀转头看了眼对方。
“山东衙门可是招募了不少的人到辽东来屯田,这地方天寒地冻的,天知道能不能种活庄稼。”
“我在娘娘宫时就已经注意到了,辽东巡抚衙门正组织人手在渤海湾上捕鱼,只要朝廷不禁止,将来民间百姓肯定是需要渔船的。”
“可是。。。”
“你哪来那么多的可是?”
卫晃还打算再说,却被卫耀打断道。
“自从我们到了辽东后,已经不止一次听说,我大明的军队在叶赫大胜建奴,想来很快就能平定。”
“但今天在酒宴上,孙巡抚却说,要对娘娘宫的那个码头进行扩建,这就说明,将来的辽东,一定会依旧依靠辽东转运司将南方的物资向辽东运输,海船一定是不可或缺的。”
“而且,木材砍伐出来后,最少需要八个月晾晒风干,再经过切削才能成可以造船的板材,就这也只能用来建造渔船,而若是想要建造大型的二桅海船,更是要经过两年的晾晒。而若是想要建大船,那么船厂从开建,到出船,最少需要三年。”
“朝廷就算要裁撤辽东转运衙门,要么就在这几年,或者几十年之后。”
“我们先造晾晒场,对场地进行平整,船厂并不急着建,这样我们就能左右逢源了。”
“如果朝廷要裁撤辽东转运司衙门,不需要海船了,我们就不需要再建设船厂,将晾晒的原木运回山东,是亏不了多少钱的。”
“而若是不裁撤,将来一直要用海船,那我们的船厂造起来,就又有了一个长久的饭碗了。”
“嗯。”
听完卫耀的话,卫晃点了点头。
“那宫里。。。”
“我们的那位小皇帝登基之后发生的事,你都了解过吗?”
“都听说过,但知道的不多。”
闻言,卫晃摇了摇头。
“你说,都是一个爹娘生的,我和大哥这么精明的人,怎么有你这么蠢的一个弟弟啊。”
看着卫晃,卫耀颇为的不爽。
“二哥,你!”
听到卫耀的话,卫晃不由得转过头去。
虽然我人憨了点儿,但你这么说出来是不是就太伤人自尊了。
“算了,跟你说这些没用。”
看着二弟的后脑勺,卫耀翻了个白眼。
“你只要知道,只要那个赵公公将我们的干股送到宫里去,我们就是皇商了,大哥的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
“睡吧。”
说着,卫耀挥了挥手,伸手脱去身上的外衣,在早已铺设好的土炕上睡下。
但随即卫耀就有了一个疑问。
“这火炕怎么不热?”
脑子里冒出了这么个念头,卫耀想了想后,就将之抛在了脑后。
酒劲上来了,还是先睡吧。
伴随着卫耀的呼噜声响起,很快他身下的火炕就热了起来。
唯一的小问题就是,炕面上冒出来的烟有点呛人,不过这都是小问题,死不了人。
而与此同时,赵吏的房间内,他正在听着眼前一个黑不溜秋的人的汇报。
至于这人为什么是黑不溜秋的,原因很简单,刚从炕低下钻出来,还没来得及去洗呢。
听完了手下人的汇报,赵吏恍然的点了点头。
“原来他们造船厂,是这个目的啊。”
“看样子,这方家是惹上了什么麻烦啊。”(本章完)
第420章 魏忠贤:南京城这么富吗?
通过隔“炕”有耳这种方式,方家兄弟的身影,在赵吏的眼前稍微的清晰了一点。
手中拿着探子给自己偷听来的情报,赵吏开始了分析。
简单的来说,这就是可能有什么把柄,落在了别人手里的小家族在找靠山。
用炭笔在纸上“帐本”这两个字上画上了个重点后,赵吏点了点头。
方家被人捏住的小尾巴,就是账本。
“孙巡抚这调查做的不够彻底啊。”
看到最后关于方家祖上是匠户的内容,赵吏不由的眯起了双眼。
根据孙承宗所说,方家是山东的船商,和官船厂没关系。
但听两人的对话,这不止是有关系,不但是朝廷的船匠世家,而且家里还有人在北清河船厂担任要职啊。
深思熟虑之后,赵吏打算让自己的老朋友帮自己调查一下,看看这些人得罪了谁。
这般想着,赵吏就开始研墨写信。
令人将信送走之后的第二天,赵吏仿佛没事儿人一样,又带着一行人继续在鞍山驿参观,同时详谈参股的事情。
就算这个姓方的身上有疑点,也不妨碍他觉得这人能投资。
毕竟,他方家一个船商再是能得罪,他能得罪什么人,他还能得罪皇帝不成。
相比于孙承宗这个官,赵吏这个太监在谈论起开船厂这种工类事务,就的得心应手了许多。
当日,一行人就定下了在娘娘宫新建船厂的规模。
那么,赵吏的老朋友是谁呢?
是魏忠贤。
此时,魏忠贤的状态,怎么说呢,就是一个字,麻。
魏忠贤头一次知道,这看银子,居然也能把人给看吐了。
王体乾同魏忠贤两人,就坐在兴旺银号南京分号的银库大门口,看着一个个赤身裸体的男子进进出出。
“魏公公,我跟你说啊,自打我到了这南京城后,是睡觉都睡不踏实,生怕有人偷银子。”
双眼紧盯着目送一个壮丁离开,王体乾转头对魏忠贤道。
“我是头一次知道啊,这银子居然也会这么恼人。”
“理解,理解。”
坐在王体乾的身侧,魏忠贤面有凄凄的点了点头。
王体乾的日子,过的也太煎熬了。
这是整日泡在金山银海里面,但却一分钱都不敢动。
每个月锦衣卫押送往南直隶的银币数额,都是登记在册的,而能换到的银料,也是提前算好的。
一成的本耗外带三成加征,四成的手续费,如此之高的火耗,基本上就断绝了泥腿子想要兑换银币的念想。
虽然朝廷已经给出了使用银币交田税,免火耗的政策,但百姓不会这么想啊。
上一篇:我,大唐军神,从灭突厥开始崛起
下一篇:我在水浒捡尸成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