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442节
“我若是要带人去刨了你爹的坟,你会是什么想法。”
“你!”
听到毛文龙所举的这个例子,杨镐伸手指着对方,说不出话来。
好一会儿后,杨镐才摇着头,重新回到自己的帅案后坐下。
现在他还要依靠毛文龙,就顺着这厮来吧。
看向毛文龙,杨镐出声问到。
“按你所说,现在想要偷袭建奴是行不通了,那你觉得,我们接下来要如何做?”
“等,等大军修整完毕后,一寸一寸的犁过去。”
闻言,毛文龙咬着牙说到。
“建奴的形势,恐怕比朝堂上的那些个明公们想的还要严重,根本就不是一战能定的。”
“为何?”
听到这话,杨镐有些不解。
“我虽然距离赫图阿拉还有四十里地,但却看到了不少的东西,过往朝廷收到的情报有误,建奴的人口恐怕比我们知道的还要多。”
表情严肃的看着杨镐,毛文龙解释到。
“根据那个刘爱塔的管家所言,建奴的人口恐怕在三十万以上。我没有摸到赫图阿拉去,但在去的路上,我注意到一些建奴的聚集地中,他们的屋舍宛若蜂巢一般密集。”
“多少?!”
当啷一声,杨镐刚拿起来的茶杯落在了桌子上。
瞪大了双眼,杨镐不敢相信的问到。
“三十万?!”
“对。”
肯定的杨镐点了点头,毛文龙道。
“建奴和我们汉人不一样,他们只要是个成年的男子,在情况紧急时,都能拿上刀枪成为士卒,如果我们掀起灭族之战,兵力不能少于十万,否则绝对无法彻底的剿灭建奴。”
“我现在知道,萨尔浒之战,我为何会败的那般惨烈了。”
听到毛文龙的话,杨镐感慨的重新坐在了椅子上。
建奴的族群数量,早已超过了大明的预料。
大明对建奴的了解,基本来自李成梁,但李成梁很明显没有做到削弱建奴。
早在成化年间,犁庭扫穴之时,建州女真还只是总数在几万人的几个小部落,但在李成梁的眼皮子底下,建奴的人口数量居然翻了几倍,乃至十几倍。
“你这次探听到的情报非常重要,我主笔,写一封奏章给陛下,你署名吧。”
好一会儿后,杨镐收回了自己的心绪,对毛文龙道。
“好。”
听到杨镐的话,毛文龙肯定的点了点头。
看的出来,他是被这次出关给吓到了。
看着门外,杨镐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辽东百姓苦啊。”
“辽东百姓可算不苦了啊。”
就在杨镐想着该如何的和皇帝说明情况时,后方留驻在辽阳城内的孙承宗,却是难得的高兴了起来。
马上就要进九月了,辽东的庄稼能收获了。
今年辽东百姓的日子,难得能过的去,勉强算是个丰收年。
主要原因还是,皇帝为了挽回辽东民心,给了三年免赋的政策。
而且,孙承宗还在辽东进行了屯田、开荒、伐木等一系列生产活动,虽然不能保证驻辽大军的后勤供给,但好歹是让辽东那本就不咋样的生产基础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走在田间地头,看着已经挂果的黄豆植株,孙承宗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豆子这玩意儿,虽然吃多了容易放屁,但好歹能养活人。
当然,如果可以,孙承宗更愿意让屯田军种麦子之类的主粮。
但新开垦出的土地贫瘠,种麦的话,可能最后的收成还没投入的人吃的多。
种豆肥田这种方法,华夏百姓早就掌握了,而且,民间百姓为了能多点儿收成,很多地方在秋收之后,还会补种一轮豆子。
并且,豆子还是大明边军的行军应急口粮。
炒米、炒麦、炒豆,三种大明特有的行军口粮,做法非常的朴素。
其中,炒豆就是土炒豆,取青豆、黄豆、黑豆三种与白土(观音土),中火热锅,放入白土、盐以及三种鲜豆,翻炒至豆子焦脆,熟后掸除白土即可。
根据《吕公实政录》记载,明军在道缓急之食,惟有炒豆为便,一军可带五升,以备沙碛深山,二三百里无人之境。适逢战事,以防便溺,则口含乌梅生津止渴。
做成后的土炒豆,置于阴凉之处,少说能放一个月的时间。
有了组织人手开垦新田所获得的这批物资,孙承宗对于经营好辽东,有了更大的信心。
就当孙承宗看着新垦之田高兴时,突然有随从来到他的身边耳语了几句。
不待孙承宗有所反应,就听到一阵恭喜声传来。
“孙巡抚,叶赫打了胜仗,建奴就要平定了,恭喜啊。”
身着一身崭新官服,杨嗣昌带着几个精干汉子,老远就冲孙承宗拱手道。
“同喜同喜。”
挥手示意随从离开,孙承宗向杨嗣昌拱手回礼。
待到杨嗣昌走到近前,两人寒暄了几句后,就对孙承宗道。
“孙巡抚,这几位就是我上次写信与您过说的几位船商。”
将几个身形健硕的汉子介绍给孙承宗,杨嗣昌道。
“他们想要在娘娘宫那边建几个船厂,还想要孙巡抚多多照拂。”
“唉,这话说到哪里去了。”
闻言,孙承宗笑着摆了摆手道。
“如今,为了开垦田亩,各地的屯田卫所军砍伐出的树木越来越多,而辽东转运司的船只有限,很难全部都运往山东。若是能够将这些原木就地制作成大船,对于辽东的百姓们而言,也是多了一条活路啊。”
说着,孙承宗话头突然一转,又道。
“但是,你们想要在辽东开设船厂,我这里同意之后,还有一人,你们需要打点一二。”
“敢问是何人?”
闻言,杨嗣昌好奇的出声问道。
在他的理解里,这种事情,只要辽东巡抚点头,其他人的意见就差不多不重要了。
嗯,顶多给皇帝上奏弹劾。
“我本来今日前去拜访于他,既然诸位来了,就一起吧。”
说着,孙承宗看向杨嗣昌道。
“这个人,杨转运使也是认识的。”
“哦?是何人?”
笑着摇了摇头,孙承宗没有回答,只是令人牵来了马车,让一行人上车。
短短半日,孙承宗就带着杨嗣昌等人到了目的地。
当杨嗣昌下车之后,他一眼就认出了这是在哪里,鞍山驿。
看着正在山下热火朝天的搞基建的工人,杨嗣昌四处转头看了起来。
终于,在一众监工的中间,杨嗣昌找到了那个人。
而此时,孙承宗却是已经将他们抛下,寻上了那人。
“赵公公可真是个能人啊。”
看着满面红光,在一众锦衣卫缇骑簇拥下而来的赵吏,孙承宗笑着见礼道。
“三个月的时间,赵公公就建起了如此之大的一个铁厂,真可谓是厉害啊。”
“孙巡抚客气了,杂家不过一残缺之人,万籁陛下信任,方才得到这个差事。”
见状,赵吏连忙上前回礼道。
“赵公公这就自谦了。”
听到赵吏的话,孙承宗笑着道。
“若非赵公公令人挖矿炼铁,就地铸造农具,我这个巡抚恐怕就是想要屯田,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孙承宗是真心感谢赵吏的。
因为赵吏经营的鞍山铁厂,出产了大量的铁质农具,给辽东的倒木运动提供了非常大的助力。
若是没有这些就近制造出的工具,他就算是想要人去伐木,也没那么多的工具给用。
“来,孙巡抚,杂家带你在这鞍山铁厂转转。”
看出了孙承宗的真心感谢,赵吏身手拉着孙承宗,就在鞍山驿中转了起来。
以前的鞍山驿,只是一个小驿站,作为传递消息的中转。
但现在的鞍山驿,已经有了小县城的规模。
道路已经拓宽平整,而城墙也已经开始堆砌。
跟着赵吏在鞍山驿简单的转了一圈后,站在鞍山顶上,看着下方忙碌的人群,孙承宗这才和赵吏说起了此行的目的。
“你是说,有人要再辽东开设船厂?”
“不错。”
闻言,孙承宗点了点头开口道。
上一篇:我,大唐军神,从灭突厥开始崛起
下一篇:我在水浒捡尸成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