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246节
这也就是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清末三次人口大规模迁徙中,为什么只有去东北,用的是闯。
然后,这么大好的一块地方,就白白便宜了东边的小倭瓜头们。
二十世纪初开始的倭寇入侵期内,倭瓜们在辽宁境内找到了铁石山、西鞍山、东鞍山、大孤山、樱桃园、关门山、小岭子、弓长岭等10余座铁矿山,以及大石桥菱镁矿、烟台粘土矿等等诸多矿脉。
以鞍山境内的大孤山为例,整座海拔两百八十米的大孤山,直接就让铲平了,掠走铁矿近千万吨。
冲着西南方向磕了足足十八个响头,赵吏才从地上站起来。
将自己的干儿子喊了过来,赵吏给吩咐道。
“赵勇,你吩咐下去,让弟兄们就地驻扎,没粮了就拿着银子去找辽东巡抚孙承宗买。”
“杂家要和徐谦一起回京,给皇爷汇报大铁山的事。”
“孩儿明白。”
听到赵吏的话,赵勇忙不迭的点着头应道。
“安安稳稳的给我守在这儿,不许为非作歹!”
看着自己这个干儿子的样,赵吏有些不放心的吩咐道。
“还有,这儿发现大铁矿的事情,在杂家回来之前,不许给我传出去!”
“明白,孩儿明白,这关系着干爹的荣华富贵。”
用狂热的眼神看着赵吏,赵勇拍着胸脯保证道。
“除非孩儿死了,不然绝对不让外人知道,这里发现大铁矿。”
“嗯。”
听到这话,赵吏方才满意的点了点头,带着几个亲随,以及徐谦向辽阳城而去。
看着赵吏远去的身影,赵勇忍不住开始异想天开。
“干爹如果能做个铁厂主管,我是不是也能捞个副手当当。”
铁汁们,新年快乐
第224章 漕运不能急
冬季到初春,蔬菜少,腌酸菜是广大劳苦群众们过冬的必备物资。
时间虽然已经开始入夏,但宫内的皇后最近却是喜欢上了吃酸菜,让人怀疑是不是怀孕了。
嗅着空气中的淡淡酸味,朱由校舔着嘴角,不由的哼哼起来。
“吃了酸菜炖豆腐,皇帝老子不及吾。”
“皇帝哥哥在唱什么?”
守在皇帝的身侧,徐慧儿端着个装豆腐的小碗,徐慧儿睁着一双亮闪闪的眼睛,好奇的看向正唱曲儿的皇帝问道。
“你不懂。”
伸手摸了摸小萝莉的头,朱由校看向正忙前忙后往锅里放菜的徐婉儿。
“有的时候,有口吃的,就是世上最美好的事。”
“哦。”
听到皇帝的话,徐慧儿糯糯的应了一声,不明白其中的含义。
“皇爷,北直隶按察使,督察漕运赵于逵求见。”
就在朱由校等着开饭时,刘时敏从方才进来的一个小太监手中接过一本奏章,耳语一阵后,来到皇帝的身侧道。
“督查漕运?何事?”
从刘时敏的手中接过奏章,朱由校没有急着翻看,看向刘时敏问道。
“赵于逵是来回报,去岁漕粮,除需要送往辽东的外,其他已经悉数运抵京师。”
“就这点事,上道奏章即可,何需特意进宫。”
从徐婉儿的手中接过已经盛好的炖酸菜,朱由校斜着眼睛看向刘时敏。
“想来,是有其他的事情吧。”
“他听说,皇上专设转运司,专供辽东与京师物资转运,他有些想法,故此上书。”
说着,刘时敏的眼神飘向了皇帝手侧的奏本上。
“哦,漕运啊。”
闻言,朱由校手中的筷子一顿,而后挥了挥手。
“漕运乃是百万河工生计所系,不能擅动,你去和他说一句,让他先将手中的事负责好,保证今岁的漕粮能顺利运抵京师即可,其他的,暂且不议,让他先回去吧。”
“奴婢遵旨。”
听到皇帝的话,刘时敏一躬身,向外面走去。
抬起眼皮看了眼离开的刘时敏,朱由校对赵于逵的奏章是一点儿翻看的心思都没有。
对于赵于逵这个人,他一点儿都不了解。
不管他在漕运上有什么见解,现在都不是个合适的时间。
百万漕工生计所系,这句话真不是虚说的。
京杭运河这条线,关系着京城百万百姓的吃饭问题和两岸多少百姓的生计,根本不敢轻动。
这要是动的时候谁起个歪心思,弄出来的动静,绝对比崇祯动驿站系统还要大。
“赵于逵。”
口中细细咀嚼着一块酸菜,朱由校在心中默念着此人的名字。
没听说过啊。
而就在朱由校思索此人的时候,刘时敏也来到了西苑的门口。
“赵按察。”
“刘大珰。”
等候在西苑宫门外的赵于逵看到出来的刘时敏,连忙行礼道。
刘时敏为人谦逊,谨言慎行,很少在皇帝的身前发表自己的意见。
而在外臣的眼前,也从不摆出宫内老祖宗的架子。
对于这么一个太监,但凡是个有理智的人,都不会向对方表现出敌意。
“赵按察的奏本,皇爷留下了,但却不见赵按察了。”
待两人行礼完毕,刘时敏对赵于逵道。
“赵按察先回去,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
“可是,如今漕运。。。”
听到刘时敏的话,赵于逵眉头一皱。
怎么和传闻的不一样呢?
不是说,只要奏本按照皇帝的规定,言之有物,就能见到皇帝吗?
“皇爷说,漕运乃百万漕工生计所系,不能轻动。”
看到赵于逵皱眉,刘时敏笑了笑,而后转头看了眼四周,身体往前倾了倾。
“万历四十六年,徐、沛、淮、扬诸地漕运断流,数百万石漕粮难以北上,京城震动。万幸有赵公居中调节,方才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
“然现在辽东建奴反叛,西南的土司也有不稳。”
说着,刘时敏伸手指了指守西苑大门的一队士卒。
“如今,京城之中,可堪一用军兵不多。”
“赵公,心急了。”
“。。。”
听着刘时敏的话,赵于逵看着对方诚恳的眼神,沉默了一会儿后,拱了拱手道。
“刘大珰大才,赵某受教。”
“赵公谬赞了。”
见状,刘时敏还了一礼,而后道。
“京城百万百姓可都指望着赵公吃饭,杂家可不敢受赵公之礼。”
两人相互又吹捧了几句话后,赵于逵方才离开。
看着对方离去的背影,刘时敏的眼神微转。
自从万历因为太子问题和文官们杠上开始,一直到出现懒政问题,批阅奏章很多时候就落到了他们这些太监的脑袋上。
虽然,很多事情都必须要万历亲自拍板才能定下,但他们这些司礼监的老人,对大明如今是个什么情况,还是有所了解的。
明末是一个矛盾的时代。
此时,很多人都已经看到亡国将近,很多人也在尝试挽救这个国家。
但在缺少一个领头人的情况下,各方势力下场掐的可谓是头破血流。
各方的思想虽然大不相同,但却有一点非常的相似——要亡国了,我要统一各方势力,拯救这个国家。
这也就导致了一群有心之人,用一个为国为民的口号,裹挟着很多真正心忧国事的人,卷入了明末错综复杂的党争之中。
但是对于宫内的太监们,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
他们的核心只有一个,皇帝。
皇帝贪于享乐,自然会有人奉上奇巧之物。
皇帝心忧国事,自然会有人关心国之大才。
对于赵于逵这个人,皇帝虽然不知道,但刘时敏却是清楚。
上一篇:我,大唐军神,从灭突厥开始崛起
下一篇:我在水浒捡尸成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