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朕的大明朕做主

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19节

  “不错。”

  袁可立刚说完,毕自严就接了一句。

  “自万历三十年以后,神宗精力有限,致使有朝廷纲纪不正。陛下正处于风华茂盛之年,如用贤任能,则我大明断无亡国之祸。”

  “秦孝公五年,孝公得卫人商鞅之助,实行变法,致使秦国国力增长,兵不畏死,民不内斗,积攒国力,为秦始皇灭六国定下国本。”

  “万历初年,神祖有张居正之助,致使我大明赋税增长,国泰民安。方有三征之盛。”

  觉得铺垫的差不多了,将手中的碗放下,伸手将额前的头发向后拨去,看着下方跪着的三个人,沉声问道。

  “诸卿可愿助朕,再行变法,富国强民?”

  听到这话,三个人顿时明白了皇帝想要干什么。

  对于张居正变法,三个人都是知道哪是富国强民之策,也很憧憬张居正的伟业。

  再加上都是聪明人,听到皇帝说张居正之事,立刻就想到皇帝这是有意在他们面前演了一出戏。

  “臣虽不才,愿助陛下再行变法,以强大明。”

  求推荐票,求推荐票,求推荐票。

第22章 要变法,先反贪

  看着下方的三人,朱由校斟酌着用词道。

  “毕爱卿,朕早些时间听闻,朕早些时候听闻,你尤擅术算,更是敲得一手好算盘,无论是多么繁杂的账本,到你手上,都能理出个头绪来?”

  “皇上谬赞,臣愧不敢当。”

  听到朱由校说自己的长处,毕自严很是谦虚的躬身道。

  “袁爱卿,万历二十二年,你不畏强权,审湖州案。同年,又审琉球假倭寇案。当年冬,伱又在京城斩弄臣。彼时,父皇赞你:详刑惟允,执法有闻。”

  看向身材有些瘦弱的袁可立,朱由校沉声道。

  “时光荏苒,二十五载过后,不知爱卿可有当初不避强权之志乎?”

  “臣胸中一腔热血,至今犹然未冷。”

  听到皇帝的话,袁可立连忙表白心志。

  “王爱卿刚正不阿,视恶如仇,不知可愿做朕的魏征啊?”

  “承蒙陛下不弃,臣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闻言,王三善连忙出声。

  听到朱由校的话,三人对视了一眼,同时点了点头。

  “朕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抓贪。”

  “朕知道,大明的官员们俸禄太低,特别是京城的官员们,所以,有的人就不得不贪,不然活不下去。”

  “朕打算解决这个问题,先给这京城的官员们,涨涨俸禄,并且要保证俸禄能切实的发到每一个官员的手中。”

  看着下方的三人,朱由校的沉吟着说道。

  抓贪的前提,是足俸,不然的话,皇帝抓他贪站不住脚啊。

  朱元璋这个人,也是有远迈汉唐之心的,他特别喜欢效仿汉唐。但汉太远,就拿唐朝做模版吧。所以他在俸禄的制定上,也效仿了唐朝。

  就拿唐朝的正七品的县令来说,唐朝的县令年俸是七十石,而明朝则是九十石。

  至于其余的品级,明朝基本上都要高出唐朝一截。

  这就导致,朱元璋常常就在想,我这是不是给的多了?

  但这显然是朱元璋的自我陶醉,如同后世的编制,谁想着那点儿工资呢,都是看待遇。

  明朝的官员,除了豁免徭役和赋税之外,其他唐朝官员该有的福利,一律取消。

  还是拿唐朝的七品县令做栗子,县令除了官员的禄米之外,还另有俸银二十五两,职田三百亩(官田,只享受收成),以及仆役补贴约二十两。

  换算一下,唐朝的俸禄差不多就是明朝的三倍了。

  当然,一年九十石,对于一个明朝的知县来说,是能够做到活的滋润,一家人吃喝不愁的。

  但是,人是社会动物,都是有社交的,再加上应酬、幕僚工资、排面等等问题,这点儿银子就显的捉襟见肘了。

  而后,还有更坑,或者说更缺德的。

  明朝喜欢对官员俸禄进行折算,官位越高,折的越狠。

  常见折算物资有宝钞和胡椒。

  折算宝钞的是推行大明宝钞使用的朱元璋,其目的是为了推广宝钞的使用。

  而折算胡椒等其他香料的人,是朱棣。

  朱元璋时期、朱棣早起,胡椒还是非常值钱的,一斤折算下来能买到十两到二十两。

  而到了朱棣时期,郑和下西洋,带回来了大量的胡椒,多的卖不完咋办?也不知道是那个缺德玩意儿想到的这么个主意,直接将胡椒用按最初的价格折算用来给官员等发俸禄!

  但要知道当时因为郑和用宝船,一船一船的往中原拉胡椒,胡椒的价格早就被干崩了,也活该后来埋朱棣的西山被人挖了煤。

  而折算宝钞,最后也是折算的比例越来越大,有的干脆直接全折算成宝钞。但自打叫门天子的正统年间之后,宝钞价格就已经跌的跟废纸一样,就相当于不给官员发俸禄。

  这些举措,直接导致了大明官员俸禄之低,属实是亘古未有,让官员甚至连自己都养活不了。

  养活不了自己,咋办?

  贪呗。

  在这之中,干的最狠的人就是京官。

  直接促使了明朝中后期出现结党营私,出现了座师银、冰敬、碳敬等等换了个名字的贿赂。

  地方官员和京官沆瀣一气,一个鼻孔出气,结成一个个的党派,穿一条裤子,他们因为共同的利益走在了一起。

  而且这些人贪的是名正言顺,贪的是光明正大!

  洪武、永乐年间,大明雄兵百万,大明宝钞价值没跌成擦屁股纸,皇帝依照大明律给足了官员俸禄,杀起人来哪是想是相当的理直气壮。

  而到了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皇帝就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要兵没兵,要钱没钱,对于贪污问题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且,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货币贬值与物价上涨。

  两汉这种以粮发俸的朝代,这个问题还看不出来,不算严重。

  但大明那烂的糟心的经济政策,再加上后来张居正变法将白银定为官方货币后,那群海贼们往中原运来的白银导致的银价贬值,更加剧了官员俸禄难生活的困境。

  大明户部尚书朱厚熜一生搞了二十七次京察,但依旧解决不了贪污问题。

  听到皇帝说要给官员涨俸禄,在场的三个人都没有高兴,反而是眉头紧锁。

  最终,还是毕自严出声道。

  “陛下,臣斗胆上奏。”

  从椅子上站起来,毕自严小心的看了一眼皇帝道。

  “国库的存银,恐怕不够给大明的官员们发俸禄。”

  键盘坏了,另外一章明天补。

  求推荐票,求收藏。

第23章 给官员足俸

  “存银不够。”

  听到毕自严的话,朱由校楞了一下,但随即道。

  “此时你不用担心,到时候朕从内帑出银,补上。”

  朱由校说着,挥了挥手,从桌面上拿起一本书,让太监递给了三人。

  “朕这些天,看了很多东西,最让朕在意的,就是这本张江陵在神宗时监督修成的《会记录》。”

  《万历会计录》,张居正监督,户部尚书王国光与侍郎李幼滋负责编写,从隆庆六年(1572年)七月开始,一直到万历四年(1576年)修成。

  这本书以地理分卷,先全国,而后分省,分府。

  规定了全国田粮旧额岁入岁出、府州县分数、边镇饷数、库监、光禄、宗藩、职官、俸禄、漕运、仓场、营卫俸粮、屯田、盐法、茶法、钱法、钞关、杂课等具体收支明细。

  这本书从修成开始,一直沿用到崇祯九年,毕自严为了给崇祯皇帝盘清大明这摊子烂账而修成的《度支奏议》。

  但实质上,崇祯最终看到的《度支奏议》其实是毕自严本打算修《赋役全书》的蓝本,只是一个初步的核算。

  但就算是初步的核算,也给了崇祯巨大的信心。

  因为这一年,孙传庭黑水峪擒杀闯王高迎祥,毕自严初步盘清了大明的烂账。

  本以为是大明再起,哪想到是回光返照。

  而为什么朱由校手中会有一本《万历会计录》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户部尚书李汝华这个人老成精的家伙了。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为应付辽东战事需求,户部尚书李汝华议拿着《万历会计录》,田赋每亩加征三厘五毫,四十七年又加三厘五毫。

  昨日,李汝华又一次上书,请开廷议,天启元年每亩再加二厘,然后让朱由校给批了回去。

  加个锤子的加,这个时候再加赋,是嫌民间的泥腿子们骂他这个皇帝骂的不够多吗?

  同时,朱由校也是心知肚明,加的这个赋,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辽饷。

  三年累计,每亩加征银九厘,核算天下田亩,共计520万兩。

  辽饷每亩加征九厘,这个征收力度,一直维持到崇祯皇帝上台后的崇祯四年,再次每亩加征三厘。

  很多人都知道,历史上的天启皇帝是个聪明人,明末的亡国三饷和天启真的是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的。

  辽饷是万历加,缴饷和练饷是崇祯加的。

  但为啥天启历史上从内帑出银和崇祯相比,非常的豪横呢?

  因为天启掌握了一个崇祯不会的技能,那就是抢大户。

首节 上一节 19/52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大唐军神,从灭突厥开始崛起

下一篇:我在水浒捡尸成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