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朕的大明朕做主

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108节

  “卫所田两百余年未有增加,而军户人数屡年累积,上缴赋税后,所余之粮,并不足以养活全家人口。”

  “有此三害,卫所田粮产出减少,军户不堪重税,纷纷逃逸。终致卫所无法供养军镇,需朝廷出饷银养军。”

  毕自严是个干实事的人,三言两语,就将大明卫所制的问题说了清楚。

  第一,地不行。

  第二,被人侵占。

  第三,税重了。

  “说的好。”

  闻言,朱由校点了点头。

  毕自严不亏是个经年老吏,对于下面的腌臜事了解的非常多。

  而且胆子还大,敢在这朝堂上提出来。

  “昔年,太祖皇帝与刘伯温定卫所之策时,曾有言,吾养兵百万,不耗百姓一粒米。”

  “是因为朝廷给了军兵家属,足够养活他们全家的田亩。”

  “如今卫所田已不足以养活各地军镇,朕想要统计各地卫所、军镇所辖之兵丁,将卫所田分于军户,诸位觉得如何?”

  “这?”

  听到皇帝的话,一众文官相互看了看,都选择了沉默。

  “启奏陛下,臣反对。”

  这个时候,一个斩钉截铁的声音响了起来。

  却是新到任的户部侍郎袁世振在尚书李汝华的鼓励下站了出来。

  不过他的第一句话就让李汝华差点儿闪了腰。

  “臣以为,当重启昔年张太岳变法,定权柄、课吏治、信赏罚、一号令,清天下田亩,而后再行分田。”

  “哦?却是为何?”

  听到袁世振要重启张居正变法,朱由校意外的看向这人。

  “陛下怜惜军户,将卫所田分于小民,可免其受上官苛待之苦,又可增朝廷赋税。”

  “然臣在淮北,发现淮北有豪门大族以朝廷优免招揽小民,小民不堪朝廷重税,投献田亩于大族,逃避赋税。”

  “而主官为了完税,却又分摊赋税于未免之田,致使小民弃地流亡。”

  “有此二害,终致朝廷岁入减少。”

  “如今,陛下为官吏足俸,又废优免新例,臣以为,应先理税赋,增国帑岁入,理清朝政,再行分田地。既可为解朝廷燃眉之急,又可不致军镇震荡。”

  “此乃某国之言啊。”

  听完袁世振的话,朱由校点着头,感叹了一声。

  大明永远不缺做事儿的人,而是缺少做事的机会。

  而后,朱由校的话风一转,对张问达说道。

  “都察院,地方豪族以如此方式拖欠赋税,你们的各道御史平时是干什么吃的?”

  “臣有罪。”

  闻言,张问达只能一脸憋屈的站出来,躬身请罪道。

  习惯了,习惯了。

  皇帝没事干,就骂整个都察院,骂他,习惯了。

  “派遣各道御史,前往任职之地,察查此事。朕不管他是家族有什么人是高官勋贵,还是有什么功名在身,逾期不完税者,悉数罢官,褫夺功名。勋贵、外戚,废爵!”

  “再传信告诉派去南边的那几个御史,要严加察查,各地主官敢有分摊赋税于黔首之身者,械送京城。朕倒是要看看,是什么人,胆子如此之大。”

  “臣遵旨。”

  听着皇帝的话,张问达搓了搓牙花子,躬身道。

  而随着皇帝的口谕下达,朝堂上的众人一个个像是鹌鹑一样,低着头。

  想到了,早就想到了。

  从皇帝给京官员足俸,废优免新例时,就想到了。

  不过,大伙儿没想到的是,皇帝居然要下这么狠的手。

  这比当年的张居正还要狠啊。

  毕竟,当年张居正可没说不交税就废人功名的。

  而听着皇帝的话,袁世振不知道为何,感觉自己这脖子有些凉啊。

  “那卫所分地之事,就暂且搁置,先从清理田亩开始吧。”

  一挥手,朱由校说道。

  “如今,京营已抽调精锐分编两卫与城建营,这丈量田亩之事,就从顺天府开始,给天下做个样子。”

  “课吏治,清田亩,理赋税。”

  “京畿地区的民事就交给内阁,军事朕会安排专人去做。”

  “回去之后,内阁连同六部给朕拿出一个章程出来。”

  “臣等遵旨。”

  闻言,韩爌等人躬身说道。

  如今的内阁,只有韩爌一人,根本就没有决策权,更别提掣肘皇帝了。

  而六部主官,大致上是和皇帝在一条阵线上,顶多在权力划分上有龌龊,但有皇帝居于中间,不会把问题摆在明面上。

  又给众人说了一些勉励的话后,朱由校这才挥手让众人离开。

  “忽有狂徒夜磨刀,帝星飘摇荧惑高。翻天覆地从今始,杀人何须惜手劳。”

  看着离去的众人,朱由校口中念叨着张献忠的《七杀碑》。

  如今,他只要保证自己的安全,军权在手,他就不怕这些人给他闹个幺蛾子出来。

  先从顺天府开始,就一句话,有种造反。

  有件事情,崇祯到死都没有弄明白,大明的根基,是低税养了两百余年的黔首小民,而不是所谓的士绅豪右。

  朱元璋是农民起义军出身,他深刻的知道下层百姓造反的恐怖,制定了低税养民,卫所成军的政策。

  明旨清查田亩,要将田亩分给军户,卫所军丁就会跟着他干。

  只要有口饭吃,没人会选择造反。

  大明能造反的只有两类人。

  泥腿子和藩王。

  以李自成为代表的下层黔首,以朱棣为首的各地藩王。

  诸侯争道,黔首求存。

  而那些个豪门大族,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有那个魄力造反吗?

第122章 丈量土地

  2023-12-11

  如今的朱由校,恐怕是大明历史上,除了太祖成祖外,刚登基时,权力最大的皇帝了。

  后宫一没皇后,二没太后,仅有的郑贵妃,还是个不受朝臣待见的。

  而前廷,同嘉靖相比,杨廷和以拥立之功,聚集了一大批文官,和想要一展心中抱负的嘉靖对着干。虽然嘉靖最终处理了杨廷和,但终究是浪费了时间。

  而万历留下的大明虽然是个烂摊子,但朝堂台却是干净,虽然有光宗的一通瞎提拔,但经过朱由校的几次清理,留下的基本都是能听的进去人话的。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如今的皇帝喜欢实干之人,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外廷的风气。

  不到两日,一份关于赋税上缴的考成法就送到了朱由校的桌子上。

  韩爌、周应秋、李汝华、张问达四人站在朱由校的桌案前。

  韩爌看着上面正翻看奏章的皇帝,小声的说道。

  “陛下,重行考成法,臣等皆以为可,然这惩罚,是不是过重了?”

  “重吗?朕觉得一点儿都不重,还轻了。”

  回了韩爌一句,朱由校又写了一会儿后,才拿起天启之宝在奏章上盖印,而后交给刘时敏。

  “如今大明是个什么情况,你们是知道的。若是再不以重典治吏,用不了多少年,朕恐怕要将自己挂在煤山那棵歪脖子树上了。”

  “。。。”

  对于皇帝的这话,四个人都没敢吭声。

  这话太不吉利了。

  “考成法暂时就以此施行吧。”

  示意将奏章还给韩爌,朱由校又转头看向张问达道。

  “张问达,都察院要尽职尽责,对于每旬、每月要做那些事要尽快列个章程出来,把大明如今各道到底是个什么情况,给朕弄清楚。而且朕不希望再看到有御史、给事中越权行事。”

  “臣谨遵圣训。”

  闻言,张问达忙不迭的点头道。

  “臣回去之后,就派人巡视各道。”

  “李爱卿,清查京畿地区田亩、人口之事,就由户部牵头,州县官员执行,此事要尽快。”

  “臣遵旨。”

  闻言,李汝华拱手道。

首节 上一节 108/52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大唐军神,从灭突厥开始崛起

下一篇:我在水浒捡尸成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