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太监:多子多福的我如鱼得水 第34节
就在林尘出神的时候,感受到身边佳人有了动作。
“嘶!”
林尘没想被压在了身下,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教导太后生理知识这件事情,他义不容辞!
当即一个翻身,化为主动。
“唔~”
有诗云:连串玉环碎地声,抬头忽觉天赐酒。
一番云雨下来,林尘是尽兴了。
毕竟贵为太后,还是古今才女之首的蔡文姬如此奉承配合。
光是心理上,就让林尘差点没能把持住。
许久。
方才强撑着精神从软玉暖香中爬起身来都林尘,揉了揉眉心。
昨夜有些太过荒唐了。
再者时间不早了,他得马上离开慈宁宫。
却不想,文姬拉住林尘手臂,附耳低语一句。
“先皇赏赐都四十二章经,我都通读过,还可默写下来。”
林尘闻言,不由瞪大了眼睛。
这就是才女吗?
林尘记得自己上学时,光是背一篇出师表就已经痛苦无比了。
“不需要。”
然而。
林尘却在文姬惊讶的注视下,摇了摇头。
毕竟,他本就不是为了四十二章经而来,这玩意只是神龙教和海大富所求之物罢了。
再加上四十二章经一共十二本,蔡文姬也只看过五本而已。
要想将其集齐,也不知道得猴年马月。
见林尘拒绝了的蔡文姬,眼中温柔越发明显起来。
林尘见状,忍不住嘴角不可察的微扬。
这是收心之举。
若是之前,二人关系最多算作炮友。
蔡文姬怀孕,也只是冤家。
在昨晚都各自意外加持之下。
若是好感度为一百,蔡文姬此时对林尘也有起码八十往上。
“我会想办法解决掉那假太后的。”
安慰文姬一句的林尘,让她安心。
离开偏殿的林尘,方才装出小心翼翼的样子。
那守在偏殿前的宫女看见林尘后,不由多打量了他几眼。
“你昨晚可曾离开偏殿?”
林尘闻言,却故作茫然都摇了摇头。
见此,这宫女方才打消心中的怀疑。
眼前这太监,无非只是个长相帅气些都普通人罢了。
想来昨晚的事情,和他无关。
……
第31章 老狐狸诸葛神侯
既然都回到了宫中,林尘自并未急于出宫。
他转身来到偏房这边,想看看小昭的情况。
却不想,寻觅良久,都未见小昭身影。
几番打听过后,林尘方才得知小昭被调任到了御书阁做事。
“御书阁?”
林尘心中一动,眼中闪过一丝思索之色。
小昭此番入宫,想必是这御书阁内,有其所需之物。
见此,林尘留下书信,让其有什么问题都可去寻他。
处理好这些琐事后,林尘方才一路出宫。
此时,摇身一变成林尘甲的他,径直来到五城兵马司。
“都统大人!”
“都统大人!”
五城兵马司的兵丁见林尘到来,赶忙恭敬行礼。
这段时日,林尘在普通兵丁心中的威望,已然达到顶峰。
谁都知道,这位林都统天不怕地不怕,连和大人都面子都不给。
起初,不少五城兵马司的兵丁还以为林尘会被问罪。
岂料,林尘非但无事,甚至还得悬赏!
此般结果,如何不让他们震惊。
“如今司内,可有指挥使在?”林尘唤来一个小吏,问道。
对方见是林尘,连忙小心翼翼的作答:
“回禀都统大人,指挥使们皆都在执行您的命令,无一人在司内。”
如今,城外两处灾民营,皆在林尘的周密安排下,由千人兵丁严加看管,维持秩序。
查抄粮商所得之粮,虽微薄却足以让灾民勉强维持生计,每日两顿稀粥,暂且让他们得以存活。
有了活下去的希望,灾民都逐渐安定下来,没有再闹事。
或者说打算闹事的人,得掂量一下自己脑袋是否比林尘刀子锋利。
“既如此,便罢了。”
林尘听闻,只是淡淡地点头,便示意对方去忙自己的事务。
如此一来,只能他一人先行调查北大粮仓被盗匪抢劫一案了。
林尘沉吟片刻,似乎想到什么,当即有了主意。
“不妥,看来还得去神捕衙一趟。”
这神捕衙前,人气寥寥。
或者说,没有寻常人愿意往这个地方来。
要知道,在普通京城百姓眼中,神捕衙这个专门对付武林中人的府衙,乃是极度危险之所。
寻常武者进入神捕衙,都难以全身而退,更别说普通人了。
林尘凝望着那扇通体漆黑的大门,翻身下马,迈步上前。
“止步!”
门口守卫的神捕衙差役下意识挎刀呵斥一声,可在看清林尘着装后,神色却是一变,忙恭敬道:“来者可是林尘甲,林都统?”
“正是,进去通报吧,说我林尘甲前来拜访诸葛神侯大人。”
“既然是林都统,神侯有吩咐,您可直接进去寻他!”
“哦?”
林尘闻言,眉头微挑。
看样子这位诸葛神侯是得到了什么风声,或者说命令?
既然如此,林尘也不客套,径直走入神捕衙内。
在江湖上有句话说得好:宁可自裁,也莫进神捕衙!
林尘倒是一点也不慌,还有闲心情打量这神捕衙内的装饰。
然而经过一番审视,林尘发现此处与寻常衙门并无太大差异,古朴中透着威严,却不显特别。
当然。
他亦听闻神捕衙下另有乾坤,心中虽好奇,但面上却不动声色。
“林都统,久仰。”
这时,一道沉稳的声音从前方传来。
林尘抬头望去,只见一位约莫五十来岁的帅气老者正端坐在中堂,倒着茶水,面带微笑地看着他。
此人,便是诸葛神侯?
林尘打量着对方,试探性的散开六识的同时,拱手行礼道:“诸葛神侯,下官亦是久仰。”
这位诸葛神侯,乃是先皇时期的重臣。
其因破获一桩泼天大案,得以封侯。
“林都统此次前来,可是为了北大官仓失窃一案?”
上一篇:大宋处心积虑十六年,方知是水浒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