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太监:多子多福的我如鱼得水 第311节
有这些战争红利的加持,方才让女真各部对老奴臣服效死。
然而伴随着上次宁远一战,老奴所率后金精锐大军,死伤五万!
这对于总人口就只有不到百万的女真来说,无异于重创!
特别是死伤里面大半都是老奴起家的嫡系部队。
再加上努尔哈赤安置在盛京的亲信大臣,几乎被林尘一锅端。
这就导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老奴如今的威信已不够再号令整个女真部落,不少手握兵权的部落族长,开始对老奴的一些命令阳奉阴违起来。
老奴见此,自然进行了一番血腥镇压,方才让这些部落重新对他卑躬屈膝起来。
可坏消息却接踵而至。
那就是,李唐换了个新的辽东督师。
并且这个新任辽东督师,与过往那些得过且过的辽东督师不一样。
刚一上任,就大刀阔斧开始执行所谓军户制度。
授田编民!
短短三月之内。
原本损失惨重的辽东边军重新招募了一支九万的良家子军队。
虽说这些军队刚刚入伍,与农夫无异。
可这些为了保卫自己所授军田的良家子士卒,绝不是过去那帮上下糜烂的辽东边军能比。
起码战斗意志就是云泥之别。
更重要的是,编练新的辽东边还军只是辛弃疾新官上任烧的第一把火。
辛弃疾敏锐察觉到辽东一代,有算得上李唐助力的势力。
那就是数十年前,还跟李唐打出狗脑子的喀尔喀部落。
如今女真崛起,喀尔喀部落四分五裂,成了受气包。
女真部落稍有不顺心,就对这些部落进行劫掠,苦不堪言。
辛弃疾就打算扶持这些异族,对女真形成围剿之势!
或许历史就是个怪圈,循环往复。
过去的时候,喀尔喀势大,也正是李唐扶持的女真,才有的今天。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辛弃疾自然留了后手。
那就是对这些喀尔喀部落的族人进行教化,与汉人混居。
只需要两代人的融合,这些地方就能收归李唐所有。
作为文人,辛弃疾对这种手段再熟悉不过了。
同时辛弃疾还在沿着锦州、西平堡防线向外扩张,修建坞堡。
这些堡垒或多或少能进驻百名士卒,内置烽火台。
一有情况,就能第一时间传讯后方。
靠着这种日拱一卒的过程,大有蚕食后金的意味。
这种颇为消耗人力的办法,也就只有李唐方才能供应。
就这样,辽东局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好转起来。
正所谓此消彼长。
后金局势可就不太妙了。
因为老奴在宁远一战所受箭伤,复发了!
“快,快传巫医!”
盛京皇宫内,努尔哈赤所躺着的卧铺之上,垫着厚厚毛皮毯子。
可那努尔哈赤依旧冻得瑟瑟发抖,面容惨败。
四周奴才跪地,都不敢大口呼吸。
生怕因为在场贵人看他们不顺眼,就径直打杀了。
得到消息的皇太极等人急匆匆入宫。
他们早在半月前就隐约察觉到自家阿玛身体有患。
虽说不敢确定,如今来看,猜测没错。
今日皇太极表情凝重,不知道努尔哈赤传唤他入宫是为何。
忽的。
他脑海中想到一个可能,不由激动起来。
那就是后金国主这个位置,终于要决定了吗?
皇太极看着随他一同入宫的人里面,还有六人。
这些都是皇太极有继承资格的儿子。
至于那些年纪不过七八岁的,皇太极没有多看。
努尔哈赤的寝宫内,一股难闻的药味挥之不去。
更让皇太极心惊的是。
这药味都遮掩不住一股腐臭味道,好似肉体正在糜烂。
见此,皇太极等人不敢犹豫,连忙跪地请安。
其中一个为了表现自己的孝顺,放声哭泣起来,恨不得替自家阿玛受着病痛折磨。
“闭嘴!”
那卧榻上,传来一道沙哑声音。
正所谓迟暮雄狮,依旧带着狮王的威严。
听闻努尔哈赤的叱责,那人好似被掐住脖子的鸭子,没了声音。
“阿玛!”
皇太极连忙上前,一脸忧色道,“您身体还好吗?”
努尔哈赤望着皇太极,不由叹了口气。
他这帮儿子里面,自觉也就皇太极继位的话,能稳住国内情况了。
然而。
努尔哈赤看了一眼自己的其他儿子,因为自己与皇太极交谈的举动,而面露怨恨和嫉妒。
一帮蠢货!
后金危在旦夕,这帮人还在为这个位置争斗。
……
第277章 刺王杀驾
“你们先下去。”
努尔哈赤挥手,让褚英为首的其他儿子先下去候着。
“这......”
褚英瞪大眼睛,一脸不情愿之色。
要知道在他看来,自己身为长子,肯定能够接上努尔哈赤的班。
哪曾想皇太极异军突起。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老奴对皇太极更看重。
即便心里不情愿,褚英也只能奉命行事。
待褚英等人走后,努尔哈赤在皇太极的搀扶下坐起身来。
“如今国事艰难……”
老奴低声说着,想到什么的时候,眼中闪过一丝愤怒。
若是按照他的预定设想。
上一次后金建国的大好声势,足以拿下锦州,然后封锁山海关。
到时候后金就可雄踞整个辽东,进退有度。
然而眼下呢?
因为那唐将林尘甲的海路奇袭,导致努尔哈赤的战略全盘皆输。
西平堡还被李唐边军夺了回去。
加之他本人都被林尘甲以箭矢重伤,眼看就要魂归白山黑水。
“你且说说,若是后金交予你手,如何保全下来?”努尔哈赤浑浊眼眸泛起一丝精明。
皇太极闻言,心中一凛。
他知道这是自家阿玛给自己的考教。
若是通过了,那就能坐上皇位。
若是没通过,那就一切皆空!
皇太极想了想,欲言又止。
他脑子里面有不少早就谋划好的策略。
例如编造汉军旗,让各族包衣有个向上的渠道。
上一篇:大宋处心积虑十六年,方知是水浒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