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太监:多子多福的我如鱼得水 第114节
贾母到底还有些高门勋贵的眼力劲。
知道,如今贾家明面上显赫无比,实则已然开始走下坡路了。
既已如此,多多交好林尘这类人,自是对贾府有利无害。
再者。
那就是可让贾宝玉认识一下对方,为今后仕途铺路。
这贾母,到底还是最在乎贾宝玉。
听闻贾母这么说,在场众人神情各异。
那贾宝玉脸上笑容凝固,似乎不喜那林尘甲。
薛宝琴将这一幕看在眼里,若有所思。
倒是其余贾家女眷,各有异色。
例如那林黛玉,贾家四春。
她们早些时间可一直聊起这位颇为有名的五城兵马司都统。
在林尘出京平乱后,也时常关注他的消息。
临近午时。
薛蝌两兄妹被留饭了。
待酒足饭饱,贾母去午休之时。
薛蝌看着眼前端坐的两位富贵老爷。
一位是宁国府贾珍,一位荣国府贾赦。
看见这两人的薛蝌心中一惊,顿时明白正事来了。
“薛蝌啊。”
态度很是和善的贾赦,示意薛蝌坐下品茶。
“赦大爷。”薛蝌恭恭敬敬鞠身行礼。
反观那贾赦,神神秘秘的招呼小厮退下,留下他们三人详谈。
这阵仗,让薛蝌心中越发不安起来。
那贾珍却是有些不耐烦,若不是得知薛蝌进京时,带了数十万两银子,他才不会来这里挂着笑脸。
昨日方才买了一房小妾,他还没来得及享用呢。
贾赦也没有过多客套,就是提及了请薛蝌来此的原因。
便是。
京城有一门生意,能赚大钱!
他们二人欲同薛蝌一起,操办下来这档生意,到时候利润平分。
薛蝌听闻贾赦这么说,表情微变。
果然。
今日之邀,乃是鸿门宴!
……
第103章 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蝌哥儿,你可知从盐铁价格,往关外每走百里,那价格就要翻一倍?!”
贾赦没有看出薛蝌微微僵硬下来的笑容,故意压低声音说道。
听贾赦这句话,薛蝌怎么会不明白对方的言下之意。
“走私!”
脑海中泛起这两个字眼来的薛蝌,心中暗惊不已。
要知道李唐朝廷明文规定,不可往关外异族走私盐铁。
违者少说也是抄家灭族之罪过。
可这贾赦和贾珍说起这件事情,神情自若,丝毫不觉得这是违法之事。
“这.......”薛蝌故作迟疑,小心翼翼问道,“赦大爷,珍大爷,您二位所说生意,难不成是走私?”
见薛蝌反应如此迟钝的贾赦贾珍二人对视一眼,笑容稍稍收敛一些。
“蝌哥儿,这话可不能乱说。”贾珍加重了一丝语气提醒道。
薛蝌也仿佛自知失言,连声告错。
“就是,蝌哥儿,我们贾府往年都有操办往关外去做生意的商队,如何是走私?!”
贾赦附和一句,语气不以为然。
薛蝌听这两人一唱一和,心中苦笑一声。
他当然明白这两人话中含义。
以贾府的显赫身份,真要在商队里面运一些朝廷违禁商品,真下面官吏敢揭发吗?
就连辽东边军中,都有不少军将曾是贾国公亲信故吏。
这种堪称一本万利的买卖,看样子贾府已经操持许多年了。
如今贾赦和贾珍打算拉薛蝌入伙。
“蝌哥儿,我等是看在与你薛家有旧,方才给你介绍门路。”
贾珍见薛蝌不说话,好心提醒了一句。
换作别人,还没门路攀附他们贾府呢!
薛蝌见自己今天不表态,或许要得罪这两位贾府大爷,当即询问这门生意他要出多少钱。
见薛蝌被说动的贾赦贾珍,脸上闪过一丝喜色。
“不多,蝌哥儿出十万两即可。”
按照贾赦说辞,这十万两足以操办三支商队。
待年末商队回来后,便有十几倍的利润!
“这......”薛蝌面露难色,“十万两数额太大,得某家回去好生考虑一番。”
这两位贾府大爷闻言,倒也不恼。
毕竟空口白话就让薛蝌拿出大半家产,不可能。
“蝌哥儿,考虑可以,但月末可要给我等答复才是。”
贾赦不急不缓的说着,好似这趟生意来之不易,晚了就分不到肉吃了。
薛蝌连连点头称是,表示他尽快给个准确答复。
说完正事。
薛蝌方才被贾赦唤来小厮招呼离开。
“这薛蝌,倒是沉得住气。”
贾珍看着对方离去的背影,出言带着一丝戏谑意味。
“不过是一旁系,有些家资罢了。”
贾赦没说完,但眼中的不屑之色显露无疑。
作为荣国府长子的贾赦,却因为贾母对贾政偏爱,只得让出正房给贾政夫妇。
这件事情一直是贾赦心头刺。
所以对于薛蝌这旁系子弟,打心底看不上。
“这金陵薛家属实不凡,光旁系子弟就有数十万家产。”
贾珍对此啧啧称奇起来。
“眼下,你我拿不出太多现银来,要不然也不用拉上他。”
“正是。”
贾珍点头称是。
贾赦这意思,单纯是把薛蝌当做冤大头来看待了。
原来。
亦如贾家这样衰落的武勋家族在京城不少。
大多都是驴马蛋子,表面光鲜。
所以有武勋家族牵头,打算挣点外快补贴家用。
当然。
对于贾赦和贾珍来说,自然是借用贾家名头来填补自己的内库。
于是便有人提议。
他们可以效仿端王长子赵明创办的四通商会,做那给关外异族兜售盐铁的生意。
“依靠我等在辽东旧部,绝不比那赵明差多少。”
贾赦想到什么,语气兴奋了些。
他对于四通商会每年收益不可谓不眼红。
要说四通商会的一大进项,就是和草原异族做茶盐生意。
那赵明生母,据说是早些年先帝赏赐给端王的草原部落公主。
靠着这层关系,方才把盐茶生意干的如火如荼。
贾珍贾赦前几次都是小打小闹,跟着京城武勋投了几千两银子。
上一篇:大宋处心积虑十六年,方知是水浒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