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武力升满,开局杀穿草原

三国:武力升满,开局杀穿草原 第61节

  这批少年也被李昭带到了幽州,人数有千人。晚上,李昭来到这批少年的住所,他们住在一个如同军队的大营中,每日学习识字和锻炼身体。

  “主公来了!”这群少年见李昭来到,纷纷簇拥而来。

  这群少年都是失去双亲,视李昭为再世父母,若是没有李昭,他们不知道还能不能在这世道活下去,因此对李昭十分尊重。

  而正是因为他们了无牵挂,无法拿亲人要挟他们,所以他们是锦衣卫的大好人选。

  “李忠!”李昭喊道。

  “主公,属下在!”李忠是这群人的中最优秀也是最忠心之人,他本无姓名,是李昭赐予他李忠这一名字。

  “我让你们组建为锦衣卫,你来当锦衣卫指挥使。”

  李昭说完,立即花了十万经验值,将这千人升级为锦衣卫。

  李忠感觉身体突然一阵异样,变得强健有力,同时,脑中涌入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知识。

  如何上人房梁不被发现,如何躲在水下呼吸,如何伪装成女子色诱敌人……

  学会了大记忆回复术的李忠敢保证,现在交给他一个犯人,他有九十九种方法让他连前几天上了谁的床都回忆起来。

  同时李忠也突然精通了各种暗器、毒药的使用方法。

  一千少年也是同样如此,他们明白这些都是拜李昭所赐,更加对李昭狂热,忠诚更加无法撼动。

  “知道锦衣卫该做什么吗?”李昭问道。

  “属下明白了!”李忠马上明白了他要干什么。

  “给我收集各地情报,直接向我汇报。”

  “诺!”李忠叩首领命,当即开始安排。

  一千锦衣卫开始分散到各个州郡,或伪装成贩夫走卒,或直接入职成为当地官吏,组建成为了李昭的情报网络。

  破无终时阎柔用信鸽传信,而锦衣卫更上一层楼,直接用飞鹰来传递书信。这些飞鹰是来自东北扶余的海东青,李忠通过系统的传输学会了训鹰,李昭便买了一大批的鹰。

  相比信鸽,飞鹰的好处就是更加安全,不会被猛禽所捕杀,更不会进某人的肚子,除非是神射手,不然一般人可射不下鹰。

  一日,戏志才来到府衙办公,这几日他总觉得有人盯着自己看,但却找不到人。聪明的他知道幽州谁能做到这些,假装不知道。

  这日李昭要对官职进行调整,他还未升大家的官呢。

  于是,李昭下令:

  田丰为别驾,总领一州政务。

  戏志才为治中,主管文书案卷,府内事务。

  田畴为薄曹从事,主钱粮薄书

  田豫为兵曹从事,主军事。

  阎柔为议曹从事,参与军事谋议,同时李昭让阎柔处理乌桓人的汉化工作。

  武将方面,黄忠、赵云、张辽、徐晃、公孙瓒,包括典韦,李昭升他们为校尉之职。周仓则升为军司马,在典韦手下干着,继续替李昭扛武器。

  校尉作为中级军官,往上升就是中郎将、杂号将军,跻身将军行列。

  本来是轮不到李昭来封的,但天高皇帝远,刘宏可管不了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汉末三国校尉逐渐成为低级军官的原因,因为各地军阀扩军扩得太多了,校尉就泛滥成灾了。

  而此时最具含金量的校尉还得是北军五校和即将组建的西园八校。

  不管怎么说,众将也是升了官,于是幽州文武纷纷对李昭拜道:“多谢主公!”

第78章 扩军

  既然为众将升了官,李昭也就打算扩大他们的部队编制,于是李昭对各部进行了一些调整。

  首先是玄甲军,李昭让张辽、徐晃卸任玄甲军的统领,将一万玄甲军全部交给了赵云来统率。

  张辽、徐晃各自再招募士兵,组成两支步骑混成军团。一支军团一万人,要求有七千步兵,三千骑兵。

  黄忠也进行扩兵,再招募五千人,将编制扩大到一万北府兵。

  公孙瓒、高顺则保持不变 分别还是三千人和五千人。典韦的亲卫也一样保持一千人的规模。

  总计四万九千人的军队,其中步兵三万,骑兵一万九千人。

  如此,就要在幽州进行征兵了,幽州有二百多万人口,按照十人养一兵,可以征兵二十万。但李昭奉行精兵主义,宁缺毋滥。

  而且李昭给部队都发足了军饷,一名士兵可以凭借军饷过上温饱的生活,更有抚恤金等政策。

  这么做的后果就是军费是笔天文数字,要是真征二十万兵,那财政就会立刻宣布破产。

  李昭可不想被士兵闹响,就先征这么多兵吧,于是李昭让戏志才写了份征兵文书,发往各郡。

  新征的士兵自然要经过李昭的升级,李昭的经验值从未如此多过,单纯升级士兵就能升级十万人,可惜大头是装备。

  李昭也想自己生产装备,于是找来广阳郡的工官令。

  “使君,有何事找卑职?”广阳郡的工官令叫赵成,是个年过半百的小老头。

  工官是各个郡国所设的机构,主要负责冶铁、炼铜、铸钱、兵器等事务,长官叫工官令。

  “蓟县的工匠能否打造这个?”李昭拿来一具明光铠,问向赵成。

  赵成看了看这具明光铠,又用手摸了摸,仔细端详一番,然后道:“使君,明光铠我见过,但没见过工艺如此复杂的明光铠,这胸口的两片护心镜怕是只有几位老工匠能打造。”

  李昭得到这个答案并不奇怪,这明光铠是系统升级的,可以说是明光铠中的极品。东汉的明光铠还只是初期阶段,工艺还很粗糙。

  没事,至少能造出,造得丑点也能用。

  “那打造一具要耗费多少,要多久?”

  赵成毕竟经验老道,稍微一算给出答案:“使君,造这一具铠甲要耗铁二十斤,需要四十位工匠,打造二百天。”

  “这么久!”李昭有些意外,二十斤铁还好说,他有的是乌桓人挖铁矿。但二百多天就太久了,还要四十位工匠,而且还只是一具,这产能简直不要太低。

  果然这经验值是省不了了,李昭一阵失望,毕竟明光铠是这个时代铠甲技术的顶峰。

  “那打造一具两裆铁铠呢?”两裆铁铠作为两汉最为流行的铠甲,防护面积比明光铠小的多,但便于制造,产能要高不少。

  更重要的是李昭能用系统将两裆铠升级为明光铠,只用一百经验值,比起从破烂货开始升级要节省了不少,如今李昭是能省一点是一点。

  “打造一具两裆铁铠要快不少,一名老练的工匠一个月便可造一具。”赵成回答道。

  这个速度李昭还算满意,明光铠有技术壁垒,不是所有工匠都能造护心镜,而两裆铠就没这问题了。

  “如今幽州有多少工匠?”

  “禀告使君,幽州有工匠六万人。使君要是想打造铠甲,为了不影响民生,可调用的有三万人。”

  李昭点点头,这些人足够了,一个月后就能获得三万具两裆铠。反正征兵也需要时间,正好让他们慢慢造。

  “调集这些工匠,让他们打造两裆铠。”李昭下令道。

  “诺!”赵成连忙领命,赶紧要去办。

  “等等!”李昭又叫住他。

  “你将这打造铁甲的工作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让这些工匠打造甲片的打造甲片,编制的编制,每人只负责一个部位。”李昭拿出后世流水线的生产流程。

  赵成不知这样做有什么用,但李昭吩咐,他还是照着做。

  李昭还要求打造其他兵器,例如长枪、环首刀、盾牌等等。在装备上,李昭还是优先将经验值花在铠甲上,士兵拿的兵器还是拿工匠生产的,就不升级了。李昭奉行的是只要对面破不了甲,就是拿根木棒也能敲晕对面。

  马匹则优先从轲比能进贡里面挑选,平定乌桓后也缴获了不少战马,这是不太缺的。

  定制了一堆铠甲、兵器,李昭还专门为赵云的一万玄甲军打造马铠,将玄甲军彻底地具装,连马都武装到牙齿。

  装备的问题交给赵成去打造,李昭的征兵令也发到了幽州各地。

  涿郡、渔阳两郡是最主要的兵源地,这两郡的人口加起来有一百万人,占了幽州将近二分之一。

  不少幽州百姓踊跃报名,李昭开出的条件十分丰厚。一年八千钱的军饷比普通农民种地多多了,更重要的是还包吃包住。

  “杨大,你也来报名啦!”涿郡的征兵处,两个相识的年轻人交谈起来。

  “郭四,你也来了!”

  “嘿嘿,我家没地分给我了,我爹就把我赶来了,你呢?”郭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普通人家的地有限,为了不饿死,会让其他儿子外出谋生。

  “我是听说给李州牧当兵赏赐极多才来的。”杨大笑道。

  “当个丘八还有什么赏赐?”郭四疑惑道。

  “唉,你是不知道,在李州牧这当兵可是有军饷拿的!”

  “这有什么,以前也说有,那些丘八不还是穷得叮当响?”

  “这回不一样,我可是亲眼看见那些当兵的出手阔绰。”杨大打着包票道。

  “还有啊,打了胜战更是有奖赏,我邻居家那王六,本是个无妻汉,只是给李州牧当了个挑军粮的民夫,就被赏赐了一个乌桓女人,还领了个乌桓娃。那乌桓女人生过娃,定能给他生儿子,那乌桓娃过几年就能干农活,也是好帮手。”杨大说的眉飞色舞。

  郭四一听也动了心,看来他来报名是来对了。

  “你俩还从不从军了?”征兵处的官吏见他俩谈了老半天,于是问道。

  “从!从军!”两人异口同声道。

  幽州百姓的从军热情空前高涨,名额很快就满了,没来得及赶上的青年人不由得捶头顿足。

第79章 你说的这个朋友是不是你自己?

  幽州的征兵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而州牧李昭此时正在辽东郡巡视。

  “主公,我们来辽东干嘛呀?”周仓难得没有扛枪的任务,跟在李昭身边有些不习惯。

  “就你话多,问那么多干嘛!”典韦作为老前辈,开始教育周仓不该问的别问。

  李昭这次是微服出访,没有带亲卫,只有典韦、周仓两人随行。武器也没有带,只是腰间佩了一把湛卢,装作一个富家公子的模样。

  “我等此行的目的乃是访贤。”李昭笑道。

  幽州西部经过乌桓之乱,官员系统整个瘫痪,李昭这才发现自己手下内政方面人才的缺少。

  不得已,李昭当场面试了一些寒门子弟,确保他们政治能力达到60,任命为县令。而空缺的太守还是没补上,李昭没办法,就让这些县令直接向州牧府汇报。这样一来行政效率反倒提高了些,只是苦了田丰、戏志才。

  为了不累死手下,李昭便想来这辽东找些人才。

  “这沓氏县县令治理得倒是不错。”李昭来的是辽东郡的沓氏县。

首节 上一节 61/1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风起万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