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武力升满,开局杀穿草原

三国:武力升满,开局杀穿草原 第104节

第139章 三公

  翌日清晨,李昭正在蔡琰榻上呼呼大睡,昨夜小别胜新婚,两人颠鸾倒凤了一整夜,很是疲惫。

  “夫君,快醒醒!”蔡琰将李昭推醒。

  “去告诉元皓,今天我休息!”李昭刚回幽州,想要翘一天班。

  “夫君忘了,你昨夜说过今日有大事的。”蔡琰笑着提醒道。

  李昭这才不情不愿地爬起,今天是要让刘辩上朝的。

  李昭很快来到州牧府,因为过于仓促,刘辩上朝只能到州牧府来。

  李昭也没打算给他盖个宫殿,就这样讲究着来吧。反正也不需要刘辩处理事务,所有公文都会送至州牧府。

  就这样,没有宫殿,没有侍者,没有百官,在简约的州牧府内,刘辩完成了重登帝位的第一次朝会。

  李昭在朝会上宣布,今年仍是昭宁二年,与长安刘协的初平元年对着干,并且拒不承认董卓在长安设的百官。

  李昭要自己设置三公!

  董卓那边的三公就是个摆设,李昭这边当然也同样。

  但摆设归摆设,若不设置,李昭这边的这个朝廷就不太让人信服了。

  首先李昭自然会是三公之一,刘辩在何太后的示意下,任命李昭为太尉。

  李昭很是谦虚,这种重任哪里能担得起呢!

  于是几番推辞之下,李昭迫不得已,只得接受了太尉的职位。

  二十多岁的太尉,这要是在长安那,得有多少老头站出来反对。

  但这是蓟县,除了李昭的人,还是李昭的人。

  大家一致表决,太尉非李昭莫属。

  李昭荣升太尉,自然要给手下们升官。

  张辽、高顺、徐晃、黄忠、赵云五人资历最老,都升迁将军,张辽、徐晃、黄忠在地方驻军,而高顺、赵云则在蓟县待命。

  其次典韦、张郃、公孙瓒、太史慈、马腾、庞德、阎行、张绣、徐荣皆为中郎将。

  典韦为虎贲中郎将,明面上是天子亲卫,实际还是保护李昭。

  张郃驻扎河内,配合张辽防备司隶。

  公孙瓒为护鲜卑中郎将,负责警戒外族。

  太史慈依然在辽东负责舰队,其余中郎将则也在幽州驻扎待命。

  周仓也得了个校尉的官职,继续跟着典韦。

  李昭还任命了管亥、郭太为校尉,继续分别在东北和并州屯田。

  田丰为光禄大夫、戏志才为侍中,贾诩为太尉长史,沮授为光禄丞,荀攸为尚书郎。

  地方上,杜幾被任命为河南尹,国渊被任命为并州刺史,田豫被任命为幽州刺史。

  李昭同时让黄忠兼任并州牧,赵云兼任幽州牧,想要通过这种方法,使得刺史管内政,州牧管军事。等到时机成熟,李昭便要让地方文武分治。

  朝鲜方面,李昭任命王烈、田畴分管,东北则交给了韩浩、阎柔来治理。

【厌世小说中转 站一9 37 九 2 92 66】

  手底下官员都升迁完毕,李昭开始物色司徒、司空的人选。

  作为三公,李昭肯定不能让资历浅的人来当,毕竟已经有他这个年轻人了 再来两个小年轻,那就不会被世人认可的。

  那么如今他麾下德高望重,配得上三公的人只有一个!

  “不行!此事绝对不行!”蔡邕听到李昭的请求后厉声拒绝。

  “岳父,我的好岳父,你就答应吧!我知道你也想成为三公的!当上了司徒,你老蔡家得多长脸啊!”李昭好声好气地哄着蔡邕道。

  “哼,长脸?我看我会被天下人戳着脊梁骨骂!”蔡邕怒道。

  “我早和你说过,有了这天,不要给我高官厚禄,你当初可是答应了。”

  “有吗?我怎么不记得了?”李昭厚着脸皮道。

  “你!”蔡邕拿这女婿没办法。

  “岳父,你不当司徒还有谁能当呢?”

  “子阳,放过我吧,老夫老了,让我教教书,修修史,就足够了。”

  一提起教书、修史,李昭顿时有了办法。

  “岳父,你也知道洛阳如今落入我手,那兰台可是保护得十分完整!”李昭故意说道。

  “兰台!”蔡邕来了精神,作为爱书之人,他自然知道大汉的这座藏书馆。

  “兰台里可是藏书无数,岳父你是知道的!更何况, 东馆还有一直没修完的《汉记》呢!”

  《汉记》是从班固就开始修撰的史书,记载了光武帝到如今,还没有完工,如今已经搁置了下来。

  而蔡邕平生的一大愿望就是完成这部史书的编撰,成为太史公那样的史学家。

  蔡邕听到这个消息,顿时语气温柔了下来,说道:“贤婿,你就让我去洛阳修史吧。”

  李昭摇摇头:“岳父答应当司徒,我就让你去。”

  “当了司徒还怎么修?”

  “岳父放心,这不过是虚职,你没活干的。”李昭直接道。

  蔡邕听到这个消息,不知是该喜还是该忧,自己的女婿这样将大汉踩在脚下,而自己却去修汉史,这真的合适吗?

  “你让我修史,就不怕我将你干的现在事全部写出来?”蔡邕问道,他在幽州待了许久了,李昭的事他都知道,这些事可都是离经叛道的。

  好听点叫素有大志,难听的就是早有不臣之心,任凭修史人怎么写了。

  李昭哈哈一笑:“身后事自由后人评说,我李昭岂会在意?”

  李昭完全不担心这些,哪怕蔡邕抹黑自己,李昭也相信后世的网友们会替自己翻案的,毕竟他们的想象力足够丰富。

  “你倒还豁达,不知多少人就期望着能在史书中有个好名声而无所不用其极呢!”蔡邕赞赏李昭的这种态度。

  “怎么样,岳父答不答应?”

  蔡邕斟酌了许久,最终答应了李昭的条件,李昭以让蔡邕去修史换得了他挂名司徒之职。

  “司徒已有人选,剩下的就是司空了。”李昭仔细一想,却发现自己治下没有合适的人选了。

  仅次于蔡邕名气的就是邴原,邴原如今在燕山书院教书。

  邴原虽然才学出众,但当司空有些资历不足。

  李昭正在烦恼之时,蔡邕提醒李昭道:“你莫非忘了,如今幽州还有一名大儒正在家中呢!”

  “谁?”

  “卢植!”

第140章 范阳卢氏

  涿郡,涿县。

  涿水边上的一个邑落,聚集着许多卢姓百姓居住。

  卢氏子孙乃是秦时迁居过来的,发展至今,这些人都是卢植的族人。

  一座简陋的屋舍里,卢植正在教导族中子弟读书。

  卢植为官清廉,家中财物不多,也不像其他世家一般兼并土地,故而生活很拮据。

  自从被董卓罢官之后,卢植便回到了涿县的家里。

  作为涿县的名人,乡里乡亲都钦佩其才学,故而将子弟都托付与卢植教导。

  为了不辜负乡亲们的信任,同时也找些事干,卢植便干起了老本行,教书育人。

  学子们跟着卢植一起念书,一个个摇头晃脑的。

  卢植拿着一本诗经,这本书并非竹简,而是纸制的。

  得益于李昭的推广,纸质书在幽州大行其道,价格低廉又便于携带,很快幽州就人手一本了。

  “这次回乡,真是一切都变样了!”卢植有些感叹。

  幽州的变化他都看在了眼里。

  就拿这些学子们来说,一个个红色红润,衣着光鲜,这都是因为李昭在幽州分田,使得家家户户都有田种。

  更有李昭分发给农户种子,种出的粮食是过去的好几倍,如今幽州上下都念着李昭的好。

  卢植想起当年,自己的弟子中可是有人连饭都吃不起。比如刘备,需要跟母亲织席贩履才能勉强度日。

  说来,自己的弟子中最出色的竟然会是刘备和公孙瓒,这是令卢植万万没想到的。

  刘备之前是平原太守,现在被刘辩封为徐州牧,公孙瓒则在李昭帐下任护鲜卑中郎将。

  “真是世事难料啊!”卢植感叹道,这些年发生的事都过于炸裂,卢植只觉得自己老了。

  想起自己的弟子,弟子就来了!

  “父亲,门外有人求见,说是你弟子公孙瓒。”一名七岁男孩对卢植说道。

  他是卢植儿子卢毓,卢植也是老来得子,对卢毓十分宠爱。

  “公孙瓒?他来干嘛?”卢植意外道。

  他回乡这么多天,可没见公孙瓒有来看过他,今天怎么来了?

  “毓儿,可还有其他人?”

  “还有一个人名号好长,我记不住。”卢毓苦恼道。

  “可是有个冠军侯?”卢植猜道。

  卢毓想了想,立马点了点头。

  卢植当下明白了,暂停了授课,让学子们回家,然后让卢毓去请他们进来。

首节 上一节 104/1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风起万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