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家兄朱元璋,我建国美利坚 第524节
特娘的,你们拿到了钱过的雪月风花,老子却要在后面给你们擦屁股,这特娘的是人干的事吗?
朱标把朝堂上的事情交给内阁去处理,自己则和汤和两人对涉案人员进行归档整理,该判就判,该罚就罚,人头落地者到达三千多人,看的朱标头皮发麻。
当两人把整理好的文件交给朱瀚,朱瀚看到涉案人员后,也由衷的感到失望:“大明开科取士,取了这些蛀虫,特娘的……”
朱瀚也有些不知道骂什么才好,骂过之后心情好了不少,但同时他也说道:“不行,咱们不能再这么继续下去了,咱们处置了一批,还会有下一批人知法犯法。”
汤和认同的点点头,随后说道:“七五说的对,有些人的心是会变得,从一而终者又有几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要让这些官员知道他们的初心。”
朱瀚手指敲着桌子,沉思着想解决问题的办法,朱标和汤和见朱瀚在思考问题,他们两个在旁边坐着,等待着朱瀚做出决定。
“这两起案件,是大明开国以来的第一大案,我们依照律法,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这两起案件可以当做一个典范进行记录,把涉案官员也写入其中。”
朱瀚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读书人都是要脸的人,我们把一些官员的罪证做一个记录,然后编撰成册,分发到各地官府和民间,让他们遗臭万年!当然,如果有诚心悔过之人,我们要依照他们的表现,为他们进行正名。”
朱标和汤和听到朱瀚说的解决办法后,眼睛不由得亮起来。
朱瀚的这个办法……着实是高!
不仅高,而且非常狠。
就拿空印案和粮税案来说,这两起案子涉案人员高达三千人,而且还不算亲属,这三千人都编在一本书里,会引起多大的震撼?
要知道,里面有七百多人时没有机会再为自己正名,他们因为触犯大明律法而造成的后果,会延续到他们下一代人的身上,而那些犯了案却没有死亡的官员,等他们从牢狱中走出来时,将会面对所有人的指责。
到时候,那些犯了案的官员,还有何颜面面对世人?
“这招……太狠了。”
哪怕是汤和,都不由得感叹朱瀚出招狠辣:“这样一来,犯案的官员名声尽失,他们想恢复自己的名誉,简直难如登天。”
朱标也在旁边说道:“他们,毁的可是自己的一辈子。”
这种公开处刑的方式,可比杀人还要让人难受。
“这样的人,不值得同情,他们成为大明官员,已经得到了非常优渥的待遇,可他们是怎么报答大明的?”
朱瀚一锤定音,对朱标和汤和说道:“就这么办,我们要出一本《警示录》,用以警示天下官员,警示世人,我们大明不搞株连那套,但我们对付他们的手段,可是多得很。”
朱瀚一锤定音敲定这件事,朱标和汤和虽然认为朱瀚这招特别狠,但却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去反对,打心里来讲,两人还非常认同朱瀚提出的观点,所以也就没有再继续拒绝,同意按照朱瀚提出的办法去解决后续问题。
朱标和汤和在朝堂宣布撰写《警示录》的事情后,再次在朝堂上掀起轩然大波,这怎么可以?这不是把人往绝路上逼吗?
那些没有被判死刑的人,一旦被写进《警示录》还有何面目活着?
不如死了痛快。
李善长认为此举太过杀人诛心,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殿下,此举会造成很大影响,对诚心悔过的人来说,这种做法会让人失去改过自新的机会。”
“韩国公言之有理,殿下如想让同僚安心为官,可从另外的方面让他们改变,此举万万不可。”
反对的人很多,但徐达、常遇春、冯胜、冯用等武将认为朱标的提议非常好。
尤其是冯胜,他坚定的站在朱标这边,然后对着反驳的大臣们说道:“这有啥?人前教子人后教夫的道理你们哪个不懂?小时候挨打,都是在人面前挨揍,这才能让人长记性。”
“没错!”
常遇春也站了出来,对冯胜的话表示赞同:“既然已经铸成大错,那就不需要遮遮掩掩,犯了错就认、挨打要立正,只要诚心悔过干啥不能改?咱手底下不少士兵都是降兵,他们难道没有被另眼相待吗?可现在他们通过一场场战斗,和咱的老兵打成一片,老兵们也接纳那些降兵……这难道不是一样的道理吗?凭啥他们能行,咱不能行?”
徐达和冯用两人也点头赞同,认为就应该这么办。
李善长听到常遇春和冯胜的反对,脸黑了一半,你们这群臭丘八,难道读书人的事和当兵是一回事?打一场仗什么都能改变,大家都是过命的兄弟,可读书人可不一样,他们上哪去找过命的机会?
可是,这件事已经被朱瀚决定,朱标和汤和也不给文官反对的机会,强硬的把《警示录》的编撰推行下去。
读书人多的是,翰林院的编撰不想编这本书,那就换一批来写就是。
如今的大明缺少官员,却并不缺少读书人。
第363章 鬼吹灯和死鬼吹灯
早朝散去,明确提出反对意见的李善长瞬间被大臣们包围,开始向李善长询问对策。
“韩国公,这可怎生是好?殿下没把我们当人啊!”
“殿下怎会如此?是不是因为英王殿下所致的?”
“应该如此,英王殿下刚正不阿,他提出的想法,殿下不可能不遵从。”
“就算遵从,也不能这般遵从啊,这把我们当成什么了?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就要背上一辈子的污点,骂名也在身上,以后还怎么抬得起头来?还不如死了算了。”
“英王此举,是为了让我们以这些人为鉴,让我们不要重蹈覆辙,如果我们心中无私念,又何必畏惧呢?”
“如果是英王,我没意见,可关键是英王只负责出主意,在执行的时候另有他人呐!”
李善长听到大家的讨论默不作声的站着,正如周围官员们说的那样,他并不担心朱瀚,而是担心朱元璋,天底下谁不知道朱元璋是什么人?现在的警示录只是为了警示贪官污吏,朱瀚的出发点不错,李善长也认同朱瀚这么做。
可问题是……以后朱元璋会不会还这般遵守规矩?
万一朱元璋大怒之下,把所有官员的一点小错误也记录其中怎么办?
在朝堂上反对朱标,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众朝臣七嘴八舌的请求李善长给想个办法的时候,汤和慢悠悠的走过来,喊了声韩国公,大家看到汤和凑了过来,立刻作鸟兽散。
这是大明最大的特务头子,谁也不想沾上他。
李善长也不想和汤和打什么交道,他觉得汤和这个人充满危险,和他走的太近,会让他在群臣中处于被孤立的地位,这样的人和他多说一句话都得想清楚,以免给自己或者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面对汤和,李善长用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说道:
“不知信国公找我有何要事?”
李善长敬而远之,汤和更不想和李善长有太多牵扯,他直接了当的对李善长道:“韩国公何必揣着明白装糊涂?我们聊的事情,是今天太子殿下说的《警示录》,你担心的事情,英王殿下已经说到了,不知韩国公有没有时间听一听?”
朱瀚说到了?
李善长听到后顿时来了兴趣,对汤和询问道:“英王怎么说?”
汤和:“英王只说了一句话,让我转赠给韩国公:大明已非昨日之大明,陛下外出巡视本土与海外,陛下亦不是曾经的陛下。”
这就是让李善长把心放回肚子里,不要想太多有的没的:“韩国公,《警示录》是为百官敲响警钟而编撰,绝非为一己私利,如果想让《警示录》保持他应有的威慑,哪怕是陛下都不会轻易的让他失去应有的作用。”
听完汤和的话,李善长心中有些不赞同。
就老朱那一点就炸的炮仗脾气,天知道他能做出来什么,朱元璋自己都不见得能控制他的脾气,其他人又有什么办法呢?
不过,汤和是在转述朱瀚说的话,李善长也只能露出虚心的样子:“臣受教了,我回去后好好研究一下英王殿下的话,争取在下一次朝会时,为太子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出来。”
朱瀚的意思是,编撰《警示录》的初衷是好的,现在朱元璋不在谷内,在考虑对《警示录》的编撰时,可是暂时忽略朱元璋,就算以后发生变化,那也是等朱元璋回来以后才有的,李善长哪里听不懂朱瀚的意思,这是在逼迫李善长一定要把《警示录》的编撰工作推行下去,如果李善长无法完成,那朱瀚就会找人代替他去完成接下来的工作。
面对朱瀚的逼迫,李善长哪里还有拒绝的余地?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老老实实的按照朱瀚的想法去做,朱瀚万一发火,可是比朱元璋还要难伺候。
李善长的担心,汤和也有,可相较于朱元璋,汤和更愿意信任朱瀚,在汤和看来,就没有朱瀚解决不了的事情。
朝堂上的大案很快要画上句号,可一些官员听说,自己犯的案子要被编撰到书中,用以警醒世人,有些人的心理防线一下子便坍塌了啊。
如果自己的名字被写到《警示录》里面,那自己还有何面目苟活于世?
算了,毁灭吧。
也有些官员不想自杀,他们也不想让自己遗臭万年,所以纷纷上奏,说自己为大明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朱标不可以卸磨杀驴……但他们的奏折,连诏狱都没有走出去。
都这个时候了还考虑自己的名誉?
狗屁!
进了诏狱只剩下遗臭万年,根本不再有什么名誉!
如今看守诏狱的狱卒,他们也很头疼,每天都要想尽办法阻止里面的人自杀,甚至都要十二个时辰都要有人在旁边看守,生怕出了问题……朱瀚下令,要极力避免官员的自杀行为,并且要以心理辅导为主,让他们放下心中的担子,好好接受改造,争取洗清革面重新做人……
话说的很好听,可这些狱卒哪里有这么好的口才?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官员灌醉,和他们称兄道弟,用这种方式让官员逐渐放下心理负担……
朱瀚在得知这件事后,也不由得摇头苦笑。
狱警团队专业化、有文化化……
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要普及读书的概念,让大家都去上学。
朱瀚无奈的叹了一口气,要达到后世的文化普及程度,真的是道阻且长。
如何普及文化知识?
小说也是普及知识的一部分。
朱瀚拿着繁体字版的鬼吹灯,不由得挠挠头。
这本书挺不错,但里面的一些故事,要通过精简和修改,这件事别人不能做,哪怕交给罗贯中去做都不行,要不然他也不知道什么是飞机,什么是汤姆逊冲锋枪啊。
……
朱瀚在家魔改《鬼吹灯》,恰巧赵敏有事来寻朱瀚,直截了当的对朱瀚说,她想涉及商地产业,从纺织厂中得来的利润,投入到对南城的改造当中去。
房地产……朝阳产业啊。
不得不说,赵敏还真有点做生意的天赋,但就是不知道她是自己想到的,还是通过别人的讲解才意识到的这一点。
询问过一番这才知道,自从建纺纱厂时被沈万三摆了一道,让赵敏深以为耻,所以这些日子她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扩展自己的商业版图,然后赵敏就发现,南城的房子盖的很差,有不少地方还是用茅草搭建的。
南城的百姓有钱吗?
有。
但不多。
一旦自家多几张嘴吃饭,那么这家人就没办法拿出钱财来盖房子。
他们没有钱,但赵敏又钱啊!
赵敏有朱瀚做靠山,无论是买入还是卖出,她的货款银两向来结算的很快,沈万三投资进来的钱还没花多少呢,赵敏记住了朱瀚说过的话,钱放在手里只是一堆没用的金属,只有流通起来才能称作为钱。
钱是一种工具,衡量国家信用的一种工具。
赵敏可以把钱投出去,对南城进行改造,百姓们没有钱……那就慢慢还嘛,在自己工厂打工,也不需要缴纳利息,每个月用工资的一半来还钱就是。
没有利息的房地产商人,这算什么房地产商?
朱瀚听完赵敏的计划后,不由得笑了起来:“你要改造南城,自己掏钱往外花不说,还不要利息,你这是当老板呢,还是当大善人呢?”
“什么大善人?在商言商,我又不傻。”
赵敏对朱瀚小觑自己很是不满,对朱瀚解释道:“百姓如今的房子,只是一个平房,占地面面积比较大,而且还住不了多少人,我准备把每家每户改造成二层或者三层的小楼,上面住人,下面放东西,再给他们来上一个院子,这就足够了,把房子盖高,缩减院子的面积,我就可以腾出来一部分地方改造成商贸街,让商铺进驻,再说了从老百姓身上能刮下来什么油水?要找还得找那些有钱的商人,我能从他们身上赚到的更多。”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