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短视频剧透历史:开局现代战争

短视频剧透历史:开局现代战争 第55节

  朱元璋则是暂时松了口气,天幕中现在讲的是李唐。

  按天幕的说法,其实李唐定都于长安的做法,不说错误,至少是存在问题的。

  其面临的问题就是上述所说,以及漕运问题。

  从洛阳到长安要经过一段极其湍流的河段,该河段会导致漕运的成本急剧攀升。

  但朱元璋则觉得定都长安的策略没问题,此时天幕提及的问题不过是知道了后来的历史,以后来者的角度来批判这个决定,颇有些马后炮的意思。

  【长安近乎苛刻的缺粮问题是足以动摇统治的大问题,隋唐两朝的做法主要就是修筑大运河】

  【通过漕运把粮食从关东和江南,经由洛阳运抵关中大运河,由此成为确保长安乃至于整个关中地区粮食安全的生命线】

  【而作为东粮西运的重要中转站,为确保从大运河运过来的粮食能够成功运到长安】

  【洛阳在隋唐两朝得到了大力营建,并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被赋予陪都的政治地位】

  【通过洛阳隋唐朝廷得以将广大关东和江南地区的物资,源源不断的截流到关中和长安】

  【而从大运河经洛阳入长安的漕运路线,要经过黄河三门峡段】

  【黄河三门峡段风浪险急,据记载10艘漕船折损七八艘都是常事】

  【同时从渭水进入长安的河道,由于日益严重的泥沙淤积,行船更加困难,甚至要边挖沙边行船】

  【日益高昂的运输成本让唐廷开始思考定期迁都洛阳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关中地区和长安日渐衰落的必然趋势,长安事实上已经失去了立都的基础,而安史之乱则加剧了这一趋势】

  【此后经济中心开始向东向南转移.】

  汉末南郡。

  诸葛亮和庞统等人简直不敢相信,关中在后世竟然衰落了。

  那可是八百里富庶之地、号称天府之国的关中啊!

  而经济中心向东向南转移,则是对应了小冰河期的气候变化。

  可叹,盛极而衰。

  之后的事,朱元璋已经知道了。

  长安随着盛唐的逝去,辉煌也为之消散,确实比较可惜。

  他对于长安其实是有些想法的,但此时也随之散去。

  贞观年间,长安城。

  长安城诸坊中不少文人雅士也为之嗟叹,这种感情极为复杂。

  一方面天幕曾言及,汉唐作为古代王朝的巅峰,长安城的辉煌是引人注目的。

  而另一边竟是盛极而衰,令人叹息不已。

  真是时也,命也。

  太极殿前,李世民沉重问策,唯有一片寂静以对。

  房玄龄胡子扯掉一根又一根,怎么样才能保证人口流入的情况下,在不占用耕地的情况下解决这批人的居住、生活的问题呢?

第44章 黄河要告别地上河了吗?

  人口流入势必会占用耕地,导致粮食减产,同时因居住需求会大肆砍伐树木、过度使用水资源,可以说关中的衰弱是多方面的原因,而这也才是棘手的问题。

  李世民无奈,只能将希望放在天幕的评论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是的,关中地区曾是天府之国,气候变化加过度开采导致无法承载人口的生存所需》

  《核心问题的全球气温下降。农耕~游牧线东移南移严重,西北降水大幅减少,关中产出下降严重。》

  《应该是全球气候变化所致。汉唐时期气温比现在高很多,关中平原气候宜人,能养活很多人口。后来整体气候变冷,关中平原养不了那么多人了。》

  房玄龄点头,这里面提到的气候问题倒是和之前的小冰河时期对应上了,温度降低导致降雨减少,从而导致粮食产量减少,经济重心向东向南转移,这也是后世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原因。

  《水资源匮乏,怕不是过度开发的原因吧,八水绕长安,也不是生活饮用水能导致断流的,应该是气候变化所致,那时又没有工业化,再多十倍人也不至于[捂脸]》

  《两个原因吧,一个是人口越来越多关中压力大,第二是气候变化,降水线南移和小冰河期来临,反正现在的气候和古代不一样的》

  工业化,又是工业和工业相关的词汇,类似的有工业革命和工业文明。

  此为何意?

  李世民头有些痛,突然间脑海中灵光一现。

  不对不对!

  后世十几亿人口.

  不是粮食,李世民尽量摈除粮食因素的干扰,脑海中闪过一些些片段,最终定格在后世的高楼大厦上。

  他们的房子,不是用树木营建的!

  不仅居住的房屋,连学校也是,还有到处铺设过的马路。

  材料不一样!

  而且他们的房屋是一层层的,这样就能容纳大量的人口,耕地被占用的情况就会大大缓解,不必破坏森林植被,一切问题几乎迎刃而解,除了粮食问题。

  “材料不一样,后世营建房屋用的不是木材!”

  房玄龄望着陛下激动的神情,愣了一下后脑海也闪过类似的画面,紧接着脸上也浮现出激动的神色。

  竟将这么重要的东西忘了!

  其他人则还是处于比较懵逼的状态,李世民又粗略解释了一遍,这下众人都震撼不已。

  妙啊!

  关中衰弱的种种原由,就这么容易被解决了?

  好吧暂时还不知道后世所用的材料!

  但问题,好歹是解决了一半。

  【黄河要告别地上河了吗?】

  【黄河下游很长一段是地上河,所谓地上河是指河水携带的泥沙在下游大量沉积,使得河床变高】

  【为了防止河水外溢人工在两边修建大堤,这就导致河道比两岸地面高出很多】

  【比如在河南郑州东到开封这一段,黄河河床高出两岸水平基准面7米左右,比两层楼还要高】

  【你想一下你站在一楼往上看,只看到一条河流的底部是怎样一种感受】

  【如果黄河决口了后果不敢想象,历史上黄河绝口可不是什么新鲜事】

  【据史书记载,黄河有8次大规模改道,18次小规模改道,决口1593次,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

  【没办法黄河中游使黄土高原大量泥沙涌入河水,每年黄河都会携带16亿吨泥沙奔腾而下,其中有12亿吨流入大海,剩下4亿吨常年留在黄河下游】

  【比如黄河出海口这块突出的区域,就是黄河泥沙不断淤积形成的】

  洪武年间,金陵城。

  听闻天幕提及黄河问题,朱元璋心不由自主地悬了起来,然而更让人崩溃的是,下游黄河为何与如今相差如此之大!

  黄河改道!

  一众大臣脸色瞬时煞白了起来

  而随着天幕提及的历代黄河改道,天幕也适时的在地图上标注了出来。

  【而且从1984年到今天黄河出海口还在不断长出新土地】

  【当然这些泥沙也有好的一面,它们富含养分土壤肥沃,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为了彻底解决黄河泥沙问题,中国在河南境内修了两座水电站,三门峡和小浪底】

  汉末南郡。

  刘备倒吸了口凉气,一方面为黄河灾害问题次数而惊心,另一方面也为后世的大手笔而震撼。

  那是黄河啊.

  一切都太过惊世骇俗!

  贞观年间,长安城。

  李世民则眼神炯炯,脸上带着些跃跃欲试的表情。

  那是造福亿万生民的伟大事业,注定是旷古绝今、要在史书上大书特书的黄河治理行动!

  可恶,朕竟然不能参与其中!!

  “啪!”一个文官给了自己一个巴掌,显然是不敢相信这事。

  【其中三门峡不算一个成功的大坝,1961年建成后三门峡确实解决了黄河下游防洪供水灌溉问题】

  【但由于缺少经验设计专家没有意识到黄河水沙的矛盾性,也就是说黄河水少沙多,关系非常不协调】

  【大坝建成三年后,三门峡西面的潼关高程连续升高,由323米急剧升高到328米左右,最终威胁到了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行洪安全】

  【碰到极端暴雨河水还要向关中平原进行倒灌,因此才有了后来的小浪底】

  贞观年间,长安城内所有人,上至文武百官下至普通老百姓,无不为之捏了把冷汗。

  毕竟,他们生活在长安,自然认可长安和关中的一切。

  所谓的三门峡大坝,仅仅三年就让河床抬高5米,而且还有倒灌关中的危险。

  这要是真的发生了,后果不堪设想。

  不少人咽了咽唾沫,期待着看后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小浪底距离三门峡100多公里,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吸取三门峡的失败教训后,小浪底把排沙功能做到了极致】

  【小浪底不仅可以蓄水,也可以人为制造洪峰,从而冲刷中下游河道】

  【大量的水流搅动河床让泥沙不容易堆积,等于在黄河这里装了一个泥沙推进器,不断把泥沙推向大海】

  【有时间可以来看看小浪底的排沙场景,非常壮观。这排的不是沙,是希望。】

  【从2002年开始,22年时间,黄河下游河道平均下切了3.1米,不但解决了黄河下游河床抬高的问题,而且让很多地方的河床变得更低了】

首节 上一节 55/14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秦:从扶苏门客,成为一代帝师

下一篇:三国:守疆十年,开局签到李元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