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练神功 第382节
玻璃本身也十分精美,可以卖出高价,偏偏成本又十分低廉,因此能够获取巨额回报。通过这种方式赚来的钱,不仅能够用于提升生产工艺,同时也可以用来充当军费,又或者是投入基础建设,扩大产能,带动就业,从而彻底改善民生。
这里面的好处,太多了,只要研发成功,别说是一亿钱的投入,就算十亿钱,那也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历史上的威尼斯商人,当年靠着垄断镜子的生产技术,就聚集到了足以富国强兵的巨量的财富,显赫一时,成为威震欧陆的一方豪强。
直到后来因为外国间谍的盗窃行动导致银镜的制作技术泄密,使得威尼斯失去优势,因此而迅速衰落下去。
由此可知,技术是可以作为强国之本的。
只可惜,眼下的炎汉帝朝,有这种见识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本章完)
第288章 找一个会吹的来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与积累,如今早已在华夏文明的意识形态上面拥有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力,尤其是帝朝的士大夫阶层,他们在思考任何事情之前,都下意识地先去套用儒学的世界观。
任何不符合儒学的事物,都会遭到严厉的批判与无情的打击,在垄断思想上面,儒门上下可谓同仇敌忾,勠力同心。
他们的思想,早就被打上了儒学的烙印,如同拥有了高墙壁垒一般,轻易不会接受其他的思想。
虽说出自儒门,从小诵读儒学经典,可杨修毕竟年轻,思想还未彻底成形,而他幸运地接触了王景,最终才得以打开眼界和见识,成为了帝朝内部少数能够看透历史迷雾和窥见未来的幸运儿之一。
经过一番交谈,杨彪虽然心中仍存疑虑,却也愿意相信杨修的判断。
既然杨修都说王景还藏有底牌,研究玻璃也并非瞎胡闹,杨彪倒也乐得放宽心,坐看京师的局势风起云涌。
此时的洛阳城,因为王景花一亿钱烧玻璃烧着玩的消息的而陷入到了纷纷扰扰之中,有人担心王景玩物丧志,有人则是幸灾乐祸等着看王景的笑话。
可惜,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一点也没能影响联合技术小组对玻璃生产工艺的研发。
在连续折腾了好几次之后,杨磊终于在越挫越勇之后,脑海中灵光一闪,想到了一套能够去除气泡的工艺流程。
杨磊不愧是技术型的天才,他根据前几次的失败经验,很快便总结了得失,最后发现应当首先要先加入澄清剂。
之后他还发现,除了砒霜之外,其实食盐也是可以用来做催化剂的,尤其是高纯度的食盐效果最好,并不弱于砒霜。
当然,开始炼制之后,在烧化的玻璃溶液中,加入雪盐之后,还要使用一种特殊的搅拌技巧。
因为经过多次测试后发现,原先的搅拌方式其实并不理想,杨磊本人好几次顶着灼热的气流抵近观察,即便穿着辟火法衣都差点被烤熟,才成功地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并且想出了解法。
杨磊通过研究发现,不是说拿着钢钎胡乱搅动几下就可以了,而是要在玻璃坩锅内放入搅拌器,这是一个用耐火泥制成的中空的圆筒,用一根带钩子的钢钎操作在玻璃液内移动。
用这种方式搅拌,只要做工的时间足够长,不仅绝大多数气泡能够消失,玻璃液中的条纹和结石也终将全部消失,玻璃液就会变得完全匀称透明。
成功改良了生产工艺,最终的成果自然是喜人的,做出来的成品已经达到了早期光学玻璃的品质。
用来制造商业级玻璃器那更不在话下,如此意外之喜,甚至让史子眇和翟介有些难以置信。
他们很难想象,像杨磊这样不喜欢说话,性格木讷,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居然在工科领域有着如此惊人的才华。
当然,聪明并不是杨磊成功的根本原因,更重要的是他对科研的兴趣和自身的努力。
否则来洛阳投奔徐晃的亲族不少,为何王景偏偏对杨磊青眼有加?
而杨磊也没让王景失望,这么快就已经开始学以致用,帮上了他的大忙。
按照杨磊所设计的这个操作方法,史子眇和翟介再次命人将坩锅取出之后,果然发现不止开头的那一锅,后面连续几锅的玻璃液中,气泡也几乎完全消失,品质十分稳定,足以证明那不是运气,而是真的突破了原先的技术难关。
在杨磊所设计的工业生产流程之中,整个玻璃液的黏稠度减低了不少,玻璃熔液变得十分匀称,流动顺畅。
这种玻璃甚至可以用来做要求不高的光学仪器的材料,比如眼镜,望远镜等等光学仪器,极大地推动华夏文明的技术进步。
成功解决了玻璃的脱色和澄清两大技术难关,大家无不欢欣鼓舞,热泪盈眶地进行庆祝。
这些日子以来,他们身上背负的压力太大了,这一次的科研攻坚作战,影响的可不仅仅是他们的前途,还赌上了王景的政治名声。
无论是史子眇还是翟介,都不敢想象研发失败的后果。
王景倒是没想这么多,他信步走进热气腾腾的玻璃场的时候,就发现工棚里许多人都没精打采蹲在工棚外扇扇子,玻璃炉还在散发着逼人的热气,工棚里的气温足够有三十七八度那么热,没待一会儿就能让人像是蒸桑拿一样,热得大汗淋漓了。
走近一看,一个大筐里装满了砸碎的玻璃片。
地上、操作台上,到处都是奇形怪状的玻璃器,有的勉强可以看出来这是个杯子或者瓶子。
看到王景,顶着一对香肠嘴的史子眇,整个人没精打采的对他说道:“将军,这玻璃咱们是研制出来了,可配方里没说玻璃器皿要怎么制作啊,我们试了很多种方式,却是完全不得要领。现在只能把玻璃做成几种比较固定的形状,什么杯子瓶子,我们造不出来。”
能生产玻璃,却不能生产出哪怕一个玻璃瓶子,史子眇等人现在是十分蛋疼。
明明有了神一样的技术,结果被一个小小的门坎给拦住了,实在是让人难绷。
实际上,吹制玻璃的技术门槛确实不高,但怎么说也是需要掌握一定技巧的,而且这个技巧并非凭空就能得来的,得在实际生产中不断的积累和总结。
其实也可以将玻璃当成是普通的琉璃一样进行加工,变成各种首饰去卖。
但很显然,史子眇并不满足于此,他的眼光和阈值,都被王景平日里吹的一些牛比给拔高了,一般的技术成果,已经不能满足他如今的个人追求了。
他还指望着通过各种科学实验来挖掘道的本质,揭示自然和宇宙的真理呢。
而玻璃制品几乎是高精度实验的前置条件,所以史子眇才不惜和一个小小的玻璃钢给杠上了。
若非他的道术威力过大,不适合用于精巧的玻璃塑形,早就恨不得直接用上雷法了。
奈何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费了老鼻子劲,还是没有人有本事把玻璃吹出一个合适的形状来。
几天下来,吹坏的东西已经堆满了半个库房,史子眇亲自上阵,嘴巴都吹肿了。
“主公,现在就差临门一脚了,吾等该如何是好?”
翟介现在的脑门上都在冒汗,这里炉火熊熊,加上怎么也出不了合格的玻璃器,把他这个学科带头人都给急得直上火。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既然暂时无法可想,那便只能不断的试错了,总归是可以熟能生巧的吧?”
技术方面,王景就算一身神功,他也解决不了这种精细化的生产问题啊,总不能每个玻璃杯都要他亲自手搓吧?
这特么得卖多少钱才能回本?
一群人正长吁短叹的,王景忽然想起来,上辈子他见过的各种玻璃制品也不算少了,虽然不懂得具体的工艺流程,可就杯子瓶子之类的玻璃制品,其实归纳起来,一般也就是两种,一种是吹制的,一种是模压。
吹制技术还需要摸索和试验,来不及了,那干脆上模压得了。
之前王景是想一步到位,却忽略了眼下根本没有其他的同行能够和自己竞争。
就算模压的没有吹制的精巧细腻,风格多变,可这有什么?
放眼望去,一个能打的对手都没有,就算自己的玻璃产业还不是最完美的形态,但依旧举世无敌啊!
所以王景说道:“吹制不行,那就直接上模制得了,等赚了钱,再慢慢研究,只要金山银海地砸下去,什么技术砸不出来?”
“有道理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史子眇也是脑抽了,现在才转过弯来,不再钻牛角尖:“既然做不了吹制器,那就上模压器好了,其实要弄出玻璃杯,模压制造的技术难度可比吹制容易多了。”
翟介也举手赞成:“好,先解决有无的问题,再解决好坏的问题,我马上就让人试试看。”
王景思路开阔,直接用了乱拳打死老师傅的套路,别管东西好不好,先做出来把韭菜给割了再说。
模压要使用模具,设计制造模具对翟介这群墨家门徒来说,现在完全就来是小菜一碟,吸收了大量物理学知识的他们,已经完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进化。
“等下,我们要先把规格定下来。”
王景对工业化生产体系的认知,比在场的所有人都要深刻,因此提议说道:“既然用到模具的话,就要定下外观和规格、尺寸,这样才能方便以后的标准化制造,否则会造成浪费和许多麻烦。”
听到王景的要求,史子渺和翟介等人不由面面相觑,玻璃杯、玻璃瓶这些东西以前他们根本没见过啊,鬼知道这些玩意儿的规格尺寸是什么样子的?
更何况这玩意需要规格尺寸的吗?
但没办法,上司张张嘴,下属跑断腿。
王景都开口了,他们自然只能乖乖照做。
翟介立刻带着一批精通测算的墨家门徒,开始着手测绘工作,设定好相应的规格,然后就是照着图纸进行开模。
另一路由史子渺率领的道门学徒,则是继续带领化工组的全体人员继续冶炼玻璃料,为其后的大规模生产备足原料。
两队人马各自分工确定自己的任务,然后便立即各自行动起来,在王景的鞭策下,他们也习惯了这种高效率的做事方式。
至于王景,则是对照着图纸,将自己记忆中那些样式繁多的玻璃杯、玻璃碗、玻璃花瓶、酒瓶、水瓶、各种茶具等逐一回想起来,可因为内容实在太多,他一时半会儿的,也不知道先画哪个比较好。
“来个八角玻璃杯吧。”
王景想不出来有什么合适的,就觉得先来点简单的东西准没错,八角玻璃杯样式简单,上辈子去酒吧喝酒的时候,早就摸习惯了,因此刷刷几笔下来,顿时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轮廓。
“嘿,画得还挺好看!”
不习惯用毛笔作画,王景还下令翟介做出了一批铅笔,用来素描正好合适。
而得益于超高的智力属性,设计模具和绘图,对王景而言丝毫不显困难。
他画完之后,又把记忆中关于八角杯的信息和画面回想了一番,这才定下具体的尺寸,之后又用铅笔唰唰的在笔记本上画了个简易的三视图,拿起尺子和铅笔现场就把模具图纸设计出来了。
“公易,你看看这个模具怎么样?”
翟介过来,恭谨地接过画板,然后看了下王景画好的图。
他现在是专业人士,自然知道王景要求的这些杯子、碗的模具是很简单的,就是一个两瓣式组合设计,另有配套的夹具,没什么问题。
得到翟介肯定的答复,王景也是松了一口气:“既如此,材料也不需要什么太好的东西,让黎丰直接用生铁铸造就是。”
商定之后,转眼间四天时间便过去了。
第五天一大早,黎丰就遵照命令,把连续几天加班加点才搞好的几副生铁模具,亲自带队送到了玻璃场这里。
这些天史子渺和翟介也没闲着,通过连续几天的摸索,他们已经总结出来了一些吹制玻璃的技术,也已经大概掌握了部分玻璃液的物理特性。
两人带着一群心灵手巧的工匠,经过小组讨论,又做了几次试制之后,总算是确定了工艺流程,把所有的生产细节都一一敲定下来,可以准备正式开炉生产了。
新技术就在他们思想的火花碰撞下诞生,速度和效率简直快得惊人,预示着王景一直期待的炎汉帝版工业化大生产模式,如今总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而这其中,杨磊的作用最大,此人经过之前的事情,似乎已经完全开了窍。
玻璃吹制的技术要点,基本上都是他提出的构想,然后大家才群策群力的去进行完善,最终将整个工艺流程,都大致上推导了出来。
首先是杨磊发现,液态的玻璃有很强的粘结性,因此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技术难度,必须要在模具内部涂抹上一层用桐油调和的木炭粉末,防止玻璃液与模具内部产生黏合,这样才行。
然后杨磊亲自用吹管蘸一团粘稠的玻璃浆出来后,一边向吹管里面吹气,一边将取出的玻璃料在一块干净的铁制滚板上滚圆,他还总结出了不少办法,比如举起吹管和玻璃泡向上方吹气,这样就可以避免玻璃料集中在玻璃泡的底部。
而当玻璃泡的体积达到一定尺寸之后,将吹管放下,用坩埚钳将玻璃泡拉长到生铁模具的长度,将玻璃泡放入生铁模具中,使玻璃泡沉到模具底部,这时旁边的翟介,才踏住木头夹板将模具合上,一边继续吹气,一边通过不断的旋转吹管来转动模具中的玻璃泡。
片刻之后,用冷水将玻璃泡打下,滋啦啦的响声中,蒸汽滚滚而起。
杨磊打开铸铁模具,一个漂亮的八角形玻璃杯出现在大家的面前,样子和王景画的别无二致,尺寸也是刚刚好,所有人这才如释重负般地吁了口气。
接着又做出来圆形玻璃杯、玻璃碗、西洋式高脚酒杯,甚至玻璃酒瓶--这是樊正要求了很久的东西。
做好的玻璃器被放在退火窑中进行退火处理,然后它们才会一起被送到天工坊的切割场,在那里用高速轮锯切掉吹管口,并且进行打磨修光处理。
因为没什么技术难度,只要按照要求,随便找个工匠都可以完成,所以这些工作被交给了天工坊机械部门的年轻学徒工来做。
上一篇:人在大明,邪气冲天
下一篇: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