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三国练神功

我在三国练神功 第352节

  此时此刻,佳人一笑,当真人比花娇,风情万种,就是王景也看的一怔,而蔡琰见他这番表现就更为欢喜。

  两人同处一室,四目相对,气氛逐渐旖旎起来。

  王景不闪不避,灼热的视线,仿佛带着炽烈的火焰,要把蔡琰的身和心,都给一起融化了似的。

  蔡琰被王景看得浑身燥热酥软,心中又羞又喜,更是万般犹豫,万一要是王景把持不住扑了过来,自己是该同意,还是拒绝呢?

  越想越羞,蔡琰娇嫩的脸颊,早就浮满红霞,明眸深处,更是春意盎然。

  “咳咳,你们谈好了吗?”

  蔡邕终究是不太放心女儿,这时敲了敲门,才走进来,看到女儿和王景两人衣衫齐整,并未作出什么于礼不合之事,他这个当父亲的才暗暗松了口气。

  而看到未来的岳父大人登场,王景自然也要给些面子,收敛了刚才看向蔡琰时那肆无忌惮的眼神,然后恭恭敬敬的以礼相见。

  虽说实际上如今蔡家的一切都是自己赐予的,就连蔡邕这个秘书监的官职,还有他掌控出版局的权力,都是自己给的。

  但毕竟现在身份不一样了,再过几天,眼前的糟老头子,可就是自己的老泰山了。

  虽然王景自己不是什么才子文士,可脑子里拥有一个庞大的知识数据库,任何经典都可信手拈来,只是几句话的功夫,便哄得蔡邕喜笑颜开。

  见女儿平安喜乐,蔡邕便也不计较之前的事情了,心中很是认可王景这位乘龙快婿的。

  翁婿二人,聊得十分投契,蔡琰则是在一旁乖巧地帮忙斟酒,虽然不发一语,但脸上笑吟吟的表情,却是透露出了她此时内心深处的喜悦和满足。

  为了尽快落实婚事,蔡邕也顾不得女儿还在,特意拉着王景商议起具体细节。

  蔡邕毕竟是天下名士,而且还是儒门正统,因此对礼法方面的事情,看得极重。

  他与王景一番商议之后,蔡邕提出不少要求。

  其一,上门提亲必须要有家中长者,王景出身太原王氏,作为家中次子,如今要娶正妻,出马的自然只能是王允了。

  但单单只是这样,婚礼的份量还稍显不够。

  娶蔡琰除了真心喜欢之外,王景其实还有政治上的考量,如今他身边的女人不少,可有份量的却只有蔡琰一个。

  虽然对待世家和豪族,王景以打压控制为主,可毕竟还是需要这些人的力量,所以在迎娶正妻方面,便不得不做出妥协,娶一位名门之后,来缓和双方的关系。

  蔡邕名满天下,乃儒门名士,而且此前还是旧党的成员,与旧党和保皇派等守旧势力关系匪浅。

  与蔡家联姻的好处就是可以缓和与帝朝守旧派系的冲突,至少王景如今还不打算与对方全面开战。

  王景培养新人取代这些旧式官僚需要时间,哪怕只是虚假的和平,能创造十年左右的休战期也是好的。

  为了麻痹守旧派势力,王景显然是打算将与蔡琰的婚事大操大办,他想了想,对蔡邕说道:“伯喈先生,你看这样可否?回去之后,我面见陛下,让他为我赐婚。”

  皇帝亲自赐婚,对臣子而言算是排面拉满了,任谁都挑不出错来。

  蔡邕一听当场就拍板答应下来:“这个办法很好!”

  只是时间上怕是要推迟一下了,至少得延后一个月,留出足够多的时间让蔡家安排和准备一番,同时也是让刘协能有个露脸的机会。

  怎么说刘协好歹也是皇帝,赐婚这种事自当隆重一些,总不能随传随到吧?

  那也太不不把汉室放在眼里了!

  虽然现在这时局,天下诸侯,也没几个还把汉室江山当一回事儿。

  至于嫁妆吗,王景现在还愁这个?

  金银珠宝什么的就不说了,冀州内乱之后,巨量财富涌入洛阳,为了生存,不少世家豪族都不得不变卖家产,然后求购一些本地的产业。

  因此王景的手里,自然多了不少奇珍异宝,除此之外,当然还少不了书画古籍。

  奇珍异宝什么的,蔡邕这样的传统文人不太稀罕,可名家书画,孤本古籍,这些雅趣之物,可就太对他的胃口了。

  王景稍微提了几句,就让蔡邕呼吸粗重,眼神都变得急不可耐,一脸恨不得今晚就把女儿给嫁出去的表情。

  婚事既定,翁婿的身份便确立下来。

  当天晚上,王景便与蔡邕在太尉府上欢饮至深夜。

  至于此间细节,蔡邕已经决定日后找个机会对黄琬明言,今日还是不提为宜,事关老丈人的颜面,王景自然不会反对。

  至于蔡琰本人,她则是被父亲千叮咛万嘱咐,先行打道回府。

  蔡琰回首顾盼,目光几次在王景身上流转,心中百般不舍。可想到一月之后大事可定也就乖乖的去了,今日她可算心满意足了。

  晚间饮宴之时,黄琬也参与进来,而他和王景之间讨论的话题,自然与蔡邕这样的文士不同,几乎是句句离不开军事和征战。

  眼下天下已现乱象,诸侯彼此征伐,黄琬虽然年迈,心中却也留着几分忠义,因此十分关心中原未来的格局变化。

  放眼海内,如今的王景,无论实力还是底蕴,都堪称群雄之中的最强者,是天底下最有希望一统中原之人。

  因此黄琬也想通过更深入的交流,和王景交换彼此对未来的看法,经过之前的几次内部整顿,如今还能在洛阳存续下来的世家和豪族,再没有哪个有勇气站出来和王景明着作对了。

  就算还有不服气的,也只能乖乖趴好。

  倒是黄琬这种地方大族,如今想要在洛阳安家落户,因此才有了想要从王景这里寻求合作的想法。

  王景也不隐瞒,将自己心中的一些发展规划,只要不涉及机密,能说的便都对黄琬说了,尤其是发展工业的决心。

  黄琬听完之后,问出心中埋藏已久的疑惑:“元旭,老夫有一事不解,如今天下纷乱,若要一统,难道不是应该效法昔日强秦之策,重农抑商才对吗?”

  王景听了却是摇头:“重农抑商之策,适合于当年的仙秦帝朝,却不适合于眼下的炎汉帝朝。”

  黄琬听完,惊奇不已:“商君变法而强秦,后横扫六合,一统天下,难道仙秦用得,我们炎汉便用不得吗?”

  “太尉,你也曾领兵征战,当知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道理。同理可知,一国战略,必然要针对此国国情,对症下药,方可药到病除。”

  王景这番回答,却是让黄琬觉得很有道理,随后又进一步解释说道:“昔日商君走访秦国,不止观察民间疾苦,同时也看到了技术的进步。得益于铁器的规模化运用,耕作方式的改变大大地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因此自耕农的数量大量增加。”

  之后为防止黄琬听不懂,王景又为他解释何谓自耕农、

  所谓的自耕农,其实就是以小块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单个家庭为经济单位,从事耕织相结合的个体农业劳动的农户。

  而这些自耕农,是封建社会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毕竟向权贵征税这样的难题,直到几千年后都没能得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是自耕农不一样,他们没能力偷税漏税,也没办法反抗官府的盘剥。

第264章 郎君好厉害

  商鞅的变法,本质上是保护了自耕农的利益,而无论是缴纳田赋,还是去服兵役,大部分都要依靠自耕农的参与。

  因此保护自耕农,扩大自耕农群体,国家的气运就会变得强盛,汇聚如山如海的思能之力,让秦国在战场上无往而不利,以至于最后综合国力凌驾于其他诸侯国之上,哪怕其余六国还有镇国神功以及无数高手,可在汪洋大海一般的民意面前,仍是不堪一击。

  民心归附,军心可用,国运的壮大直接反映在了方方面面,最终让秦国在七雄争霸这场大型吃鸡赛事中成功胜出。

  这其中的关键,便是自耕农的存在。

  相同的道理,后世的现代各国,看一个国家是否强盛,就看他们的中产阶级人数是在增加还是在减少,收入如何,是在上升还是下降,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知道这个国家到底是在走向强盛,还是步入衰退。

  其中原理,并不难懂,王景稍作解释,黄琬和蔡邕便都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想不到元旭你竟有这等真知灼见,当真是教人佩服。”

  王景自谦一句之后,再次说道:“商君当初能以重农抑商之法而强秦,根本在于秦国的自耕农群体庞大,可眼下的炎汉,土地兼并何等酷烈?天下是自耕农多,还是流民多?所谓重农抑商,又是在保护谁呢?”

  蔡邕和黄琬被问得哑口无言,这个问题想要回答并不困难,但是那个答案,他们说不出口。

  只因为方今天下的土地,大部分都被世家和豪族所把持,一旦推行重农抑商之策,保护的只会是世家和豪族的利益,而百姓根本无法从中获取多少利益,反而会因为失去土地,又找不到其他的营生来维持生计,最终爆发各种社会问题。

  黄巾之乱的爆发,道门对儒门的反击不过是导火索,而遍布天下十三州,数以百万计的流民浪潮才是那个随时可以被引燃的火药桶。

  光把导火索给浇灭了有什么用呢?

  再来一点火星子,该爆还是会爆。

  而且帝朝的财政早已捉襟见肘,王景就算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可吃饱喝足之后的世家和豪族,他们会乖乖纳税吗?

  会乖乖地服徭役吗?

  会乖乖地听从王景的命令,建设华夏文明吗?

  不,他们不会。

  三国历史上的曹操对待世家和豪族也算是不错的了,可最终的下场还不是三马食槽吗?

  与其说是司马懿老谋深算造反成功,不如说是世家和豪族用“投票”的方式,将曹魏政权给淘汰掉,然后换上一个更听话的朝廷来当他们的代言人。

  两晋时代的世家和豪族,对百姓的压榨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若非如此,区区胡人又如何能够入主中原?

  因为两晋的贵族不把普通人当人,那么普通的汉人百姓又何必为你晋朝卖命?

  如此前车之鉴,让王景深刻地知道世家和豪族都靠不住,国家想要强盛,需要的是尽可能公平的社会制度,以及一个允许底层百姓向上晋升的阶级通道。

  既然已经知道了曹魏的这个反面案例,王景如今吃饱了撑着去保护世家豪族的利益?

  什么重农抑商,滚一边去。

  反倒是推行商业和贸易,能够进一步扩大工业体系的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

  效益越好,工场就能招募更多的工人,为无地的流民提供工作和收入,让他们能够获得生存下去的机会。

  这就是王景正在做的事情,也是他坚定不移地推行商业和工业发展的原因,任何敢动这个基本盘的人,都必然要面对王景的雷霆一击。

  一番交谈,黄琬自然知道了王景的目的和底线,也了解到黄家接下来该如何行动。

  黄琬虽是文臣,却靠战功起家,官至太尉,更是理论上有权力调动全国兵马。

  因此他也算是知兵之人,知道王景的军事实力有多可怕,因此他不敢和王景对抗,反倒是在交谈之后,表现出了对王景的分析和见解极为赞赏,期间更是不吝夸赞。

  毫无疑问,这是黄琬在为黄家的未来铺路。

  既然打不过,那就加入好了。

  而蔡邕虽是不通军事,对于政务也是一知半解,只知道亲贤臣远小人那一套,可向来知道黄琬这个老友从不是妄言之人。

  在蔡邕看来,想必来自己这个未来女婿的确是很有真才实学的牛人,至于忠义之心,在外人看来也是无可指摘。

  毕竟王景至今仍然尊奉天子,没有像董卓那般肆意妄为,在民间的名声极好,恐怕现在就称王,也有不少人愿意支持。

  以王景的年纪,这等功业,自是前途无量。

  因此蔡邕心情大好,觉得自己的女儿,当是所托得人。心态一变化,这立场顿时开始转化,再看王景时,角度也自然不同。

  至于王景花心,家中已经姬妾成群之事,更是被他自动忽略,此时此刻,惟有宾主尽欢。

  王景回到卫将军府时,已是月上柳梢头,大部分侍女和下人都睡下了。

  此时可不同于后世的现代社会,有着那么多的娱乐方式可以在晚上也能打发时间,因此基本上天一黑,普通百姓就要上床就寝,黑灯瞎火的,点油灯都是个巨大的花销,普通人根本没这条件。

  尤其是寻常百姓人家,夜间的照明对他们而言,那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贫苦人家,想要过日子,那自然是能省则省。

  有很多的家境贫苦的学子,想要读书,都得凌晨就起身,然后悄悄地借着家里头的炉火,在昏暗的光线下,才能读书的。

首节 上一节 352/39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人在大明,邪气冲天

下一篇: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