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宋泼皮

大宋泼皮 第39节

  选在这里,一来是因为石灰窑开窑的时候,会扬起大片灰尘,免得污染到村子。

  其次便是靠近山里,到时上山凿石灰石也更加方便。

  石灰窑早几天就搭建好了,一共三座窑,这玩意儿就是一个简易的土窑,没甚技术含量。

  前期可以烧石灰,等到了后期,工人们操作熟练之后,还能尝试烧制水泥。

  由于粗盐还没运过来,所以韩桢暂时将制盐厂的工人,也一并拉到石灰窑。

  将三十名工人分成两组,一组烧石灰,一组负责在山上开凿石灰岩。

  烧石灰的十五名工人,又分成三班,每班上四个时辰。

  也就是八小时三班倒。

  没办法,烧石灰和烧贝壳不一样,以目前落后的工艺和条件,一窑石灰至少要烧八九天,煅烧的时候,必须时刻要有人看着,以防出现意外。

  给工人们详细讲解了操作和注意事项后,韩桢将猴子拉到一边,吩咐道:“石灰窑暂时交给你管,多上些心。”

  猴子面色为难道:“这……韩二哥,俺没弄过这个啊。”

  他一没烧过石灰,二没管理这么多人的经验,心中压根没底。

  拍了拍他的肩膀,韩桢笑着安慰道:“我平时怎么管村民的,你就怎么管他们,若是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再来寻我。”

  五人中,猴子最为机灵,而且性子不算跳脱,可以当作管理层来培养。

  猴子心里还是没底,哭丧着脸道:“若是烧坏了可怎么办?要不韩二哥伱再寻其他人罢。”

  “烧坏了也没事,多试试总能成功。”

  哪怕是韩桢亲自操作,也不一定能保证一次就烧出熟石灰。

  反正石灰石这东西又没什么成本,唯一的成本只是一点工资罢了。

  相比起白糖和精盐带来的暴利,这些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那……那俺试试罢。”

  见他这么说,猴子也只能勉为其难的点头应下。

  韩桢攀着他的肩膀,传授经验道:“平日里多观察,若是觉得哪个工人比较勤勉,便可给予一些奖励,同时提拔一些人帮忙管理。”

  猴子若有所思道:“俺晓得了。”

  “好好干!”

  鼓励一句后,韩桢又匆匆赶回宅子,领着另一帮村民赶往村口不远处的山头,修建山寨。

  修建山寨的村民就多了,男女都有,光是第一批就有五十多号人,接下来还会有村民陆陆续续的赶来。

  人看着多,实则每天也就不到两贯的工钱。

  斧头、锄头这类工具,也都是村民们自带的。

  这座小山并不高,但却乱石林立,只一条蜿蜒崎岖的小路从半山腰处穿过。

  建筑方面,韩桢是个纯纯的外行。

  不过村里却有人懂,就是黄木匠。

  此人木工活虽不如陈木匠那般精细,但懂得却颇多,村里的三座石灰窑便是他设计建造的。

  一伙人赶到之后,韩桢先是吩咐村民们原地休息片刻,自己则带着黄木匠挑选合适的建造地点。

  走了一会儿,见到一处路段两边开宽,韩桢不由问道:“此地怎么样?”

  闻言,黄木匠仔细观察了片刻,又用锄头连续挖了好几个坑,随后摇头道:“这处地方不行,地下石块太多,打不了桩。”

  古代建筑也是要打地基的,只不过与后世的钢筋混泥土不同,这会儿打的是木桩。

  利用冲压法,将木桩夯入地底,最后再铺上一层碎石子,起到减震散力的效果。

  一番寻找过后,总算找到了一处合适的地方,黄木匠沉吟道:“地下还是有石头,估摸着木桩打不深,只能在夯土上面下功夫了。若村长舍得,咱们可以用三合土夯地基和寨墙。”

  三合土,顾名思义是用三种材料混合成的泥土。

  一般是由发酵过的熟土、沙子外加熟石灰,再配上糯米水混合勾兑而成。

  用三合土夯成的地基和墙面,十分坚硬,且耐性水极强。

  好处有很多,但缺点就是费时费力,且造价贵。

  韩桢摆摆手:“不用,就用生土夯。”

  黄木匠只当他舍不得花钱,便不再多言。

  殊不知,韩桢心里另有打算。

  等过段时间烧出水泥后,直接用水泥加固一遍就行。

  有了水泥,哪还需要什么三合土。

  确定了位置,黄木匠开始按照韩桢给出的图纸画基线。

  画完基线,他便招呼休息好的村民们砍树、凿石头、挖地基。

  一时间,原本寂静的山头变得热闹非凡,惊的鸟兽四逃。

  看着如火如荼的工地,韩桢正色道:“黄木匠,山寨就交给你了。”

  “村长且放心,县城里的城墙俺都修过,一个山寨而已。”

  黄木匠正拍着胸膛,打起来包票。

  “那就劳黄木匠多费心了,若是修的好,到时少不了赏钱。”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这一点韩桢很清楚。

  听到有赏钱,黄木匠眼神一亮,整个人干劲十足。

  在建筑方面韩桢帮不上什么忙,于是便提着朴刀在附近巡逻,以防有受惊的野兽伤人。

  上午十点出头,韩张氏赶着牛车从村中驶到工地,与她一起来的还有安娘和方三三。

  牛车上放着几个大木桶,装着熬好的米粥。

  “放饭啦!”

  停好牛车,三人揭开木桶盖子,握着勺子喊道。

  听到放饭,村民们立刻放下手中伙计,一窝蜂的冲向牛车。

  一时间,牛车被团团围住。

  “都排好队!”

  就在这时,一声大喝响起。

  眼见韩桢提着朴刀大步走来,村民们立刻老老实实地排成长队。

  韩张氏柔声道:“不要急,每人都有,吃完了还能来添。”

  领到米粥的村民三三两两坐在地上,小口小口喝着米粥。

  放完饭,安娘来到韩桢身边,递过去一个布包:“二郎快吃罢。”

  布包里装的是炊饼,韩桢拿起一个咬了一大口,问道:“住的习惯吗?”

  安娘打趣道:“二郎宽心,这样的神仙日子,以前做梦都不敢想。”

  “小豆子呢?”

  “跟村里孩子耍呢。”

  闻言,韩桢点点头,专心吃起了炊饼。

第42章 【两袖清风常知县】

  第42章 0040【两袖清风常知县】

  县城。

  徐家宅院。

  一口朱红色的棺材停放在大厅,下放跪坐着十几名道士,口念《太上救苦经》。

  徐家财大气粗,说办七七四十九天,那就一定是七七四十九天。

  在丧葬一事上,北宋遵古礼。

  《礼记·王制》:“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

  丧与葬,是分开的两个部分。

  例如天子,丧事要办七天,并要在七个月内下葬。

  同时,北宋朝廷还提倡厚养薄葬,丧事从简。

  规定是这么规定,可民间百姓却不买账。

  闽地的丧葬甚至演变成了一种攀比的习俗,若家人去世,必定要大办丧事,宴请亲朋邻居。

  且主家还需为每位来客,奉上一份钱。

  少则两三百文,多则上不封顶。

  这导致许多百姓家中一旦有人去世,便会倾家荡产。

  再比如徐家,若要按照规定,丧事只能办三天,但如今却早已经过了期限。

  能在炎炎夏日停尸这么久,得益于如今精湛的防腐技术。

  书房内,两男一女端坐在书桌前。

  俗话说得好,女要俏,一身孝。

  那女人已年过三旬,容貌不过尔尔,但此刻披麻戴孝,反而有种别样的风韵。

  “三姐你也莫要伤心了,如今妹夫离去,你更要保重身子。”

  说话的人面容白净,气质儒雅,只是鼻翼两侧的法令纹,让其多了几分狠戾。

  此人乃是郑家家主,也是郑夫人的大哥。

  另外一人则唤伍延,虽与他们二人年岁相当,但算起辈分来,还是两人的姑父。

首节 上一节 39/7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