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第87节

  “兄长,小弟也不满你说,圣人之前跟我说过,要让我在江淮好好磨炼一番,少说也要三五年。”

  郑善道闻言,自己喝了一杯,然后道挑眉笑道:“三五年?三郎,你这话可不够坦诚啊。”

  李元徽摇头笑笑,然后道:“郑兄,你问我要在江淮待多久,这就是我最真实的想法,我从来没想在这江淮久居。”

  郑善道闻言皱了皱眉:“果真?”

  李元徽继续摇头,“这些事,不是我能说了算的。”

  按照他的打算,他在江淮能待多久,完全取决于老爹和二哥打天下的速度。

  如果二哥一路超神,三五年就足够搞定。

  而郑善道问他是否久居,完全就是在问他是否会把江淮作为根基经营。

  但李元徽自觉,有些事即便是世交姻亲,也不能合盘托出。说话怎么也得委婉点。

  不过郑善道倒是听出了李元徽的言外之意,那就是伺机而动。这跟他的想法,差不多算是不谋而合

  他自幼攻读经史子集,兵法术数,长成后文武兼备。曾经做过卫王慕容定征东大将军府的幕僚,被慕容定称作“王佐之才”。

  天盛十一年跟随卫王解梁郡之围,以参赞之功,被卫王表为陈留郡丞。

  天盛十二年又跟随左领军将军赵翊率军疾行,解广武之围,并在崞县之战中出谋划策。

  寿春收复后,慕容英想起这个郑家才俊,于是委任其为淮南太守。

  在同辈人之中,这种升迁速度也是极为罕见的了。

  当然,比起李元徽这种异数,还是略输好几筹

  想明白的郑善道点点头:“我晓得了,四郎,你我既是世交,也是姻亲,日后同在江淮,还要相互照应才是。”

  李四笑道:“兄长说的是,我这里还有一件事,要拜托兄长帮忙。”

  郑善道闻言:“四郎尽管开口。只要在为兄权责之内,必定权力而为。”

  “好,那就不跟兄长客气了,我欲在江淮,屯田。”

  李四这句话,相当于缓缓的展开一副画卷,画卷最后却是一柄匕首。

  郑善道闻言先是肃容相视,而后大笑道:“哈哈哈,四郎,你这到底还是没藏住啊?”

  “兄长,我可从来没藏过,都是有话直言的。”

  李四一边说这话,一边拿起酒壶给郑善道的酒杯满上,然后又给自己的酒杯满上。端起酒来,冲着对方示意,而后先干为敬。

  郑善道也端起酒一饮而尽,然后开口道:“四郎以为,天下大乱在即?”

  李四笑道:“兄长,这样试探就没意思了吧?我刚才可是该说的都说了。”

  郑善道,“慕容氏诸王各据要地统兵,圣人在尚且有慕容旭、慕容安国之流意图谋反.若没有圣人镇压慕容氏诸王,必然是天下大乱的局面,龙蛇并起啊.四郎欲据江淮以自保?伺机而动?”

  “不瞒兄长,正有此意。”

  郑善道开始打开天窗说亮话,李四郎也算是开始交一些底,半真半假。

  毕竟跟这种明白人,你要是一点实话没有,大家也没法交谈。

  这位郑世兄是李元徽想要在江淮搞屯田的关键人物,毕竟他是淮南太守。

  而江淮一代,最适合搞屯田的地方就是淮南。而且这地方也是有历史经验的。

  郑善道沉吟片刻道:“淮南地区,或者说扬州、豫州之间的这片地,本就水网纵横,土地肥沃,汉末魏吴于江淮对峙,司马懿就提议在此处实行屯田,遂命尚书郎邓艾在此地做先期调查。

  邓艾巡后上言,认为以前大军出征,‘运兵过半,功费巨亿。’若在淮北屯兵二万,淮南屯兵三万,‘什二分休’同时开运河漕渠,‘以增溉灌,通漕运。’经过计算,除去成本,每岁可储备五百万斛粮食,六七年就是三千万斛,可供十万之众吃五年之久。’以此乘吴,无不克矣。’从当年开始开广漕渠,经营淮南屯田,自此之后,每东南有事,大兴军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四郎你想在此屯田,莫非是想效仿邓艾旧事?”

  李元徽闻言,连忙拍了拍手:“兄长博古通今,有经天纬地之才,小弟佩服,这杯酒敬兄长之博闻强记。”

  说罢,李四举杯饮罢。而后郑重道:“江淮四战之地,我据此本无异心,唯有保境安民而已,然此时流民四起,劳役过重,耕者为躲避劳役赋税,土地都不要了举家逃亡,民田赋税过重,且有劳役,百姓势必不愿意耕种,只有充作军屯,方能改观。”

  托老丈人的福,大燕现在各地包括淮南都有太多撂荒的地,合理利用起来当做军屯肯定是没问题的。

  淮河北面自然是不能去种地,但淮南这么大地方呢,完全够用。

  只是想要搞军屯,没有郑善道的配合肯定是不行,马上就是春耕了。

  所以一定得忽悠着郑善道帮忙。因为他这个平南将军府不能随便把地圈过来搞军屯,必须有淮南郡县方面的配合才行,不然光是朝廷哪里扯皮,就不知道得扯到什么时候去。

  郑善道心中暗道,你这小子倒是挺能掰扯,民田得交田赋,军屯就不用上缴粮食了?

  不过忙还得帮。李元徽吐露的计划跟他的想法显然是不矛盾的。

  “四郎如此说,那为兄自然是要助你一臂之力的,不过嘛”

  “兄长放心,粮食有你三成。”

  “哈哈哈,快人快语,那就成交?”

  “成交。”

第131章 合肥

  在寿春待了五六日,李元徽跟郑善道除了商议屯田的事,也从寿春的武库之中拨出不少军械,把老朱的淮南兵全副武装起来。

  随后才率众,南下走陆路前往合肥。

  几日后,李元徽和麾下幕僚以及两部兵马合计两千余人到达了合肥新城。

  遥望不远处的城池,李四问道:“眼前这座,就是张文远以八百铁骑大破孙仲谋十万大军的合肥城?”

  来迎接的校尉殷拱解释道:“此处是新城,张文远拒孙仲谋的合肥是旧城。而这座新城是后来魏国名将满宠营建的,旧城在城东三十里处。”

  “原来如此。”

  合肥,最初是周王室所封庐子之国,后来庐国从属于舒国,舒国又从属于楚国。

  由此可见,庐国不过是个小国,合肥也不过是个小城。

  到了后汉建武年间,光武帝封鉴谭为合肥侯,成为了合肥侯国,才开始稍有营建。

  后经历战火丧乱,直到汉末扬州刺史刘馥单马营造合肥,从废墟之中再度营造城池,修建城垒,成为一座军事要塞。

  这座合肥城也就是张八百大破孙十万的地方。

  后来满宠提议,在旧城以西三十里处修建新城,南临淝水,也就是古施水故道,西邻鸡鸣山、将军岭,主要作为军事用途,平时驻军四五千人,最多能够容纳七八千。而旧城作为居民区和商业区,仅派少量部队驻守。

  两城并立这样的格局,一直持续到大燕。

  不过原本新城驻扎的大军,却没有必要,如今合肥只有一千五百余驻军,分属两个校尉。

  殷拱,周本。

  合肥的规模并不大,当其本身占据高岗,周边又有施水极其支流,巢湖和周边的众多小渚为掩护,因此城池虽小,却易守难攻。

  李元徽在城外的时候,就开始根据地势,筹算如何用兵。

  这样的城池,想要完全包围起来,是很困难的。因为地形复杂,水流纵横,这让许多地方都根本没法驻足。

  如果相距过远,几万人马拆分出去,彼此都不能形成呼应,甚至是包围作用都起不到。

  “真不愧是让孙仲谋望而兴叹的险地啊。”

  众人闻言都随之发笑。

  提到合肥,这个淮南重镇,有两个根本绕不过去名字。

  张八百,孙十万。

  虽然眼下这座城,并不是他们当年交锋的那座旧城。

  但孙权第五次进攻合肥,就是被这座坚城抵挡,最后无奈退兵。

  合肥新城有三座城门,东侧门和东中门,以及西门。

  其中东中门算是主城门,又名征东门,李元徽率众从此处入内。

  合肥在曹魏时期,特别是于东吴对峙时期,很长时间内都是征东将军治所。这座始建于满宠的征东将军府,也就成了李元徽的平南将军府。

  这座府邸虽然是很久没有居住,但因为李元徽年前就定下了要把这里作为治所,所以淮南太守郑善道在上任之后就派了人过来修缮。

  如今已经焕然一新,足以安置整个平南将军府办公,并作为李元徽本人的居所。

  而将军府周围,也修建了不少的民宅,以供僚属家眷居住。

  李元徽对这些准备很满意,因为舟车劳顿,将各部安置好后就去休息了。

  第二日,才正式在自己的平南将军府内召集各部将领以及僚属议事。

  参军李青莲、谢巽、张抚、长史曹策,别部司马朱兴宗,校尉马得意,王统,殷拱等。

  将军府中庭,大纛高悬,李元徽高坐帅位,身后摆放着节杖。

  等一众僚属参拜之后,议事开始。

  李元徽也没搞虚的,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

  第一,是让原本就驻扎在合肥的校尉殷拱,负责收集大贼郭凤凰的军报,拍出哨探斥候打探军情。

  第二,就是屯田。

  都尉陈琼直接就被提拔为校尉,却是典农校尉,跟平南将军府的幕僚张抚、谢巽等人,一并负责屯田事物。

  第三,征兵。

  平南将军负责淮南、庐江、广陵三个郡军务,而他现在麾下直属的兵马只有老朱、张坚的一千六百人,从洛阳带来的骑兵一千人,驻扎在广陵的原徐州军四千人。

  此外广陵郡兵两千,淮南郡郡兵不足四千,庐江郡兵两千有余。这八千人虽然也归他节制,但同样也归各军太守统辖。

  合肥城内的一千多驻军就是如此。

  而广陵那四千徐州军,迟早是要重新交回徐州都督统辖的,只是暂时归他节制。

  所以李元徽打算借着屯田的名义,收容流民,上者充军,下者屯田。

  其余各部也一样,把老弱拣选出去,当辅兵屯田。

  初步计划,除了各郡的郡兵以外,李元徽打算将手下的军队扩充八千人至一万人左右。

  当然,这只是初步。

  依照他现在的预计,只要这三个郡稳定下来,养个几万军队都不是问题。

  不过眼下,他无论是招兵买马,还是囤积粮草,这些事都得稳着来。

首节 上一节 87/3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科技与狠活,打造无敌军团

下一篇:大宋泼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