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第321节

  李二在操持完了军务,又做好了人事方面的安排,紧接着就病倒了。疾医看过说是偶感风寒,但窦贵和柴荣以及东宫一众僚属全都担心不已。

  李二让舅父窦贵和姐夫柴荣代替自己处理军中事务,原本应该举行的庆功宴却拖延了好几日。

  几日后,李二强撑着起身,于营中大会诸将,为高平之战庆功。

  全军将士举杯共饮,庆贺这足以标榜千秋的丰功伟绩。

  李二虽然脸色苍白,但仍旧跟一众大将饮酒作乐,而宴会最高潮的时候,军乐班子突然演奏起一支雄浑的军乐。

  这首军乐大气磅礴,慷慨激昂,令人闻之犹如千军万马正在酣战。

  几乎所有人都打着拍子应和着。

  这首军乐名为《三王破阵乐》,是晋王李玄庆亲自参与谱曲,为纪念当年的颍川之战和晋阳之战兄弟三人并肩破敌所做。

  李二自然是知道这首曲子的来历,此时这首令人心潮澎湃的军乐正好符合他的心境。

  又让他想起兄弟三人并肩作战的场景。

  在颍川,在洛阳,在晋阳。

  三人站在一起,天下间谁是他们的对手?

  若是阿耶不糊涂,贪恋权位,若是大哥还在,若是这几年不跟三郎针锋相对,若是不跟四郎暗地里较劲这天下早就该是他们李家的吧?

  不过,现在想明白,应该还不晚吧。

第503章 形势渐明

  庆功宴结束之后,李二当即下令班师,但是留下了河东郡王李沧料理战后的事务,并且留下了两万大军与他调用。随后带着万余人马押着突厥可汗和一众贵族将领返回长安。

  荆州,唐军在拿下江陵之后,也就代表着西魏亡国。

  取得这场胜利之后,晋王李玄庆也终于是松了一口气。紧接着又连续作出了许多部署。

  首先将荆州州治迁往江陵,李大亮仍旧为荆州刺史。

  吕钦所部水师和吸收的西魏降兵万余人迅速沿江而下支援江淮战场。

  李药师则率各州郡兵和徐乾德所部新军北返,驰援洛阳战场。

  刘政会、刘宗训、张平高三人分别节制二十个折冲府,分别驻扎在宛城、江陵、巴丘控扼荆北和荆南,以及长江航道。作为留守的兵力,监视西魏,消化此战的战果。

  随后也带着西魏主曹烜以及西魏宗室、官员北返关中。

  这时候实际上荆南四郡并没有完全稳定,但李玄庆却急着返回关中,并且迅速将洛阳方面的援军派遣回去。主要也是因为洛阳齐王霸府所需要面对的局势的确有些紧张。

  另外他也知道了二哥亲自带兵赶赴陇山一线阻击突厥大军的消息,因此想要尽快返回关中充实防务。

  关中的卫府军和雍州郡兵都被抽调一空了。万一陇山战场有什么闪失,南征的大军就成了救命稻草。

  无论是陇山一线防御突厥,还是荆州灭魏,战事都非常顺利,如有神助。

  但洛阳霸府面对两边的南北夹击,兵力有些相形见绌。江淮战场上,双方仍旧在东关濡须山一线厮杀,庐江已经有许多豪强开始叛唐投魏,但唐军仍旧维持了战线。

  河内李元徽在淇水一线顶着汉军十几万主力大军,而将背后西线战事交给了朱德裕、萧释之。

  两人率左武卫主力和右武卫万余人,以三万精锐围攻野王和温县的汉军万余人。

  苏定边在温县还好说,城池不大但粮食足够多,五千人驻扎在温县粮食够吃到大半年的。

  但野王的粮食原本都靠温县转运,这一围城就直接剩下一个月的粮食。

  这主要是还是因为野王这边的临近轵关,河东郡时不时就要过来袭扰,或者掠夺,河内的百姓基本上都被两方迁走了,没有迁走的也剩下几千户,根本就无法产出粮食供应大军。

  所以河内的粮食缺口都是河北转运过来的,并白沟水运集中在了温县和怀县。

  现在怀县失守了,温县和野王被分割包围,野王守军的的粮食就不够吃了。

  原本唐军还不知道这个消息,但偏偏野王守将将城中百姓的粮食全都抢了过来,然后又让他们出城自生自灭这一下就让唐军知道了城中的虚实。

  朱德裕在安置好了百姓之后,迅速将这个消息告知了淇水大营的李元徽。

  李元徽在看到军报之后,也立即作出指示,围困野王,不管温县。

  同时还让人告知朱德裕,不要心急,东线战场他顶得住。

  这個时候,越是心急,就越是容易出问题。

  唐军虽然修建了营垒,但并非就是坚守不出,常雁衡、薛万彻、裴行严、段武宣等每日都要率精锐骑军出营,掌握汉军的动向。

  两军的小规模骑战爆发了数次,各有损伤。

  而为了跟唐军对峙,破对方营垒,刘玄机也接受了李元忠的建议,同样在淇水西岸立营,就毗邻唐军营垒不远的地方,李元徽自然命骑兵出营袭扰,汉军则列阵守卫,骑兵只能绕行骑射,但面对对方的骑兵包抄合围,唐军骑兵也只能退回大营。这时候汉军骑兵想要尾随追击却被唐军弓弩手的箭矢给拦阻。

  李元徽在得知对方在淇水西岸立营之后,却并不惊慌,反而宽慰众将不必在意。

  毕竟唐军现在是不怕拖延的。

  汉军想打,就得来攻唐军的营垒,耗下去温县那边早晚顶不住。

  而汉军之所以一直没有来进攻唐军的营垒,主要也是刘玄机犹豫了。

  担心伤亡过大。

  但是在一众将领的劝说和请战之下,刘玄机也终于决定打攻坚战。

  贞观元年正月初五,汉军架设长梯,开始进攻唐军营垒。

  汉军攻势迅猛,唐军也积极应对,双方在尺寸之地反复争夺。

  箭矢纷纷如雨落。

  经过半日的猛攻,汉军终于在猛将蒯恩带队猛攻下,攻入唐军营垒之内。

  但唐军随即发起反击,又把汉军反推了出去。两军杀的尸横遍野,其中汉军的作为进攻方死伤明显更多一些。

  但随着壕沟几乎被尸体填满,唐军的营垒防御性大打折扣,双方在抵近作战时候的伤亡数字极为接近。

  血战五日之后,唐军全线退出第一道防线上的所有营垒。这时候汉军伤亡高达八千,唐军死伤五千余。

  刘元庆督领的左威卫十个折冲府,基本都打残了。只能撤下去休整。

  第二道防线的十座营垒,则是由陈瑱所部十个折冲府驻守,作为江淮军老底子,比起刘元庆的徐州义军为主的队伍,自然是在战斗力上不可同日而语。

  汉军方面,也调集了新的生力军发起强攻,而傅弘之、朱超石两人率领的两万五千开府汉军也感觉自己一头撞上了一堵墙。

  就连督战的刘玄机都察觉到了对面异常强悍,当得知是陈瑱麾下的左威卫精锐之后,也是不由感叹:“陈瑱此人出身徐州士族,原为谯王慕容兴国手下校尉,慕容兴国被收捕之后,徐州军也被打散,但是陈瑱和何贵两人率四千徐州兵归属李元徽节制,当时李元徽为平南将军,手下还不满万人,只有这四千人是正兵陈瑱与朕也算是老相识了,此人通晓军略,治军严整,其麾下精兵不熟左右武卫的精锐,都是李元徽的江淮根本.”

  “陛下何必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臣愿意率军为前部,去战唐军!”

  开府大将军薛安都当即请命道。

  刘玄机却笑道:“薛将军何必心急?接下来必有将军上阵的时候,稍安勿躁。”

  “陛下。”

  内侍冯忠悄然出现在身后,并递上来一个纸条。看样子应该是用信鸽送来的。

  刘玄机展开看了一眼,上面就八个字,一眼也就扫见了。

  “江陵城破,西魏已亡。”

  “好快啊”

  刘玄机看完之后顺手把纸条递给了身边的左仆射凌敬和右仆射李元忠等人。

  “这还不到三个月,西魏就亡了?唐军的动作未免太快了,襄阳江陵都是坚城啊.”李元忠惊讶道。

  一众将领听到这个消息也是勃然色变。西魏虽然弱小,可也占据一州,立国十余年不应该如此不堪一击啊。

  他们不是接受不了唐军灭亡了西魏的事实,是无法理解,西魏居然三个月就亡了。

  这样就让北汉和东魏现在全都进退两难了。

  西魏亡了之后,唐军就能够迅速抽调军队支援各处战场。最迟一个月,快一点二十天就够了,唐军援军肯定就能赶回来。

  二十天内能击败唐军主力?四十天也未必能做到啊。

  甚至这都不是时间问题,而是能不能。

  汉军想要击败唐军,很难。就算能打赢,也注定是一场惨胜。

  而李元徽则是更早一些就收到了西魏已经被唐军攻灭的情报。

  而就在正月十一这天,他又收到了一个好消息。

  高平之战,唐军大胜。

  斩首四万余,俘敌五万,缴获牛羊马匹,甲胄军械无数而最大的战果则是生擒了突厥大可汗吉利。这丰功伟业,李四他想都不敢想啊。

  还得是你啊,二哥。

  这天下,好像就没有你打不赢的仗啊。这还有什么忧虑的?这消息一出,不用等援军来汉军就得退兵。

  这一夜,李四郎睡得很踏实。

  只是刚睡熟着,就被人叫醒了。

第504章 太宗文皇帝

  虽然睡得很早,但李四睡得正好的时候就被人叫醒了。

  “怎么了?可是汉军夜袭?”

  待李四起身看清来人之后,直接就蒙住了。“二哥,你怎么过来了?你不是在高平?怎么这么快就赶过来了?”

  站在他眼前的,正是大唐太子李二,穿着一身袍服,满脸的风霜之色。李元徽能够想象,从高平一路到这里上千里,仗刚打完十几天,就出现在河内,这得每日骑马行军上百里。

  李二颇为得意道:“哈哈,四郎可知道,高平之战我大唐赢了。吉利可汗被我生擒,还缴获了十几万的战马,以后咱们大唐可不缺骑兵用的战马了,哈哈哈。”

  李四闻言也满是喜悦之色,然后到:“那感情好啊,正好我这战马缺的很,我那背嵬军连备用的战马都没有,驮马倒是有不少。”

  李二笑了笑,然后颇有些怀念道:“我记得你跟晋阳公主刚成婚的时候,公主府里马厩的那些好马,可是给我眼馋的啊,如今却是再不用羡慕你家的马厩了。”

  李四闻言也笑了笑,随后又问起战事的经过。李二则神采飞扬的将战事前后说了。

  听到兴出,李四直接从一旁的架子上取下一坛酒来,给兄长倒上,兄弟两人对饮而谈,军帐之中炉火烧的很旺。

  “真是多亏了这场大雪,突厥人的骑兵全都跑不动了,最后只能步行,要说步战突厥人能是我大唐精锐的对手,两千狼卫被杀的就剩下几百人.吉利最后无可奈何,只能投降了.”

首节 上一节 321/3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科技与狠活,打造无敌军团

下一篇:大宋泼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