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第228节
新野之战,李大亮焚烧敌军粮草,西魏退兵。
这些种种,都让人在感叹大唐的气运真是挡不住,各处都有人才。
而这些种种,都是对晋阳前线士气的加成。
唐军在对峙过程之中,天气是逐渐寒冷的,但士气随着两场大胜的消息,却是日益高涨。
到了十一月,天气开始越来越冷了。
李元徽亲自督办的御寒衣物、取暖设施也陆续到位了,江淮将士,有很大一部分都穿上了绵甲。
李二和李三对此都赶到好奇,但是当他们见到绵甲的防护能力之后,都大为震撼。
“这绵甲,居然如此坚韧,不是强弓硬弩不能破之,四郎你是怎么琢磨出来的?”
所谓绵甲,内衬铁片,外用铜钉固定。绵甲制作容易,价格低廉,且不像传统重型铠甲需要量身定做,方便大批量生产,重量轻。
这可比大冬天穿着铁甲舒服多了,还有防寒的效果。
但防护能力上,就目前的战场态势来看,还是不如铁札甲的。
李四笑道:“这都是群策群力之结果,也不是我一人之力。”
李三道:“那你这绵甲,还有多少套?能不能”
李四直接道:“你别想了三哥,连我的护军现在都没有,制成的也就是万把套,都分给左右骁卫了。”
李三闻言叹了口气道:“你怎么不早拿出来,我让关中的工匠仿制也好.”
李二笑道:“这东西,咱们早晚都能用上。”
第348章 开场
李二在军事上的战略眼光,绝对是最顶尖那一撮。在了解这个甲胄的成本和性能之后,立即就明白了这套甲胄的意义重大。
绵甲的重量还不到三十斤。较之现在军中所用的札甲而言,造价大大降低的同时提升了轻便性,同时用厚密棉布那可是后世用来防御火器铅丸的,对箭矢的防护也相当的不俗,因此具有相当的实战意义。
有了这绵甲,骑兵出击需要的负担的重量可就轻多了啊,这对于擅长骑兵奔袭作战的李二来说,这点无疑是个大福音,毕竟一套扎甲的重量,快就赶上两套绵甲的分量了。他甚至都想好了怎么利用这点,增加骑兵的奔袭能力,将来对突厥作战,必定能起不俗的效果。
还有高句丽,辽东寒冷,这绵甲正好适用。
冬天作战困难,很大程度上是盔甲穿在身上除了沉重之外,还跟冰块一样,长时间穿着铁甲消耗太大了。
而有了这种绵甲,对于唐军冬季作战的能力那是能够得到极大提升的。
最为重要的是,便宜。
铁甲的造价是很昂贵的。札甲要用皮条编缀,要在甲片上凿出许多小孔用于穿条,大小甲片层层叠加,用料多不说,人工也是费时费力,整套甲胄的制造成本十分惊人。
棉铁复合甲的本质仍然属于铁甲的一种,但并不是简单地用薄织物缀连内里的甲片,而是将甲片内置,外覆厚密的棉布、内衬起到连接,甚至是防御初级火器的作用。
李元徽就是提出了一个概念,其实并没有真正参整个绵甲的研发制造生产环节,但几年的时间里江淮的工匠们也终于是没白吃干饭。
实际上,另一时空里绵甲的大规模流行是因为战场形势变化,其主要的防备目标火器。元代开始就有的布面甲,后来到了明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棉铁复合甲的存在除了能防御火器,其被推广的原因也受制于小冰河期的气候以及明朝困窘的财政。甲片内置可以有效的保暖和防止生锈。
此外,隐匿于棉布之下的铁片可以不采用传统札甲的制作方法,用较大的铁片连接,也不用穿孔缀连,节省了物料的人工成本。
所以在了解都这种绵甲的造价和生产工艺之后,李二和李三都意识到这种甲胄一旦能够普及对于唐军来说,有着极大的意义。
因此李二和李三拉着李四一同上书李源,要求关中和洛阳将作监也要开始仿造绵甲,同时从江淮调派一些成熟的工匠,去关中和洛阳指导技术。
即便是大唐,目前身披铁甲的士卒也就是在三成到四成之间,这还是因为大唐几乎把前朝洛阳和长安囤积的武备全都接过来的原因。
至于燕军,披甲率同样不低,这还是的感谢大燕昭武帝,涿郡当时是东征高句丽的物资汇集处。
大量的武备军械都汇集于涿郡。后来都便宜了幽州军,也就是北燕最为精锐的刘玄机本部。
眼下推广布面甲和绵甲,其实对这场战争的意义不打了,如果是要开始大规模装备,最少也得武德三年以后了。
而晋阳这场大战,距离双方的决战时刻,已经越来越近了。
天气越来越冷,过洞水和文河已经开始结冰了。而晋阳城依旧还在坚挺。
刘玄机隐约有些担忧起来,他没想到晋阳城能坚持这么久。现在的局面有些骑虎难下了。
因为要防备晋阳城内的拓跋浚,所以能跟唐军作战的军队,大概是对方军力的一半,如果据河而守,尚且有些胜算。但要是等到河水结冰,唐军想要渡河可就是如履平地了,到时候可就没有任何优势了。
在这种情况下,刘玄机也起了一些撤兵的念头。
当然即便是有了退兵的念头,他本人不能随便说,因为关系军心士气,主帅的一言一行都要极为谨慎。
可当麾下的主要谋士李元忠、甚至邢鸾都开始主张撤兵的时候,他是真的动摇了。
而最为关键的时刻,新加入他麾下的王思政却是极力劝阻,不能退。
退了唐军可就能够从河东直入河北了,到时候幽冀二州睡觉都难睡得踏实。而且二十万大军出征,若是劳而无功,甚至一仗没打就退兵,对你汉王的威望也是极大的打击。
晋阳的归属可能就是天下的归属,这时候不拼命难道等着唐军打进河北嘛?
这一番话说完了之后,刘玄机可算是回过神来,再次坚定了信心,并且“再言退兵着斩”。
同时王思政又献计,现在围城为了小半年了,城里的粮食估计也吃的差不多了,而拓跋浚在晋阳也并没有身后的威望,不如让拓跋天保出面,劝降拓跋浚的部众。
这一招,若是在围城初期使用,应该是没什么效果的。但现在到了这個时候,也的确起了一些作用,但不多。
拓跋天保的劝降之下,城内果然内乱了。
可是结果上看,是功亏一篑。
拓跋浚这个人虽然没有大才,打仗是个二把刀,五万大军被兄弟拓跋天保的数千铁骑给打的溃不成军。
但他搞些勾心斗角的算计,却是一把好手,不然也不会抢在兄弟拓跋天保前面去上党见他父亲,最后成功接班。另外李三郎提前派人潜入城中跟他说过,要提防燕军的策反。
所以他早就把在领兵大将的身边都布置了些耳目,拓跋天保派人潜入城中之后,他就知道了消息。
于是乎,当夜城内就发生了一场火并,好几个想要擒拿拓跋浚然后开城投降燕军的将领被抓捕,随后以私通外敌而被诛杀。
而城内粮食果真如王思政所算计的吃的差不多了,对此拓跋浚直接把缺粮的百姓分批放出城去,让他们自己去找吃的。
这同样是李三给他支的招。
刘玄机也是有远见的人,知道晋阳这个地方,不仅仅这个城池价值高,人心同样也有很大的价值。于是就安排这些百姓到太原以北的郡县就食。
城中虽然动乱,但因为拓跋浚迅速平定了,导致燕军也错失了良机,没有及时接应。
一来一去,十几日就过去了。
时间临近了十二月,随着天气的连续降温,太原一带的河水的冰也终于有一尺多厚,并且能够经受住人马践踏了。
李二在亲自纵马在冰上奔驰了一圈之后,唐军也开始了作战准备。
燕军同样也在准备应对接下来的大战。
武德二年腊月初一,虽然艳阳高照,但天气却丝毫不会让人觉得暖和。
十几万唐军分别从跨过了过洞水、文河,对燕军发起攻击。
决战,开场。
第349章 十二连城
北国的冬天,大差不差,大抵是一片荒凉。
唐军将士排成整齐的队列,在号令下,整齐划一的向北方行进。
而燕军方面,几乎是全线收缩,固守营盘。
在此前,唐军已经打造了非常多的攻城器械,其中包括床弩和投石机,还有大量的攻城梯等。
唐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窦琮和刘宗训在汾河以西率领的三万步骑,另一部分主力是李氏兄弟亲自率领的多达十二万唐军。
而事实上,这次双方争夺的晋阳就在汾河以西,但却因为地形因素,晋阳西依吕梁山脉,东临汾水,所以汾水以西的进攻方向的战场纵深并不宽阔,只需要打下大陵,就可以一路北上直达晋阳城下。
而燕军也在大陵城内城外设置了重兵和严密的防御工事,双方这汾河西的主战场就在文水北岸的大陵城外。
至于汾河以东,战场却极为宽阔,因此双方的主力都安置在过洞水的南北两岸。
燕军在过洞水北岸修筑了十二座城,组成了一个较为紧密的防御体系。
而唐军则围绕着最中间的两座城发起了强攻,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攻下你最中间的两处城,切断你们中间的联系,逼得你不得出战。
要不然唐军就一处一处的拔钉子。若是前面的十二城全都被尽数拔除,那燕军也就无险可依凭。
燕军的城,其实城墙并没有真的修的跟晋阳这种完全是高达数丈,十余米高。
其实也就是一丈的高度,但上面还架设了木头栅栏,下面也挖了壕沟,外围还有拒马鹿角。
城墙虽然不高,但防卫能力其实很强。
其中每座城的修的并不大,更像是个小寨子,每座城的守军是一千人。
但唐军因为准备充分,各种器械比较齐备,在盾牌的掩护下,先是拔出清理对方的鹿角,在这种过程之中,燕军不断的放箭袭扰,给唐军也造成了一定的伤亡。
而一旦在鹿角拒马都被清理之后,唐军就能架起长梯,开始攻城了。大量的箭矢抛射如城中,随后唐军步卒前赴后继的攀爬,率先冲上去的都是手持大斧身披重甲的力士,他们唯一任务就是砍掉对面的木栅栏,而在这期间,燕军的长枪手也不断地的通过栅栏之间缝隙去刺杀唐军。
在攻城战的前期,唐军几乎就是用人命在填坑。
而一旦这个坑填满了,那么等待燕军的,那就是暴风骤雨般的强烈攻势。
终于,在连续战死数百士卒之后,通往燕军这两座小土城上的路障和栅栏都被清除,随后数百战死者的袍泽们,在主将的一声令下之后,手持刀盾、骨朵向城头上涌去。
燕军将士对于这些唐军身穿的绵甲感到好奇,但却惊讶他们的衣服居然箭矢都不能透!
而唐军之中的最为精锐的步卒,齐王麾下的左右武卫江淮劲旅,也拿出了十二分的劲头,在前面兄弟用命开道之后,爆发了强大的战斗力。
胡阔海、汤颌、唐云、吴良、华高等猛将皆先登上城,奋力拼杀,都督徐乾德更是高呼道:“我等淮南儿郎,今天就是要让北人看看,谁是好汉!杀!”说罢之后手持刀盾登梯而上。
左武卫将军朱德裕更是亲临阵前,擂鼓助阵。
这些燕军都是刘玄机在击败了王须拔和刘胡之所俘虏的十几万降兵之中挑选的青壮,其健者为军,并严加训练。
事实上已经算是精锐行列了,却多为幽州人,堪称边地健儿。
但面对这些身材并不高大,却战斗意志极为强烈的淮西汉子,他们第一次觉得原来南人之中也有勇士啊。
他们不知道是,用来打这场首战的,是大唐齐王李元徽起家的老底子,是死一个都让他心疼的精锐,是根基。
但为了这场赌国运之战,那就得让他们登锋履刃,顶在最前面。
精锐,就是这個时候才能展现其价值。
上一篇:抗战:科技与狠活,打造无敌军团
下一篇:大宋泼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