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第228节

  两军直接形成了一场乱战,双方因为失去了统一的指挥,加上部队都在大战之中大乱,即便是唐军拥有兵力上的优势,但后续王思政和李元忠也从围城军队之中调集了一部分军队来参战,这才让战场形势没有被唐军压倒。

  大战一直持续到天黑,双方才从战场上陆续撤退。

  这一仗,唐军损失巨大,李二凤的玄甲军死伤千余,加上其余各部的死伤,有万余之多。

  同样,燕军的损失更多,因为左军代北骑兵被击溃,在常雁衡的穷追猛打之下,几乎折损了半数,所以在总的的伤亡上,燕军多达一万三千有余,被俘的则有千余人。

  李元徽率领自己麾下的最后护军和账下亲军是最后一批成建制撤离战场的唐军,掩护一队一队已队伍分散的唐军士兵后撤。

  还有大量的士兵和将领因为乱战而失去跟队伍的联系,陆陆续续的归队。

  齐王府护军薛万彻被燕军追逐,截断了归路无奈之下,带着一队骑军一跑到了汾水西岸的窦琮所部。

  翟让之子魏郡公翟思训,因为跟队伍失散被数百燕军包围,有人劝他投降,被他喝退,随手奋力冲杀,连杀十数人,成功突出了重围,回到了唐营。

  右卫将军段雄,孤身深入敌阵,马失前蹄,被敌人所获。敌人的两名骑兵押着他,他忽然腾空而起,将两人打下马来,夺过战马飞奔归来,敌人的数百骑兵尾追,却畏惧他的勇猛不敢向前。

  都督秦伯圭、秦仲玉兄弟两人,追着数百敌军打,甚至都能看见燕军大营了才折返回程。

  当然,燕军之中的也不乏猛将的武勇事迹。

  大将东方狄在唐军阵中冲刺折返,六进六出,无人可当。韩珪射空了三袋箭矢,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李元徽回到中军大帐之后,正看到医师给李二包扎。因为甲胄精良,刘玄机这一箭伤的不算太深,只能算是皮外伤。

  其余众将,也有不少挂彩的,而还有不少将领阵亡或者被俘。

  跟着李元徽一起赴任江淮的都督王统战死,这是今日作战最让他觉得痛心的损失了。

  王统在他麾下也有六七年了,虽然不算是最顶级的猛将,但也是跟随他很久的老人,履历战功,甚为勤勉,却想不到死在这场大战之中。。

  李元徽上前看了看二哥的伤势,李二的脸色有些苍白,不过精神状态还是很正常的,笑道:“不过是小伤,没有大碍,过几天照样开弓射箭。”

  说罢,李二灌了一口酒,医师则在小心翼翼的缝合伤口。

  刘玄机专用的羽箭箭头比较重,伤口也比较大所以还是需要缝合。

  因为有前辈的出现,所以高度白酒杀菌,以及用线缝合伤口这些医疗技术都提早应用上了。

  不过麻醉药这个东西还是没整出来,即便有些可以产生同类效果的中药,也有各种各样的影响,所以李二直接就喝了点酒就让医师给他缝合伤口。

  人的皮肤是很坚韧的,医师缝合的时候,李二咬住一块布冷汗都下来了。

  缝合完了之后,又用高度白酒清洗了一下伤口最后才用白纱布将伤口把口裹了起来。

  李二大口的喘着气,随后又端起酒碗灌了一口。

  “诸位,今日之战,敌军已经胆寒,这几日就会退兵,明日各部修整,做好追击的准备。”

  李二这番话,对于一众将领来说,确是有些摸不着头脑。这一天大战下来,双方基本上你来我往,势均力敌啊,除了常雁衡的左军打的比较强势之外,其余各部都比较焦灼。

  但李二一向又不是喜欢说大话的人,所以各部将领在听了吩咐之后,全都退下休息。

  “二哥,你为主帅,日后还是尽量不要冲锋陷阵了,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啊.”

  李四这番劝谏倒也真心实意。

  李二闻听之后,脸色苍白的笑道:“四郎有心了,我记得了,日后定然多加小心”

  李四听了这话都有些无语,多加小心那意思不还是要接着浪吗。那还能说啥?

  就二哥这么喜欢身先士卒和殿后突击的猛人,这福报得多大能活到寿终正寝?

  上一个在这个年纪就这么猛的人,叫霍去病,活了二十四。

  最少在李四看来,大唐不能没有二哥,因为刘玄机这猛人弄不过啊。

  在战场上双方可是精锐尽出,实打实的开片打了两天,现在唐军主帅秦王都受伤了,这仗再打下去,胜负真的是很难料。

  万幸的是,这场晋阳之战,有突厥人在刘玄机背后捅刀子,接下来等着燕军退兵就行了。

  而不明缘由的唐军将领,在第二日燕军没有出战之后,几乎都相信了李二说的,“燕军已经胆寒”。

  唐军各部都在修整,恢复建制,而燕军则迅速收缩,先是将岸边的几座城全部放弃,随后更是开始不断的向代北和井陉方向运动,退兵的打算已经一览无余了。

  而唐军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猛攻乐平,先后夺取了乐平、上艾、沾县。意图非常明显,想退兵可以,往代北走。

  想从井陉这条路抄近路回河北?门也没有啊。

  燕军方面,陆续退兵,刘玄机命东方狄、韩珪、娄代文、薛孤延、斛律明月、拓跋天穆,各率两千骑驰援代北。

  而他本人亲自率领精锐断后。

  唐军诸将领纷纷请命追击,李二从之,命求战最为心切的几个将领追击,结果被亲自断后刘玄机给杀的溃不成军。

  随后,在无人敢言追击。

  而此时,李源也从洛阳赶到了晋阳前线,他是算计好的。这个时间大概是刘玄机退兵的时机。

  而军中不明所以者,却流行起一个说法。

  “刘玄机一定是畏惧圣人御驾亲征,所以才退兵的”

第355章 逼宫

  李源选的这个时间点“亲征”晋阳,时机上恰到好处。

  能够把刘玄机退兵的这件事所产生的名望揽过来大半,在加上有些人在推波助澜,使得李源的名望大增。

  迎驾的地点,选择在晋阳城的南门,拓跋浚已经明白目前晋阳城已经不是他说了算的,因为大唐三位大王的亲兵护军已经借着大胜之机进驻晋阳城了。

  他又没法出言拒绝,毕竟这天寒地冻的,人家三位王爷不可能还留在城外吧?

  这进了城就得好好招待,三位王爷身份尊贵,得带着护卫吧?

  谁知道三个王府的护军加起来两万人。拓跋浚明白自己的处境,晋阳或许很快就跟他没啥关系了。

  城外有大唐将近二十万大军,城内有三大王的两万精锐护军,城内甚至断粮了还得依靠大唐接济。

  所以他很识时务的让出了晋阳城主导权。

  兄弟三人并列站在队伍最前方,李三还小声嘀咕道:“阿耶来的还真是时候啊”

  李二瞪了他一眼,示意他别乱说话,“三郎,慎言”。

  李元徽则像是替老爷子解释一番,说道:“也说不定这是阿耶想效仿魏文帝收臧霸之故事,带拓跋浚回长安吧?”

  曹操时期臧霸一直都是藩镇,而曹丕一上位就借着南征的机会将臧霸召入朝中。跟大唐现在即将对拓跋浚做的事情,没什么区别。

  区别是谁来主导。

  说完之后,回头看了看在他们身后不远处,第一列站着的都督并州军事、代国公拓跋浚。

  李三则笑道:“阿耶现在这帝王之术,倒是越发炉火纯青了.”

  李二彻底无语了,干脆也不搭理他,爱说什么说什么吧。

  李三那是平常在朝堂上都敢跟李源当面对着干的,这会要是让他不说话,那才是稀奇事。

  说话间,李源的天子旌旗出现在众人的视野之中,不断的接近晋阳南城门。

  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李源走下车架,先是远远望见了依山傍水的雄城晋阳,心里感叹这座雄城终于被大唐拿下了。

  随后才看向三个跪拜行礼的儿子,走上前将受伤的老二扶起,然后道:“都起来,国家有今日,你们兄弟功不可没。二郎身上的伤如何了?”

  李二回到:“有劳陛下挂念,已经好多了,只是尚不能挽弓射箭。”

  李源点点头道:“好好修养,最近就不要骑马射猎了。”

  他是知道这个儿子那是非常喜欢骑马打猎的,那平日里恨不得不吃饭都得打猎,现在受伤,少不得逞强。

  “是,听您的。”

  李二答应的倒还挺痛快。

  天寒地冻的,李源跟几个儿子说了几句话之后,就过去后面对众将示恩了。

  最后更是让拓跋浚跟他一同入城,言语之间对极近褒奖,直到进了都督府大堂入座之后,李源才让手下颁布诏书,首先是赐婚,拓跋浚的长子拓跋迁和新城公主。

  新城公主是李源庶出的女儿,目前十三岁,拓跋迁则是十四岁,年龄正相仿。

  其次是让拓跋浚入朝为官,给他的代国公加了一千户食邑,同时封他为右金吾卫大将军。

  拓跋浚虽然内心十分不愿,但还是接受了诏书,因为不得不。

  李家父子兄弟就每个说不的机会和权力。

  又是联姻,又是封官,这是给你体面,但要是你不想体面,那就有人帮伱体面了。

  此外,一众将领也都是加官进爵,只有三个亲儿子什么表示都没有。

  对此这哥仨儿也是心里明白,官爵都到顶了,怎么封啊?

  比这三人再尊贵的,那就只有皇帝和太子了。

  而皇帝李源很明显是不想那么早就退位交权的,太子之位他也没想那么快就交出去。

  但总有些事情,是让他也不得不的。

  城中的行宫大殿内,一众随驾来的大臣和一众军中将领都分列其座,气氛十分热烈。

  酒喝到正兴处,李三却突然发难,端着酒来到大殿中央,“诸公列位,我大唐国运昌隆,蒸蒸日上,如今更是收复晋阳,不知谁应该当的第一功啊?”

  众人听见这话,都不知道如何是好,这该怎么回话呢?

  李源却有些不妙的感觉,但这种场合自然是不能随意阻止他。

  这时候李四却是看出些门道来,三哥这是要借题发挥啊,于是站起来道:“这第一功,自然是我大唐的皇帝陛下,运筹帷幄,庙算无疑,这杯就跟我一起,为陛下贺,为大唐贺。”

  李四这一举杯,朝堂上的一众大臣全都起身举杯,“为陛下贺,为大唐贺。”

  李源虽然听着这话很是满意,但总觉得这两个小子要搞事情,偏偏他还不能叫停。

  而后事情的发展方向,果然也是没让他“失望”。

  李三继续道:“大唐能有今日,这首功自然是陛下无疑,其次呢,是谁以数千骑,卷甲西趋,夺取凉州,是谁提兵北上,大破突厥?又是谁在荆襄用兵,是南贼不敢北顾,又是谁在颍川,在晋阳,身先士卒,亲冒矢石?”

  说到这,李三顿了顿,李四则高声道:“是,秦王。”

  于是殿中所有将领全都高喝道,“秦王,秦王,秦王。”

  “秦王,秦王,秦王.”

  即便是晋王和齐王都有大功,且能力为人也都上上之选。

  但无可争议的是,在军功上秦王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首节 上一节 228/2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科技与狠活,打造无敌军团

下一篇:大宋泼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