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第180节
窦广道:“你这谦逊的劲头,更像了。你们兄弟四个,说道长相,大郎最像你父亲,但是这性情和行事之风,你倒是跟你父亲最像。”
窦广作为长辈,看的也算是明白。
李家诸子之中,性情各有不同。
看起来是大郎有君子之风,宽厚谨慎,无论长相还是性情,都最像其父。
但窦广如今却觉得四郎是最像李源的。
虚伪,狡诈,谨慎,善于笼络人心。看起来宅心仁厚,人畜无害,实际上心机颇深.
李元徽自然是不清楚这老舅原来是这么看他的,窦广也不会说这些。
不过作为李家诸子的长辈,窦广已经预见到自己这几个外甥,将来恐怕是要争起来的。
毕竟,这可不是简单的一个家主位置和一个国公爵位。
就是不知道是那个能笑道最后了,他作为舅舅来说,是真心不希望他们兄弟相争。
但有些事,不是他能左右的。
甚至作为父亲的唐王李源,哪怕他日后更近一步,也无法左右这几个儿子之间的争端。
他只希望,别兄弟相残就好。
第269章 虚假的预言家
每年年初巡视沿江防务几乎已经成了李元徽的固定行程,跟车辆年检似的。
其实这种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将治下要地全都巡视一番的行程,并不轻松。几乎每日都在路上。
但李元徽很怕自己会懈怠,更担心由余自己懈怠,导致手下人也懈怠,所以亲力亲为。
亲自看过各处存放的军械,粮食,以及士卒们的精神状态,做到心中有数,他才会放心。
这次巡视李元徽除了带着罗士襄所领的五百余骑,和几个幕僚之外,还将老舅带来的人全都带着。
这些人跟李元徽跑这一趟,也都折腾的不轻。比他们从关中至江淮的路上还要辛苦些。
不过鉴于大将军本人也在队伍里,且始终精神饱满,带着众人一起风雨兼程,风餐露宿。
这些出身大族的才俊们也自然不敢抱怨,咬牙硬挺。
李元徽也是直接就让他们作为幕僚,参与监察。并且随时考校。
并对这些人做了分类。
精通弓马骑射,胆略过人的去军中各营。
性格稳重,行事周到的去州郡为吏。
通晓军略,长于谋划的可以作为幕僚,参预军机。
有的直接在路上就发派了,最后跟着李元徽回到合肥的,只有三个人。
渤海高氏的高侃,为人勇烈,有谋略,为大将军府从事中郎。
于智宁,京兆高陵人,鲜卑豪族出身,于仲亨的从兄,为大将军府从事中郎。
中郎这个官职,战国始设,汉代沿置,秩为比六百石,秦及汉初为郎中令,后属光禄勋,习称中郎。
其职为管理车、骑、门户,担任皇帝的侍卫和随从。
初分为车郎、户郎、骑郎三类,长官则设有车、户、骑三将,其后逐渐不加区分。东汉除三署外又分属虎贲、羽林中郎将。
曹魏仍有中郎将。后面则又有从事中郎,则为将帅之幕僚。
李淳风,关中雍县人,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为记室。
这几人进了城之后,就直接回到居所,沾着枕头就睡着了。
知道用晚饭的时候,才被唤起。
三人一并在饭堂用了饭食,脸上都有些疲倦之色。
“这一个多月,可算过去了,回了合肥该能过几天安生日子。”于智宁端着饭碗,破感觉松了一口气。虽然是鲜卑人,但三人之中他反倒是最有文名的。以至于弓马还不如汉人高侃。
李淳风道:“于兄,恐怕咱们在合肥也未必能待过久啊。”
于智宁笑言道:“李兄弟可是算了一挂?”
一旁的高侃接话道:“这有什么可算的,不过是因为城外驻军少了许多,怕是有些提前部署了。”
李淳风也无奈道:“高兄说的是,于兄,我这都说了多少次了,司空应该是戏言,我不过是因为自幼修道,精通术数、历法和一些天文,哪里来的算卦相面的本事.”
说到这于智宁和高侃都笑了。
大概是身为道士的原因,大将军李元徽在道上经常问李淳风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什么吉凶,风雨,龙脉之类的。
李淳风不得不解释自己只是懂些天文和地理之类的,这预测吉凶,相面算卦自己没这个本事啊.
搞得李元徽满脸的狐疑和警惕.
李淳风对此是哭笑不得。
不过好在李司空并没有因此怪罪,还让他作为记室跟随左右。
“说起来,司空虽然年少,但诸巡检诸事,事无巨细,必亲自查勘,真有武侯之风啊。”
跟着李元徽走这一天趟,高侃是亲眼看到这位作为主帅事必躬亲的作风,这才知道盛名之下无虚士。
能在弱冠之龄以数郡之地,压制着东魏只能望大江而兴叹,不得江北寸地,又东拒瓦岗,北窥中原,西制江汉,俨然有英雄之姿。
于智宁也附和道:“高兄所言有理,李司空虽然不如二凤将军之勇烈骁锐,但行事谨慎,谋算得当,这几年虽然看似没有什么大胜,却先后将豫章、江夏、沛郡等郡县收入囊中,其下辖之地,较李司空初到江淮之时的三郡之地,眼下已经是六郡了。却不知道今年北伐,能否建功啊。高兄李贤弟如何看待?”
李淳风道:“我并不擅长军略,用兵之事不敢妄言,不过若是一定要说,自然是会是旗开得胜的。”
“李贤弟这是卦算的吗?”
“哈哈哈哈。”
几人顿时有笑起来。
笑过之后,高侃倒是认真分析了一番:“其实淳风贤弟说的也是有些道理,北伐之事,应该是能够建功的。其一者,娄车骑和慕容征南拥兵不过数万,且去年为敦煌公所败,而江淮大军濡须一战,尚挟余威,与北军战,士气高昂。”
“其二,豫州残破,盗匪丛生,北军之粮秣,全都依赖于洛阳输送,而江淮粮草充裕,又有颍水、汝水可以北上运粮,若战事绵延日久,洛阳方面运粮消耗巨大,朝中必有怨言,催促其速战”
“豫州北军唯一的优势,大概就是楼车骑与慕容征南,较之李司空经验丰富”
“且河北业已失控,洛阳对豫州必有掣肘!”
高侃一番侃侃而谈,将自己对于战事的走向和预判,甚至是双方的可能存在的问题做了汇总。
豫州方面唯一的优势,也就是娄居士和慕容得德舆的作战经验比起李元徽来说,那是完全的碾压。
除此之外,无论是能够调用的资源,还是双方军队的士气,都是江淮一方占据优势。
于智宁道:“高兄所言,鞭辟入里,佩服。不过高兄是不是忘了说一个人了?”
高侃闻言笑道,“于兄说的可是去年以两万新军破瓦岗十万精锐的汝南太守李药师?”
于智宁点点头:“正是此人,我以为,比起娄车骑和慕容征南,这位李太守才是司空的大敌。其人用兵,善以弱胜强,颇有韩白之风。”
高侃点点头道:“于兄说的不错,但是这位李太守却是要防备瓦岗西进,而司空虽然没有提过,但这次江淮精兵,应该是在要沿着汝水和颍水进兵,李药师若要参战,陈、梁必然空虚,届时沛郡的刘元庆,就可以沿着黄河废道取梁郡睢阳,到时候李司空这个梁郡公,可就名副其实了。”
于智宁拍了拍手道:“高兄见识超凡,气度过人,将来恐怕能做大将军啊。”
高侃连忙谦逊道:“于兄谬赞了,我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如果我能做大将军,那于兄将来恐怕就要位列三公了。”
这时候李淳风突然拍着手打趣道:“我说两位仁兄,你们二位这话说的可比我还像个道士啊。”
“不如下次,你们去给李司空卦算?”
第270章 军令状
大军陆续调动,在三月前后已经陆续集结在淮北了,并且在颍水沿线的慎县,淮北的原鹿两地建立了北上据点。
东燕方面,都督兖、徐、豫、扬诸州军事的车骑大将军娄居士见到这种调动的架势,也自然知道西燕方面是准备要对豫州用兵了,已经相当于明牌了。
但由于军力不足,粮草不丰,他所能做的也不多,除了加强平舆的城防,就是命令慕容德舆做好对颍水北上沿线的项县、细阳以及汝阴等地的防务。
眼下双方的攻守之势非常明显,豫州的战争潜力已经被消耗的一干二净,几乎是一片白地。
除了李元徽在靠近淮河北岸的部分郡县进行了屯田以外,整个豫州的除了一些据守坞堡的豪强,已经没有什么种田的百姓了。
这就导致了东燕方面甚至已经没有能够从汝南陈郡等地征发民夫和收取粮草的,只有没怎么经历过战火的颍川一带还稍好一些,还有一些民生可言。
豫州军其实也进行了屯田,不过规模不大。
毕竟豫州作为战场,且流寇盗匪丛生,这样的地方即便是屯田也很等到收割的时候。
而江淮方面在淮北的方面去年屯田所得的粮食,都集中在下蔡和慎县,以作为北伐的军资。
四月初,春耕进行时。
李元徽赶到了寿春坐镇,同时命朱德裕督徐乾德,郭兴,窦奉节,殷拱四将,一万两千余人进屯慎县。
张共烈率广武军万余人,据原鹿,剑指汝水方向。
萧释之、张坚、张镇恶、窦羡君、于仲亨、李玄道各率本部集结于下蔡。
常雁衡率轻骑六千北上,寇略梁、陈。
刘元庆本部万余人进驻谯县,与朱德裕所部形成犄角之势,对项县方向的慕容德舆所部形成夹击。
这次出动了江淮大部分的机动兵力,总数在七万上下。
战争在四月底,差不多春耕结束之后,才正式打响。
作为前军的朱德裕督四将进攻细阳,三日既告城破。而后李元徽渡淮北上至下蔡,统御诸军沿着颍水北上。
与此同时,宛城方向的李玄庆率领益州军万余人以及降将徐天佐所部万余人,氐人骑军五千余,从关中赶来支援的穆长陵部万余人,以及五千板楯蛮和三千飞军,共四万三千余人,从伏牛山南麓进军,意图攻取叶县、舞阳,打通前往洛阳的通道。
面对西燕方面攻势,洛阳方面也是迅速作出了应对。
首先是将新募集的三万兵马,全都交给了大将军郑果统领南下支援豫州,解叶县之围。同时传令在弘农驻扎的令支王段义弘率中军精锐回援洛阳。
令大将军娄居士和慕容德舆,要挡住的李元徽的兵锋,等到令支王所领的十万中军精锐南下支援。
此时,娄居士手里的兵马不足两万,驻守汝水北上要冲平舆。
上一篇:抗战:科技与狠活,打造无敌军团
下一篇:大宋泼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