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第159节

  与此同时,由洛阳方面的一封密信,迅速送达了长安城外。

  李源看着书信的内容,也是愁眉不展。

  大帐之内,已经五旬上下的李源看着四子李元徽的书信,不住的叹息。

  “四郎在江淮苦矣”

  这封书信上,详细的写了朝廷对于江淮的布置安排,以及现在洛阳的形势。

  所以李源对于眼下的形势,也是感到十分为难。

  放弃李四这个嫡亲儿子是不可能的,救援是一定要救援的。

  但怎么救援,就成了问题。

  还有就是洛阳的长子,也不能不顾及到.

  得益于已故高阳王慕容颌的遗泽,李家家眷,宗亲等都提前转移到了蜀中,其中也包括的大儿媳郑氏和长孙李承安。

  李源实际上挂念的也就是大郎四郎两个嫡子。

  好在,四郎面对的形势虽然有些紧张,但江淮三郡之地也被他经营了数年,还跟当地强宗豪右建立了较为亲厚的联系,甚至关中能有如此迅速的进展,跟李四郎在江淮经营的也脱离不了关系,少不了策应。

  随后李源立即写信也蜀中留守堂弟李祝和大女儿,要他们从永安出兵,同时命令侄子李怀真和李孝杰率军两万人,走武关,佯攻南阳地区。

  两路兵马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牵扯西魏。

  另外,李源还特意让女婿从安定郡前往渭水北岸,接替三郎。

  至于李三郎,李源命他返回蜀中,把蜀王慕容昌带到关中。

  李三郎立即就明白了父亲的打算,当即就率领亲卫往成都赶。

  同时,人在潼关的李二也收到了父亲要他出关佯攻策应,以及江淮被围攻的消息。

  此时,潼关有李二本人率领过来夺关的三千铁骑,以及之后宇文萧调过来的两千精锐,以及李三派遣过来的援兵两千人。

  李二带着本部的三千铁骑,和宇文萧部的五百精锐骑军,一共三千五百骑,随行的将领有李孝察,李孝勤,窦琮,薛仁美,侯浚,刘宗训,张谨,慕容鳞德等。

  三千五百骑军出了潼关直奔弘农一带,目的是牵制段义弘部大军,让洛阳方面感受到来自西部的威胁,从而也减轻一下江淮的压力。

  而以上的这些,其实都在李元徽的意料之中。

  关中的父兄最多能帮助他拖住西魏,刘元庆可以暂时帮助他挡住瓦岗军,只要粮食不缺守住相县三五个月应该没有压力。

  更不用说后面还有钟离这个战略要地。

  李元徽的部署是,以朱德裕为行军总管,率两营步卒进驻钟离。沿江一带重点防御濡须坞和历阳。

  自将六万余大军和全部的骑军,北上寿春,主动出击,先破娄居士部。

  之所以这么安排,并非是小瞧娄居士。

  那位老将军是从武帝入主中原一路打进来的老将,战功赫赫,作战经验相当之丰富。

  但他统率的部队,成分太复杂。

  虽然李元徽的部队成分也很多,但其中最少有四万余人是他的嫡系。

  这就避免了为外军所轻的局面。

  腊月二十三,是老朱大喜之日。两日之后,老朱率军前往钟离。

  腊月二十九,李元徽率军抵达寿春了,随后命令手下士卒架起了浮桥。

  大年三十,除夕夜,光平二年的最后一天,李元徽亲率六千骑军渡河北上。

  要在这个除夕夜,给豫州的“友军”拜个年。

  祝福大家龙年大吉,龙腾虎跃,龙马精神,龙的传人,龙凤呈祥.

  阖家欢乐。

第237章 火烧

  项县,位于汝南郡北面与陈郡交界处。

  项县只算是小县城,规模不大,早几年天下还没大乱的时候,治下也就是几万户规模。

  城虽然不大,但因为项县处于蔡河汇入颍水之处,所以水运其实很发达。

  颍水本就是淮河流域与北方黄河流域之间的重要水道,燕军想要对淮南用兵,利用颍水运兵、运粮,可以极大的减轻劳役的征发数量。

  这倒是不是官老爷们仁慈,着实是豫州能征发的劳役已经不多了。升斗小民基本上跑的跑,逃的逃,起义的起义,造反的造反,多数人都沦为了流民。

  其中西边的荆州和南面的扬州,也就是西魏和李元徽治下的江淮,都吸收了大量的豫州流民

  虽然此时是寒冬腊月,水面已经结冰了。

  但在前魏之时,就已经有了马拉爬犁这种运输方式,至于这东西是谁打造的谁推广的,已经是不言而喻了。

  即便因为寒冬不能行船,利用冰面爬犁转运,也能极大节省人力畜力。所以项县仍旧成了粮食转运和大军汇集所在。

  慕容德舆率领五万余外军和瓦岗军徐懋功所领三万余人,全都陆续在项县沿岸集结。

  大将军娄居士还尚在从洛阳回转豫州的路上,而其督领的中外诸军共五万余人,此时一并归属镇南大将军慕容德舆节制。

  也就是项县周边,颍水和蔡河沿岸,共集结了超过十四万的大军,以及随军的辅兵、役夫将近十万人。

  即便是通过冰封的蔡河用马拉爬犁的方式转运,但供给如此多数量的大军,还是让整个豫州和身后的洛阳方面感觉到吃紧。

  两日一夜疾行,在光平三年大年初一的傍晚,李元徽亲率六千余骑军出现在汝南郡与陈郡交界处的项县。

  作为先锋的马得意还亲自率领十几个斥候突进到了项县外围的各军营地处,进行了抵近侦查。

  在回程的途中,正巧还遇上了一队的骑兵,有数百骑之多。

  手下人见状有些惊慌,马得意却灵机一动,然后道:“我们都是中军精锐,一会儿见到他们先开口询问他们那个部分的”

  果然双方交汇之时,在马得意的示意下,关中籍的士卒开口询问,对方是那个部分的。

  “我们是青州牧翟公麾下.”

  “是瓦岗军啊”

  “你”

  因为项县周边的军队实在是太多,多达十几万人,其组成还非常的复杂。加上王统等人又操着关中口音,以至于领兵的秦伯圭都没察觉到这伙人有什么不对的。

  中军主要是以司隶、关中等地的鲜卑人和汉人为主,因此光是这个口音就让去过长安洛阳的秦伯圭觉得这伙人没什么问题,毕竟是关中口音。

  虽然对于这伙十几骑兵表现出的趾高气扬有些不满,但这种白眼其实广泛存在于中外诸军与瓦岗军的交际之中。

  以至于马得意等人在抵近侦查之后,很快就搞清楚大致的防卫情况,毕竟谁也没料到这十几万人的聚集地,居然会出现十几个江淮斥候。

  随后更是跟瓦岗军面对面的交错而去。

  马得意等人不慌不忙的走出了数里,随后十几人全都放声大笑。

  随后一路疾驰,迅速跟李元徽率领的大军汇合,并将侦查所得知的情况,与李元徽和一众将领说了个仔细。

  李元徽迅速作出了部属,制定了相对完善的夜袭计划。袭击的目标只有一个,距离项县渡口不远处的屯粮之所,南顿故城。也就是传闻之中光武帝刘秀命令小诡一夜筑城的地方。

  这么大规模的部队,一旦断粮,那可太致命了。

  李元徽率领的骑兵共有六千余骑,其中包括淮上、怀远、越骑、骁骑四营轻骑,和武卫营罗士襄所领的五百精骑,并且因为长距离的奔袭,所以突骑营的重骑并没有随行,而是留在了寿春。

  突袭的时间定了在了初二早上的凌晨寅时,这是一天之内人睡得最熟的时候,而且天色已经有些亮了,即便是值夜的士卒也到了最困顿的时候。

  常雁衡所部的怀远营负责担任先行突袭任务,马得意骁骑营负责策应,并焚烧粮屯、刘聚淮上营和王统越骑营负责阻挡援兵。

  至于李元徽的百余亲卫和罗士襄所领五百骑,作为预备队。

  驻守在南顿故城周围的,是慕容德舆所领的外军豫州军的一部,有六千余人,负责守卫屯粮重地。

  常雁衡将自己的怀远营分为两部,命副将王弼先率三百勇士下马步行至营外,在搬开营门处的鹿角之后,悄然潜入,随后又用大斧砍伐,和战马拉拽,放到了好几处栅栏。

  这时候燕军的士卒也发现了有人潜入,匆忙示警,但因为过节的缘故,许多喝酒喝到深夜的还处于睡梦之中,鼾声震天,完全来不及反应。

  王弼手持双刀,与担任先锋的三百人率先攻入营中,一路见人就砍,挨个帐篷点火。

  剩下的一千二百骑军,见到先锋打开的缺口,立即跟随主将冲了进去,鱼贯而入。

  主将常雁衡一马当先,张弓搭箭连发七矢无有不中,随后将弓收起,换上长枪策马冲入大营深处,挡着皆命丧枪下,护卫营中顿时大乱,惊慌之下溃不成军。

  眼见护卫营中已经乱了,并直奔燕军的屯粮之所。马得意见状,也立即率骁骑营跟着常雁衡后面踏入营中,并直接奔着屯粮的之所而去。

  随后一路纵火。

  常雁衡率骑军纵横在敌营之中,不断的冲杀燕军意图聚拢的大队人马,让燕军始终无法组织起来有效的防守和反击。

  王弼虽然是步战,但双刀抡起,挡着皆碎之。

  马得意也因为燕军护卫被常雁衡怀远营打散了,得以冲入屯粮之所,随后取出引火之物,纵火焚烧。

  这时候,南顿故城的周围的营地之中,燕军各部也终于有了反应,立即开始整队集结,准备救援南顿故城。

  不过因为缺乏统一指挥调度,以至于各部有的畏缩不前,想要保存实力,有的则救援心切,但势单力孤,还没走到南顿故城就被江淮方面的阻击部队逆冲溃散。

  项县城中的慕容德舆终于也是听到了示警,听说南顿故城遇袭,急忙上城查看,待看见南顿方向火光冲天,心下大惊,惊慌之下急忙命令传令兵去通知在城外驻防的右将军普姑苏和虎贲郎将陈才和瓦岗军主将徐懋功,立即出兵救援南顿故城。

  其中虎贲郎将陈才是慕容德舆的老部下,荆州镇戎军出身,屡次征伐山越,悍勇无比。

  不过这陈才前一夜喝了不少酒,帐下亲兵可是费了好大的气力才给他叫醒。

  一听说南顿故城被烧,陈才的酒立刻醒了七分,等到慕容德舆的军令下来之后,已经完全清醒了。

  望见南顿方面火光冲天,只感觉在这个冬日的早上寒冷刺骨。

  “快与我披甲。”

  另一方面,瓦岗军营地,徐懋功和贾雄等众将在得知敌袭南顿故城之后,还没等慕容德舆的军令到达就开始迅速集结部队,准备出击救援屯粮之所。

  李元徽一着不远处南顿故城内的火光冲天,只觉得这趟赌对了。

  但具体能不能赌赢,还得看接下来的事情的发展态势。

  首先颍河西岸的中外诸军多达十余万,东岸也有部分外军驻扎。江淮方面一共还不到七千人,双方军力对比很夸张。

  并且燕军可不是东西两魏,拥有大量的精锐骑兵,数以万计骑兵集群。如果这仗不能赶在燕军支援之前将粮食烧个七七八八,光是回去的路就很难走。

  一旦被燕军骑兵精锐缠住,那这几千人很有可能就要交代在汝南一带。

  不过,李元徽还是决定行险一击,因为他忽然觉得自己运气还可以。

首节 上一节 159/3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科技与狠活,打造无敌军团

下一篇:大宋泼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