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第123节

  而王僧第、穆长陵等人最初同意萧卷站在西燕这边,其实就是因为他们的家眷都在长安。

  不过毕竟河西和长安千里之遥,中间又隔着陇右,消息不通,也不清楚家眷到了蜀中。

  现在听李二这么一说,顿时有些无语,这事你为什么不早说呢。早说还打个什么劲啊.

第186章 制衡

  失去关中对洛阳人来说,影响还是有的。比如他们常去的酒肆里,跳舞的胡姬很久没换过了。

  以前,几乎每个月都会有新面孔进入洛阳城的各个酒肆、歌舞坊。

  还有,来自西域的各种商品,比如各种造型独特的金银装饰、香料等。

  而洛阳这边也有不少商行因为少了西域胡商的大批采购,生意也不如从前好做。

  更是因为各处都在用兵,很多地方的特产都无法运抵洛阳。比如益州的蜀锦、岭南的荔枝、江东的织绢等。

  这就导致了贵人们手里有钱也买不到一些东西。

  另一方面,因为道路隔绝和敌对的状态。现在洛阳等于是失去了对于巴蜀陇右等地的实际控制权。

  现在只知道李源出兵陇右了,但具体什么情况,并不清楚。

  这种情况下,洛阳朝廷能干预的事情很有限,所谓鞭长莫及,所做的也不过是等着那边的战事结果。

  拓跋余庆率军回了晋阳,野王则留下数千人驻守,与怀县的东燕军对峙。

  朝廷也是刚刚完成秋收,对于是否继续用兵,也是有些争议的。

  朝臣之中,尚书令高士则主张乘胜追击,立即发起对进攻,一鼓作气收复关中。

  左仆射薛楚和柳壑则主张先行收复河东。

  几位大将军有的支持收复关中,有的支持用兵河东,还有的认为应该暂且缓一缓,因为河北元气还没恢复,兖州和豫州、徐州等地界也不算太平。扬州方面,还要防备江东的东魏。

  荆州全境已经被西魏夺取。

  这样算下来,好像的确不适合在这个时间段出兵。

  两个作为镇场子的老臣并没有参与具体的争执,也没有表达什么意见。

  皇帝见下面人各说各话,也觉犹豫不决,不知如何处置。

  “朕本无殊才,先帝传位于朕,不过是看在朕年长之故,如今天下纷乱,南有前魏余孽,北有突厥胡虏,西有梁逆作乱,东有瓦岗掣肘朕真是不知道该如何跟先帝交代啊.”

  慕容超站在大殿门口望着殿外,身后是几个近侍和东宫旧臣。

  作为在先帝就备受宠信的大内首宦,冯谨依旧是一副水波不惊的样子,立于皇帝身后,不发表任何意见。

  几个一直跟随慕容超的宦官,如今虽然在宫中颇有些权势,但眼前养成的谨小慎微的也没什么变化,同样保持着沉默。

  至于几个东宫旧臣,其实跟皇帝也没有多深厚的交情,毕竟慕容超的太子也就当了几个月。

  也就是现在的中书侍郎薛常业,原本是王府长史,算是个醇厚儒人,很有名望。

  治学很厉害,其他方面也是乏善可陈。

  这些其实也都能理解,毕竟慕容超就不是被当做继承人培养的,本来就缺乏根基。

  有没有强大的母家和岳家,现在当了皇帝,面对满朝的悍臣也是头疼的紧。

  想到这里,他在思索慕容盏曾经思索过的问题,先帝是怎么做到的让大臣们畏惧,政令畅通呢?

  这个问题他还真问过左仆射薛楚,毕竟薛楚曾经是太子太傅,算是他半个叔父。

  薛楚没有敷衍他,跟他说了很多先帝慕容英的旧事。

  表明了先帝是被开国武帝喜爱,被文皇帝从小培养的储君。以及本身就天资聪颖。

  “智足以止谏,言足以饰非”。

  而慕容超也听出了薛楚的言外之意。

  那就是眼下的天下混乱,其实跟他没什么关系,大多数都是先帝留下的祸患,没等得到清理,先帝就去见大燕列祖列宗了。

  看起来先帝的最后一年很有明君风范,连续翦除好几个心怀异心的藩王。

  但实际上,这些不过都是给他以往十几年的所作所为填坑罢了。

  可这番话,只能隐晦提一提,不能明着说。

  “李卿,随朕走走。”

  “诺。”

  慕容超在前,中书侍郎李孝俨跟着身后半个身位。

  “李卿,最近镇南将军可有书信?”

  李孝俨闻言,如实道:“前几日回了封书信,就是刘将军调任幽州之事。三郎说只等战事结束就让刘将军来洛阳。”

  慕容超闻言点了点头,“李将军公忠体国,难得啊。这江淮战事的军报朕也看过了,李将军做的很好,卫王阿翁曾言李将军行事稳重,有大将之才。可惜江淮紧急,不能常在中枢为朕出谋划策”

  在慕容超心里,时不时还会想起慕容英殡天当天慕容佳音给他的示警书信。

  早用卿言,何以至此?

  “李卿,朝中诸公近来对用兵之事颇有争议,不知卿以为该如何决断?”

  李孝俨沉默了片刻,随后道:“臣不敢替陛下决断,但臣以为,半年征战,师老兵疲,且现在秋收已过,冬日寒冷,不宜用兵,不如先等陇右战事结果传来,再做计较。”

  慕容超听了这一番话之后,点了点头,言语之却不置可否。

  其实他心里是有些倾向于高士则的建议,早定关中。

  因为关中的特殊性,是王业之地。还是名义上的首都,虽然繁华如今不如洛阳,但确是武帝文帝的陵寝所在。

  当然想要攻入关中,其实并不容易,现在潼关不在手,非聚集重兵,不能入关中。

  除了兵力之外,时间上也需要旷日持久。

  而现在江东被东魏占据,失去了四郡之地后,每年来自南边的漕运粮食就要少去一大半。

  在加上江淮还要应对东魏,扩军同样需要大量的粮食消耗。

  至于其他州郡还乱着呢,剩下的冀州、幽州也是刚经历过一场大战,不跟朝廷要粮食就不错。

  若不是洛口仓的粮食堆积如山,足够大军使用,不然就粮食问题就得让大燕军队陷入缺粮的窘迫境地。

  所以就看粮食问题,现在还真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活动。

  毕竟一旦大军受阻在潼关城下,就过往的经验来看,耗一年两年的都不稀奇。

  这就需要准备足够多的粮食和足够多的物资,大军出征在外,路程越长所耗费的粮食也就越多。

  这已经是常识了。

  而且这已经不是两年前了,各地都有常平仓,以备不时之需。

  这几年流民四起,四处作乱,各地的常平仓在兵祸之下十不存一,而战争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也是有目共睹。

  想到这里,慕容超不由长叹一声,真是举步维艰啊。

  不过下一刻,他立马就给身后的李孝俨添了个堵。

  “李卿,昨日高令公与我说,扬州刺史出缺已经半年了,应该尽快选定人选,李卿以为如何?”

  李孝俨听了这番话之后,虽然心中憎恶姓高的多事,但嘴上还是说,“扬州却是需要重臣坐镇,以统民政,可以让舍弟全力对付东魏。”

第187章 必李氏也

  一州之内,都督和刺史,分别主管军政,自然也存在相互制衡。

  而且刺史并非是完全的主政官,而是能够调动各郡的郡兵。

  只不过其命令的优先级,并没有都督高。

  选个扬州刺史,完全就是对李元徽的掣肘,这是毫无疑问的。

  李大郎自然是没法反对,即便是慕容超是真的在询问他的意见,他也得支持派刺史过去。

  现在扬州只剩下江淮三郡,镇戎军都是李元徽自己招兵组织起来的,刺史去了都不知道该选什么地方当治所。

  毕竟在大燕王朝,此前扬州刺史最大的任务就是把江东的粮食征集好然后安排漕运船只送到洛阳地区。

  现在江东没了,李孝俨估计可能是尚书令高士则想在江淮一带刮地皮,搜刮粮食以供应洛阳地区和接下来的大战。

  所以要选个刺史。

  并且他的人选,也现成的。

  高宅内,尚书令高士则端坐在主位上。旁边坐着堂侄高智兴。

  “智兴,我前几日已经跟圣人提过了,如今天下,动荡不安,朝中也不复先帝时候光景,如今扬州刺史出缺,为长远计,还得让你在回扬州。”

  高智兴闻言点点头,“伯父所言,小侄清楚。不过.薛仆射和柳中书那边?”

  高士则道:“这你放心,我会让他们同意的。”

  “可是.”

  高士则道:“今日都是家中人,智兴但言无妨。”

  高智兴有些为难道:“这都督扬州军事的李四郎,可不是什么寻常纨绔,伯父想要从江淮筹措粮食,即便是我在广陵多年,也很难。”

  高士则闻言皱了皱眉:“这事你且自为之,如今国家危难,身为臣子,怎么能只想着自扫门前雪?不顾大局?李元徽那小子我知道,当年杨巡造反,这小子应募从军,首战就立下殊功,射杀了杨熙,老夫跟齐王还在宫中召见过他,高阳王还把他召入幕府,没想到这小子怎么入了圣人的眼,招为帝婿,弱冠之龄已经是都督一州军事.”

  说道这里,高士则却有些物是人非的悲切之气。

  当年跟他一起共事的齐王慕容据已经故去,就连那个看着不怎么顺眼的高阳王慕容颌,也殉节而死。

  前几年朝堂上得用的宗室大臣,现如今也就剩下侍中慕容惠。

  余下都是年轻一辈了。

  原本地方上统兵的慕容宗室,如今也所剩无几,这么仔细一想,高士则得出了一个让他有些茫然的结论。

  那就是慕容家的天下,如今已经岌岌可危了啊?

  宗室凋零自此,即便能重新安定天下,这天下也不是慕容家所能掌控的了。

首节 上一节 123/3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科技与狠活,打造无敌军团

下一篇:大宋泼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