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董公之子,开局天胡 第639节
如今距离他登基已经过去了两月,老天很给面子,没有在刚刚建国初期就给他来一些自然灾害,这让董宁是十分满意的。
古人迷信,若是大乾刚刚建立,各种自然灾害频繁,也会让民心有所离失。
如今随着各地战事的平息,各路大军也陆续返回雒阳。
若是放在王朝中后期,一大群武将带着十数万大军入京,那恐怕这个国家就要玩完了。
但放在王朝初年,帝王的威信以及在军中的威望,没人敢言造反。
德阳殿
董宁在百官朝拜之中坐上龙椅。
“陛下,周都督传来捷报,益州南部叛乱已经平息,所有造反之人全部诛杀。”
“另外,一些异族部落久居深山,并不愿与大乾为敌,愿向大乾臣服,并送上奇珍异兽、美女佳人。”
贾诩拱了拱手,将益州传来的捷报呈递给了董宁。
南蛮这种地方,目前来说确实没必要去花费大功夫整治。
一来民风不同,二来那里深山老林的,交通不便、难以耕种,也难怪历朝历代都将那里视若无物。
“只要他们老老实实的,就暂且这样吧。”
“不过既然他们选择了臣服,那自然是我大乾的子民,该如何做,想必不需要朕多言了吧?”
董宁点了点头,将奏折放回龙案上。
“臣,明白。”
贾诩拱了拱手,随即退回列中。
“荀爱卿,传朕旨意,明日,朕亲自为有功将士在德阳殿外授勋。”
董宁目光看向荀彧,宣布功臣授勋之事。
“臣,领旨!”
荀彧躬身一拜。
目前还有一些将领还在路上,不过算算时间最迟今天晚上,便可全部抵达。
当然也有一些没办法亲自赶来,毕竟大乾刚刚统一天下,尚还有些一些地方势力需要威慑。
御书房内,荀彧、田丰、顾雍、郭嘉、荀攸等十余位重臣聚在一起。
“陛下,不知唤我等前来,所为何事?”
荀彧看向龙椅上的董宁,问询道。
“今日叫你们前来有两件事。”
董宁放下手中的奏折,目光看向众人。
“陛下请讲。”
荀彧拱了拱手,静静等待着。
“一个是封赏的问题。”
“仅仅是侯爵...有些人实在太轻了。”
董宁想到那些立功甚大的将领,准备把他们的爵位提一提。
不过这种爵位的提升,带来的后果也会很大,但董宁却也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这...陛下,王不可轻封啊!”
荀彧神色一变,赶忙劝谏道。
“不是封王。”
“我准备将一些功劳甚大的封为国公。”
“只享食邑,而无实权,食邑为万户!”
董宁摇了摇头,神色严肃的看向众人。
国公?
如果是只享食邑的话,封公倒也不无不可。
就是这食邑确实是多了一些,开国功勋太多,公爵、侯爵食邑动则千户、万户,天下土地又将出现大问题。
“陛下,您固然是在为开国元勋考虑,可是若是分封太多,怕是会...”
荀彧没有说完,但意思却再明显不过。
土地是有限的,若是分的太多了,国家每年税收就会受到影响。
一个国家建立的初期为何强大?
就是因为土地变成了国有,这个时候还没有大量的分封出去,每年税收数目可以维持王朝运转顺畅。
而一旦分封过多,最后导致的问题就是,王朝命数的迅速减少。
从这一点其实就能看出,荀彧整颗心现在都在为大乾考虑。
“无妨,我有个想法,诸位看看可行否。”
“第一,所有爵位的继承,受到一定的限制。”
“爵位每代降级直至变为平民,若功勋之后有能为国家立下大功之人,可延续其爵位,甚至晋级爵位。”
“第二,所有爵位,皆只享有食邑,无任何职权!”
董宁将自己这段时间考虑出来的想法说与众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种爵位的限制在大汉的时候并没有出现,这也导致爵位略有泛滥,土地吞并加速。
不过如此一来,若是功勋的后代没有能力出众之人,几代人过去就会与庶民无异。
这件事的坏处就是,恐怕会有一些功勋不满,好处则是可以让这些功勋多一层枷锁,若是不想祖先的血泪白流,那就不能安于享乐。
如此一来,大乾的人才也会越来越多,至少没人会想从公爵变成侯爵,从侯爵再次一点点降级成庶民。
第 637 章 学院与科举制
爵位的改革有利有弊,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这种肯定是利大于弊。
至少荀彧等人认为,这件事情对于大乾而言是十分有利的。
而功勋...说实话,如果他们能够弄清楚董宁的良苦用心,他们也不会怪董宁。
董宁若是不想封赏他们,完全可以像刘邦一样大开杀戒,但他却选择用这种方式来督促功勋。
“臣认为,此事可行。”
“功勋享有优渥待遇的同时,也需要加以限制,若是人人都仗着先辈的功勋而只知享乐,我大乾又将如何昌盛千年万年?”
郭嘉躬身一礼,赞同道。
“郭大人言之有理,若是后人无才无德,还不如成为平民,也好安度余生。”
顾雍点了点头。
“既然如此,那爵位之事就这么定下了。”
董宁满意的微微颔首。
“陛下,您刚刚说两件事,不知另一件事是?”
荀攸拱了拱手,有些好奇地问道。
第一件事就这么刺激,后面的恐怕会更刺激吧?
“第二件事,朕决定成立国办学院,意在为国家培养人才。”
“当然,相应的,朕也会制定一套配合学院的考核制度,只有通过考核后,才可以毕业。”
“若想为官,还需要继续升学,并参与科举考试。”
董宁拿出自己所写的章程,交给了众人。
“学院...文学院、武学院、技术学院?”
“启蒙、中学、大学?”
“有点意思啊!”
“嘶,这东西若是能够搞出来,确实能够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人才,同时就算学子学习不好,也可以上技术学院学一门手艺养活自己。”
这帮子当世最顶尖的人才围在一起探讨着,顿时对董宁提出的学院升起了浓浓的兴趣。
汉末其实也有了一些书院,但却都是私人所立,同时招收的学子也是有限。
比如荆州刘表就曾建立类似书院一样的东西,为刘表拉拢了大量的文官。
“陛下,此制度臣觉得可行,不过还需要一些完善。”
荀彧神色振奋,面带着笑容道。
大乾的成立,就注定了会与旧制度相悖。
当初荀彧之所以和董宁闹别扭,就是因为制度的问题。
荀彧渴望的是旧制度的延续,而非新制度的诞生,属于一个守旧派。
因为守旧派更适合世家生存的理念,同时也最符合世家的利益。
但经过一番振聋发聩的言论后,荀彧已经重新振作了起来。
不争一世争万世,谁不想要千古留名?
“这件事就交给你们去办,另外,现有的官员制度有些陈旧,有诸多部门又职务重合之处,朕觉得颇为不妥,待得天下稳定后,朕决定改制。”
“这几天,朕会拟定一套制度,届时你们再去琢磨一下。”
董宁点了点头,抚着胡须说道。
三省六部这种庞大的制度不是董宁一个人凭借记忆就能够制定出来的。
他所能够提出的就是一个大框,至于里面的东西则需要荀彧等人补充。
就如同一栋房子一样,董宁只负责盖,至于装修...还是交给他们吧,毕竟若是事事亲力亲为,他这皇帝还做个屁。
上一篇:大明:无上国师,开局给朱棣算卦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