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鬼背儒圣,吾儿朱元璋

大明:鬼背儒圣,吾儿朱元璋 第216节

  “正是。”巫雨缓缓走近,身姿摇曳,“梁王派你来助我?”

  “是,以后还请巫后多指教。”鲜芳微微点头。

  “苗疆蛊虫,我早有耳闻。”巫雨嘴角勾起一抹笑,“不知圣女能否让我见识见识?”

  鲜芳微微一笑,指尖轻弹,在空气中划过一道无形的轨迹。紧接着,地面开始微微震动,伴随着一阵沙沙的声响,有什么东西正在地下蠢蠢欲动。

  巫雨眉头微挑,饶有兴趣地盯着鲜芳的动作,却也不禁提高了警惕。她感受到一股莫名的寒意从脚底升起,像是有什么东西正在悄然逼近。

  突然,地面猛地裂开一道缝隙,一股黑气从裂缝中喷涌而出,瞬间弥漫在整个房间中。这股黑气带着浓重的腥臭味,令人作呕。紧接着,一只只形态各异的蛊虫从裂缝中爬了出来,它们有的长着狰狞的利齿,有的身上覆盖着坚硬的外壳,有的则散发着淡淡的光芒,诡异而恐怖。

  这些蛊虫在地面上爬行着,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窃窃私语。它们的数量越来越多,很快就将整个房间占满。

  活了一百多年的巫雨,也是背脊发麻。

  “你一个人,岂不是相当于一支大军?”她含笑问。

  “蛊也是有弱点的,比如,虫子可以被火烧,当然,不同的虫子弱点不同。”鲜芳道。

  “我开始期待了。”巫雨眼中冷芒闪烁。

  ……

  翌日,丞相府。

  李善长和胡惟庸在后院喝茶,尽管他们未去朝堂,但对于朝廷中发生的一切却了如指掌。听闻皇帝陛下近日忙得焦头烂额,两人心中不免泛起一丝难以言表的暗喜。

  “相国,用不了几天,陛下肯定会派太医来。”胡惟庸阴沉一笑,“然后,催促你尽快回中书省,之前他不就是这么催刘伯温的么?”

  “刘伯温此人,对陛下的秉性摸的比老夫还要清楚。”李善长哼一声,“可惜啊,他不是淮西人,不得陛下信任。”

  “曾有人妄言他将接任丞相之位,呵呵,真是痴人说梦!”胡惟庸不屑。

  两人正聊着,一个声音传来:“太上皇敕旨到!”

  接着,一行人从外面走进来,为首的还是太监总管王景弘,两人一惊,连忙起身去接旨,虽然是太上皇的敕旨。

  “太上皇敕旨!李善长接旨!”王景弘到了他们的面前。

  “臣接旨。”李善长跪下,胡惟庸跪在一旁。

  王景弘目光扫过他们,而后打开圣旨,开始宣。

  奉天承运,太上皇诏曰:

  丞相李善长,自辅弼陛下,勤于国事,劳心筹谋,功高德劭。于大明之基业,兢兢业业,历经风雨,矢志不移。朕甚嘉许之。

  然闻卿近疾缠身,朕心甚忧。思卿年岁已高,宜安心调养,以保康泰。今特旨准卿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专心养病,不必再忧国事之繁重。

  钦此。

  “丞相,接旨吧。”王景弘喊道。

  李善长和胡惟庸惊愣,什么?告老还乡,养病?

  “公公……这……是不是搞错了?”李善长慌了。

  他本是装病几天不上朝,让皇帝知道这朝廷少不了他李善长,他没有等来皇帝的慰问,却等来了太上皇要他告老还乡的敕旨。

  “没错啊。”王景弘微微一笑,“太上皇的敕旨,这怎么可能错?假传敕旨也是要掉脑袋的。”

  “这……可是……那陛下的意思呢?”李善长急问。

  “陛下肯定同意啊。”王景弘羡慕的叹息,“陛下让我转告你,赏赐你在凤阳良田若干顷,设置守坟户一百五十家,赐给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还说,你是大明第一功臣啊。”

  “谢陛下。”李善长面色惨白。

  “丞相,洒家回去复命了。”王景弘一笑,带着所有人走了。

  ……

  他们离去之后,李善长霎时如被抽去筋骨般瘫软在地。他双手颤抖不止,嘴唇也微微哆嗦着,微微张口,却又最终选择了沉默。

  胡惟庸见状,愤愤不平地道:“相国,陛下对你实在不公啊!”

  李善长默然片刻,眼中闪过诸多复杂的情绪。他坐在地上,好一会儿才缓缓开口:“惟庸啊,扶我起身吧。”

  胡惟庸立刻上前搀扶,将李善长稳稳地扶起。李善长站起身,长叹一声:“看来陛下也是有意让我离去。罢了,趁着还有些许余宠,我便走吧!”

  “相国,你若走了,淮西众兄弟该如何是好?”胡惟庸焦急地问。

  李善长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沉思片刻后道:“明日,我便去向陛下谢恩辞行。陛下定会询问谁来接任中书省左丞相一职。”

  胡惟庸心中一惊,忙追问:“那相国你打算如何回答?”

  李善长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冷笑:“我自然不能推荐你,反而会举荐刘伯温和汪广洋。然而,我推荐的人选,陛下定然不会采纳。届时,陛下必会问及于你,我会在言辞中对你明贬暗褒。我猜测,陛下或许会先任用汪广洋一两年以作过渡,但最终还是会启用你。”

  “此言当真?”胡惟庸难以置信地问道。他心中虽渴望成为丞相,但论资历和功劳,他都自知没有机会。更何况,他目前仅任中书省参知政事一职,距离丞相之位尚远。

  他向李善长深深一拜:“若真如你所言,属下必将铭记恩公的大恩大德。”

  “惟庸啊,老夫最后再助你一臂之力。”李善长轻叹一声,语气中透露出深深的无奈与期许。

  “多谢恩公!”胡惟庸感激涕零,当即跪拜在地。

  “惟庸啊,伴君如伴虎,你才能是有的,足以胜任丞相。”李善长微微皱眉,“但是,老夫还是要交代你几句,切勿在陛下面前耍小聪明。”

  “属下谨记,那杨宪不就是这么死的么?”胡惟庸点头。

  “很好,老夫走后,淮西兄弟就靠你帮衬了。”李善长面色严肃,“记住了,你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胡惟庸重重点头,他心中燃烧着熊熊野心,要成那千古一相。

  李善长似乎释然了,笑道:“老夫要去写告老还乡的折子咯。”

第229章 朱元璋:爹,你这是要夺权

  文华殿。

  朱元璋正在批折子,一名太监上前禀报,说李善长前来递交谢恩折子。朱元璋的嘴角掠过一丝笑意,随即站起身来,吩咐道:“快,立刻传他进来。”

  没过多久,李善长便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走进了大殿。他跪倒在朱元璋面前,恭敬地行礼:“臣李善长特来谢恩。”

  朱元璋见状,竟亲自上前扶起了他,温和道:“善长啊,快快请起。”

  李善长站起身来,双手捧着折子,恭敬地呈递给朱元璋,道:“陛下,臣特来谢恩,并恳请陛下恩准臣辞官归隐,回凤阳老家安度晚年。”

  朱元璋接过折子,心中暗自欢喜,却不动声色地浏览着折子内容。他抬头看着李善长,笑着问:“善长啊,太上皇的敕旨已下,咱也只能遵从。你不会因此怨恨咱吧?”

  李善长闻言,连忙再次跪拜道:“臣不敢!臣真诚请皇上降恩,准臣卸职归养,臣也想一个太平晚年啊。陛下,就当臣追随你几十年的回报吧。再者,臣也真是老了。”

  朱元璋微微皱眉,想起了当年李善长投奔自己的那天,也是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他轻叹一声:“善长啊,你不但是咱的老师,也是咱的兄长啊。”

  “谢皇上。”李善长也想起了当年征战的岁月,眼中湿润。

  朱元璋热情地拉着李善长的手,走到一旁的茶座旁坐下。他关切地问道:“善长啊,伱卸任之后,觉得谁来接任中书省左丞相一职最为合适呢?”

  李善长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刘伯温!”

  “不行!”朱元璋摇头,“要他当左都御史,他都推三阻四。”

  “呃,那就汪广洋吧,老成持重,资历够高,镇得住。”李善长十分认真道。

  朱元璋似笑非笑,紧紧盯着他问:“胡惟庸如何?”

  李善长连忙摇头:“不妥!胡惟庸还年轻,做起事来太拼,还不计利弊,他要是掌大权,肯定抱着建功立业的心,反而做不好事啊。”

  “建功立业挺好啊,他还是你的门生啊。”朱元璋问。

  “这样才更不行,臣推荐他,朝中会起大量非议的。”李善长道。

  “哈哈哈,善长啊,你说的够直接。”朱元璋大笑,“哎呀,史书上那些柱国大臣归养,要三辞,皇帝要三挽,来来回回折腾,你看咱两有那个必要吗?”

  “完全没有!”李善长笑着摆手,“臣啊,还想早些回到凤阳,还真是有些想念凤阳的山凤阳的水呀。”

  “你记着啊,只要咱活着,你就有享不完的富贵,放心享福去吧。”朱元璋亲切的拍着他肩膀道,“你啊想来京城了,就来看咱,咱陪你喝酒。”

  “臣谢陛下!”李善长跪拜。

  朱元璋含笑拍着他的肩膀,心中也是思绪万千。

  ……

  翌日,李善长一早就走了,他不让任何人相送,但是刘伯温去送了。刘伯温这个想请辞的人,没能辞,李善长这个不想辞的人,反而辞了。这两个斗了几十年的人,在送别亭下了一次棋,刘伯温目送李善长远去。

  李善长走后,朱元璋并未升一个左丞相,而是把汪广洋放在了右丞相的位置上,提拔了胡惟庸为中书省左丞。

  朱四爷知道,朱元璋是开始了他下的一盘大棋。他也没有去干涉,因为他也赞同朱元璋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不过,他还是去找朱元璋要一样东西。

  “啥,市舶司?”朱元璋白眼,“爹,咱还实行海禁呢,你要市舶司干嘛?”

  “你把市舶司交给爹,你啥都不用管!”朱四爷摊手,“老夫每年给朝廷分红。”

  “爹你这不是要权么?”朱元璋扶额。

  “咋地,不行?”朱四爷瞪眼,“上次出海,我们大明贸易公司可是借给朝廷三百万两,要不,你现在就还钱!”

  “嘿嘿嘿,爹,咱亲爷两,计较这么多干啥?”朱元璋咧嘴笑。

  “那你就把市舶司给老子,老子来制定规矩。”朱四爷怒瞪。

  “咱知道你要海外贸易,这不沿海有倭寇么?不好办啊。”朱元璋摊手。

  “倭寇老子来剿灭,不用朝廷兵马。”朱四爷道。

  “好!”朱元璋拍手,“这可是你说的啊,你们大明贸易公司剿灭倭寇,咱就把市舶司交给你们,你们每年给朝廷分红。”

  “对!”朱四爷点头。

  “咱同意了。”朱元璋奸笑着点头。

  “真特么精!若你不是老子亲儿子,老子早揍人了。”朱四爷无语。

  “爹,你也没少揍咱。”朱元璋无语白眼,“对了,中都咱不修了。正好李善长回凤阳,咱就让他主持下中都收尾的事。”

  朱四爷拧了拧眉。

  李善长虽然是回乡了,但他的影响力仍然在,这个老相国还是能左右朝局。而且,他回乡之后没几年,又回到了京城。之后,朱元璋甚至还把自己的女儿下嫁给李善长的长子。

  “你对李善长放心?”朱四爷直接问。

  “当然不放心!”朱元璋皱眉,“淮西兄弟都视他为老哥哥,就是徐达和汤和,也都敬重他。而且朝野上下,好多他提拔上来的。”

  “慢慢换吧,来年又要科举了吧?”朱四爷道。

  “只能慢慢换了,爹,你书院的郑士元,韩宜可,宋礼,对他们的安排,你有什么建议?”朱元璋问。

首节 上一节 216/28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下一篇:三国:我,董公之子,开局天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