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520节

  这种割肉战术,反而也可以让东南可以吸收新占领的土地,一个省一个省的推动改革。

  申时行这才想起来自己的正事。

  “除了荆州和襄阳还在反抗之外,湖广南部已经全部被我们东南新军攻占了。”

  “但是这么大的地区,需要更多的官吏,如今已经抽调了一批人过去了,但是一下子消化这么大的地方,我们人手还是太紧张了。”

  “礼部一些官员都在议论,要不要提前举行新科进士的选调考试,尽快让他们转正。”

  按照东南的新科举制度,新科进士需要进行为期一年的观政,然后参加选调考试,才能正式授予官职,成为东南的官员。

  当然制度上是这么规定的,也架不住一些杰出人才,在观政期间就展现出非凡的才能。

  比如工部铁路司的汤显祖,吏部文选司的顾宪成,户部财经司的庞新悦,以及最近在安南立下功劳的行人司迟弘谟,这些都是还没正式参加选调考试,就已经被认为是未来栋梁的人才。

  但是大部分的新科进士,如今还在各部门打杂,基本上属于一种将小事情交给他们是大材小用,将大事情交给他们又不放心的阶段。

  这也是正常的,刚刚结束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苦读,进入官场的新人,就连官场的基本规矩都没摸清楚,不要说使用这台机器了。

  这就和刚依依学语的孩童,就让他们写诗一样。

  甚至连这一科可以出现这么多妖孽,也是东南第一次开科举的缘故,只是这些妖孽拔高了各部对这些新科进士的期待感,甚至有的部门都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将他们用起来了。

  “选调考试的规矩不能变,现在春闱才过半年就提前选调,以后就不好办了。”

  苏泽定下了调子,申时行也明白了他的意思。

  其实申时行也明白,用人选拔制度是不能随意修改的,这关系到的是今后整个官府系统的基础,是整个官僚系统的地基。

  只不过在东南的礼部,已经被苏泽改造成了教育部,而且是专门负责官员和预备官员选拔培养的教育部门。

  如今吏部天天喊着缺人,文选司的主司都快要住到申时行家门口了,申时行来找苏泽也是迫不得已。

  苏泽话锋一转说道:“不过这些观政进士,倒是可以送到湖广这些新占地区锻炼一下。”

  “这样,愿意去湖广基层锻炼半年的,明年的选调可以加分。”

  “但是这些新科进士不能做地方主官,只能做佐贰官,或者在府内担任事务官员,由主官负责考评,只有考评优良的才能加分。”

  申时行想了想,这确实是一个办法,能够将这些观政进士派到基层去,让他们也了解一下基层的运行逻辑。

  反正也是自愿原则,对于那些并没有把握通过选调考试的观政进士来说,这也是一种迂回的通过选调考试的办法。

  不过申时行还是说道:“这些观政进士人数太少,最缺的还是有基层经验的成熟官员和能够处理政务的吏员。”

  苏泽有些无奈的说道:“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南直隶和浙江也在筹办建设乡一级的公所,这边的吏员也缺。”

  乡公所,所谓公所,本来是民间自治的处理乡间事务的场所。

  在秦汉时代的时候,就在乡中设置三老,由三老来处理乡间的事务。

  乡三老制度后来逐步被崛起的门阀和地主取代,而苏泽要做的就是在乡这一级重新建立官府权威。

  其实所谓的乡本来也是一个虚幻的行政概念,在明清时代只有村,并没有乡这么一个具体的行政单位。

  苏泽在东南建立的乡,其实行政上管辖几个村子,在比较繁华的村子设立乡公所,处理村落的事务。

  为了不刺激那些乡间的士绅们,目前的乡公所只负责田亩买卖的公证,老弱病残的慰问抚养,以及处理调解一些乡间的纠纷。

  而收税、募兵、维持治安这些事务,依然是县衙下面的官吏来做。

  不过有了乡公所以后,百姓也逐渐适应了这么一层的官府,而县衙也可以通过乡公所来了解各乡各村的情况,对当地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而苏泽交给乡公所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清查各乡各村的田亩数量。

  这些都需要大量能写能算的官员和吏员,但是这项工作又非常的重要。

  土地问题,几乎是横贯历史最重要的问题,甚至在近代,土地问题依然是一个国家最棘手的问题。

  而在苏泽看来,东南在这个时候,是解决土地问题最好的时候。

  现在的东南,城市正在不断的扩大规模,更多的乡绅开始放弃传承了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祖宅,开始在城市中寻找机会。

  在南直隶的苏松地区,城市化更是非常迅速,小型城市围绕府城建立起来。

  这也是正常的,工坊需要稳定的工人,需要能够维修的工程师,需要专业的管理者。

  这些人都居住在城市,或者城市附近。

  城市周围有配套的工坊,有更加发达的教育,有更加发达的医疗。

  商品经济的发展,让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丧失了优势。

  大部分人只需要专注于做好一件事,剩余的东西就可以用钱向别人购买。

  这种城市化的进程,甚至让不少乡村都空了下来。

  有的地主甚至在减租减息后,也都没有佃户种田了。

  距离城市比较远的土地价格在上涨。

  苏泽当然知道,这是上行周期会出现的情况。

  但花无百样好,若是遇到下行周期,那么又会有很多人回到乡村。

  所以现在是解决乡村基层权利搭建的最好时候。

  苏泽作为穿越者,并不相信后人的智慧。

  有些事情都是有时机的。

  但是湖广缺乏官吏的问题,依然摆在了苏泽面前。

第483章 现代和前现代

  最终苏泽还是同意了内阁提出来的妥协方案。

  通过礼部,在湖广出一份卷子,在湖广的旧官吏和读书中招募一批能够胜任的官吏。

  同时都察院也派出都察院御史巡视地方,对于有劣迹的违法官吏严惩不贷。

  就在这个时候,三份情报送到了大都督府。

  第一份是济州岛海战的战报,济州岛上的木下藤吉郎大败了围攻济州岛的朝鲜水师,缴获了朝鲜水师的舰船。

  第二份则是安南的战报,戚继光一路气吞万里如虎,迅速占领了安南北部地区。而沈一贯那边带着阮潢离开中郡城,立刻联络上了后黎那边反对安南权臣郑检的势力,发动了席卷了整个后黎的叛乱。

  而沈一贯也和戚继光联系上,得到了东南军队的支持,这场叛乱迅速从升龙府地区蔓延开,郑检手里的大军只能四处灭火,但好像四处都是敌人。

  第三份则是草原上的情报,是俞大猷将俺达汗身死,黄台吉和三娘子上台执政,颁布禁酒令的消息,并且附上了如今草原局势的分析。

  看完了这三份情报,苏泽看着儿子堆起来的骨牌,他轻轻推动骨牌,骨牌一片一片的倒下。

  苏泽的儿子兴奋的哇哇大笑,而苏泽对着申时行说道:“骨牌已经倒下,接下来就要大明朝廷接招了。”

  申时行明白苏泽的意思,他点头说道:“这一次明廷可要好好吃一壶了。”

  此时的大明中书省,中书丞相张居正同样接到了这样的情报。

  对于这样的变故,张居正是喜忧参半。

  俺达汗身死,但是新上任的顺义王对大明很恭顺,甚至主动要求明廷册封。

  但是顺义王禁绝了烈酒贸易,这又让张居正有些不满,九边贡市的商人们也联合向明廷提出了抗议,他们希望大明朝廷能让草原收回禁酒令。

  如果放在以前,商人的请愿张居正是不会理睬的,但是现在已经不一样了。

  九边烈酒商人也是专营的,他们都是从朝廷拿到专卖权才能生产销售烈酒的。

  无论是榷卖烈酒专卖权,还是从烈酒商人手里收到的贡市税收,这都已经成为九边收入的大头。

  这笔钱不仅仅能够用来供养九边的士兵,甚至还会被运送到京师的户部,补充明廷并不宽裕的户部府库。

  甚至经过户部官员的测算,大明户部是无法接受这么一大笔钱的损失的。

  张居正只能正视这些商人的需求,他命令礼部派出使者,一面前往草原册封新的蒙古可汗为顺义王,顺便也要向草原上施加压力,要求他们废除禁酒令。

  对于这些烈酒商人追逐利益,将烈酒贩卖到草原上的行为,张居正内心也是反对的。

  但是张居正是成熟的政治家,这种道德审判无法解决朝廷财政上的缺口,现在是大明朝廷需要这些烈酒工坊主和商人。

  张居正有些忧虑,如今的朝廷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

  曾经的大明朝廷,主要税收收入就是田税,户部的职能的就是确保每年征收的夏粮和秋粮二税能入库,剩余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和皇帝扯皮,想着去减少皇帝大兴土木的预算,拆东墙补西墙的维持朝廷的运转。

  可是如今的户部,已经膨胀到了比其他五部都要庞大一倍的巨无霸部门。

  大明朝廷的账本,已经复杂到了户部尚书自己都搞不清朝廷有多少收入,海量的物资在帝国内部调配运转,这还是明廷只占据了一半江山的情况下。

  张居正突然有些羡慕苏泽,比起大明修修补补的财政体系,复杂到让自己都头疼的各种律令条例,以及连户部老吏都说不清楚到底有多少税在征收,东南的财政体制从建立开始,就被苏泽梳理的清晰明确。

  张居正越发感觉到了财政的重要性,这也是当年苏泽能够以两省之地,如今席卷半个天下的重要原因。

  草原的事情只能算是开胃菜,那朝鲜的事情就伤到了明廷的七寸了。

  如今对朝鲜和倭国贸易,是明廷粮食和白银的重要来源。

  特别是对倭贸易换取的白银,可以说是大明朝廷的生命线。

  在没有纸币这些信用货币的年代,大明朝廷最大的问题是流通货币不足。

  虽然出台了对东南的禁令,但是大明这边的工业能力依然和东南不能比,而且很多高端产品,也就是附加值比较高的商品,也只有东南才能生产。

  比如火柴、比如肥皂、比如钟表,这些东西已经进入了日常生活中,很难通过一纸禁令就完全禁止这些东西进入明廷控制区。

  张居正也清楚这一点,他只对大明能够生产的布匹、丝绸等商品,严格打击东南的走私贸易,对于那些北方无法生产的商品,张居正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样导致的货币外流,不是简单的改铸银元就能够解决的。

  而且随着大明这边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于货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对倭国贸易获得白银,几乎关系到了大明财政的命脉。

  只要能够不断的从倭国获得白银,如今大明岌岌可危的财政体系才能维持下去。

  这是张居正得出的结论,也是户部报表上的事实。

  这也是明廷为什么宁可推翻朝贡体系,在倭国要设立租界,也要对倭国贸易的原因。

  相比这么两件事,安南对明廷的影响是最小了。

  明廷本身就和安南没有经济上的往来,也不在乎安南的死活。

  张居正突然意识到,如今的世界也和以前完全不同了。

  在他的老师徐阶的时代,朝廷第一位关注的是自身的问题,是抗倭,是到处的灾祸和叛乱,是内部的党争。

首节 上一节 520/5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太君安心打仗,夫人我照顾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