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586节
当然这是借口了,以贾蓉现在对贾氏族人的掌控力,那是能说不去就不去的么?
真正原因还是尤氏和秦氏的儿子,两个孩子年龄都渐渐的大了,他们的未来前提需要安排了。
尤氏的态度很明确,请贾琏安排,秦氏也是这个口径,贾蓉还有个屁可说的。
两个孩子站在贾琏面前,一个称琏二叔,一个称琏爷爷,贾琏看着一阵恍惚。
贾琏挨个问他们的喜好,尤氏子答喜好武学,希望能从军。贾琏表示,军校有附属小学,可以送他去读书。秦氏子则答,喜欢实学,也不知道是不是秦可卿教的。对此,贾琏深感欣慰,喜欢理工科是好事,可以送去工程学院附属小学读书。
处理完孩子的事情,贾蓉不知何时退下,秦氏一脸渴求的出场。
关于贾琏将贾氏子弟送往工程学院以及军校附属小学就读一事,京中传的很快。
但也就是传一下,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相比之下,岳齐在数次军改方案被打回后,再次上奏一个方案,要求完成先帝未竟事业。
这次李元很不客气的批复,该方案是为了军改呢,还是打着军改的名义要钱?
岳齐惶恐不已,连上数奏折自辩。
李元则准其面君,当面说明所谓的军改方案。
按照岳齐的计划,各省旧体系暂且不动,而是另设混成协(旅)级别的新军,建成后取代旧军,同时缩小各省巡抚标兵的规模至五百人。
李元对这个计划大失所望,指出要军改,先改兵部。具体如何改,回去参详清楚再上奏。
第659章 入阁
铁路建设作为当前重中之重的工作,这一年新开的项目为陇海线。
对此,内阁方面提出了很多意见,认为贾琏的铁路计划太过偏心,不利于南北平衡,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这个不能算扣帽子,为了获得南方官员的支持,内阁很自然的选择。
时间进入九月,不少官员纷纷上奏折,抨击内阁的执政,尤其是铁路规划的问题。
进而,不少官员借着这些对内阁的功绩,正式提出内阁更替的话题。
针对这个话题的奏折,李元一律留中。
贾琏知道这个现象,却当着没发生一样,也没时间去搞党争,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
事情要一点一点的做,别看贾琏负责抓总,很多事情需要他拍板才能决定。
陇海线的规划,同样被很多人攻击,尤其是大批的南方官员,攻击内阁的同时,顺带把贾琏也纳入了攻击范围。
尤其的是,攻击内阁的时候,虽然人也不少,但是没闹出太大的动静,支持和反对的双方也没闹出太大的动静。
但是随着攻击内阁不见成果,有点失控了,从集火内阁到转移目标,集火贾琏。
从第一份攻击贾琏超脱于内阁之外,独树一帜,非人臣所为的奏折出现,从围绕内阁即将到期开启的权利斗争,演变成了大乱斗。
所谓的贾党,就是一群接受实学,主张实干的官员。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践行实学,实实在在的发展地方经济,无论是个人的政绩还是官声,都得到了不少回报。这一类官员发现有人开始攻击贾琏之后,立刻产生了应激反应,你们这些攻击贾琏的人,是要断人前程么?
一向不爱上奏折发表意见的贾党,发现有被殃及的风头时,下意识的做出了应激反应。
贾党掺和进来后,整个朝堂彻底的乱了,奏折乱飞,相互攻讦成风。
官员不关心政务,只关心如何斗倒对手,政务效率急剧下滑,甚至朝政政务停滞的方向在发展。
一直以为自己稳坐钓鱼台的李元,这才有点慌了。
九月十五大朝会的时候,李元当着群臣的面,宣布现有内阁延之先帝,登基以来,内阁诸公勤于王事,未有携带,诸公正值壮年,无需调整。
内阁的事情解决了,还有人不甘心不罢休,趁着贾琏在外巡视陇海线进度的机会,弹劾贾琏有不臣之心,应罢官待查。
大朝会上这类人还不少,占据了整个大朝会官员数一半以上。
这些人在地上跪一片的时候,这次没有人站出来为贾琏说话了,甚至内阁诸公都没有出来说话的意思。
李元一开始有点茫然,接着有点慌张,最后冷静下来,尤其是看见跪在面前的人里面,不少是勋贵出身时,李元愤怒了。
“你,起来,张屏,朕问你,会修铁路么?”李元先点名的是一个外戚。
被点名的乃是当今皇后族人,在科举时比较争气,考了个进士出身,如今在翰林院为翰林。
因为身份的缘故,张屏被点名后倒也不是很害怕,只是没想到都躲在后排了,还被眼尖的皇帝看见了。
“微臣确实不懂修铁路,不等于微臣看见贾琏有错不能弹劾。”张屏还挺嘴硬。
李元冷笑道:“朕问你,贾琏不臣,你有证据么?”
张屏有点心虚的低头,但是想到背后那么多人的期盼,还是硬着头皮答:“京城之内,研发厅,铁路局,五城兵马司等辈,贾琏有令,无有不从者。贾琏虽无谋反之实,却有不臣之嫌。”
李元都给这番言论气笑了,靠着椅子看着下面的张屏道:“朕还当你能说出什么高明的言论,不料却还是莫须有那一套。你这不是在弹劾贾琏,是你在诬陷朕,你是在说朕还不如赵构呢。”
一番话说完,张屏跪下了,甚至有点要瘫软的意思。
“微臣有罪!”下面的群臣跪地异口同声。
李元意兴阑珊的摆摆手:“行了,散朝吧。朕没精力与尔等计较。”
远在西安的贾琏,闻讯之后一脸的错愕,不是说诬告反坐么?这也没武大的事情啊!
贾琏旋即反应过来,此帝王心术也。
从这个侧面也能看出来,朝野上下有多少人在反对贾琏,连内阁五个大佬都一言不发啊。
真当贾某人是软柿子对吧?觉得我脾气好是吧?还是说我不会搞党争这一套呢?
沉思之后的贾琏,乘车回京,人还在火车上,就接到一个消息,潘季驯请乞骸骨被皇帝准了。
李元不准,潘季驯随即称腿疾,闭门不出。
潘季驯腿脚不好这毛病,那是治水落下的风湿病,年轻一点还没啥,过了六十之后,天气变化,秋冬之际,关节疼的厉害,无法走路。
李元派了御医去看,也确定了真有这个病,还没法根治,只能缓和。
接着潘季驯再上奏本请辞,李元继续驳回,过了一日,再上乞骸骨奏,这次李元同意了。
也就是说,大朝会那天回去后,潘季驯乞骸骨,五日之后,三请三辞,被准了。
内阁因此空出了一个位置,围绕这个位置,有资格的官员,正在展开激烈的竞争。
但是怎么说呢,这些人的竞争完全是白费工夫,因为承辉帝留下的规则,设内阁候补大臣。
以前是俩,还有一个二选一的说法,李元登基后,并未补上内阁候补大臣的名额,也就是说,贾琏是唯一的人选。
那还争夺个屁啊。
现在唯一的争议,就是贾琏与林如海的翁婿关系。
为了内阁大臣的位子,有机会的大臣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都在做百分之百的努力。
这个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在这个层面的官员,想再上进一步,那真是太难了。
谁都不想错过这个机会,于是都在对着贾琏唯一的破绽开火。
至于所谓贾琏有不臣之心的话,没有人拿出来再讲了,因为注定要起反作用的。
贾琏回京之后,非常的安静,正常上下班。
十月初一的大朝会来临之前几天,风向又发生了变化,这次集火的是林如海与贾琏的关系,翁婿同为阁臣,没有先例。
只能说,非常的灵活。
李元对于相关的奏折,再次选择了一律留中不发。
认为自己有机会入阁的大臣,以及那些不希望贾琏入阁的大臣,在最后三天变得更加的疯狂。
三日之内,送达通政司的奏折,多达四百份,都是在强调林、贾同在内阁的坏处。
从这些奏折看,似乎林、贾同在内阁,大周不是要亡国了,就是要被篡了。
如果是仅仅是朝臣如此,倒也罢了。关键是勋贵以及外戚们,也都是抓住最后的时刻,纷纷请求入宫面圣。
没人知道李元怎么想的,奏本留中,求见一律驳回。
所有人都捉摸不透李元的真实想法,实际上李元也处在一个比较微妙的状态。
一方面他要高举先帝留下的旗帜和遗产,一方面也确实有点忌惮林、贾同在内阁的后果。
这也导致了李元迟迟举棋不定。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贾琏在军队中的威望太高了,尤其是皇家军校是贾琏推动的,新生的军官们大多数都崇拜贾琏。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内阁所有人装死,这是最正确的应对。贾琏一言不发,专心干活,也是最正确的选择。
这种时候,谁跳的越高,往往越最先出局。
甚至还要被秋后算账,但是怎么说呢,人没有前后眼,近在咫尺,看上去触手可得,肯定是要争一下的。
十月初一大朝会,贾琏来的不算早,提前一炷香时间到场,卯时点卯后,站在角落里躲秋风。
这个时候人们才注意到一个问题,贾琏在仕途的过程中,从来都是不争不抢那个。
他所有的一切,都是靠着扎实的功绩走上来的。
如果贾琏没有在仕途的过程中,一直有“针对士绅”的不良记录,现在就不会存在那么多杂音。
即便如此,躲在角落里的贾琏,还是很快被诸多年轻官员们发现了。
越是年轻的官员,越是敬佩贾琏。即便贾琏在士绅中的风评不佳,甚至可以说是恶劣。
此刻,一位年轻官员在短暂的犹豫后,果断的出来,走到贾琏的面前,拱手行礼:“付强,见过贾公!”
贾琏面带微笑,抱手回礼:“贾某有礼!”
有一个人开头后,年轻的官员们不断的走上前拜见贾琏,甚至都要排队。
相比之下,年轻官员们似乎对各位阁臣,都没有那么迫切的上前拜见的意思。
在京的官员中,年轻的官员不多,四十岁以下的占了四分之一。这其中又有八成,选择了在这个时候,走到贾琏面前见礼。
不是说阁臣们不受欢迎,实在是一些年轻官员的级别低,够不着他们。
如此,显得贾琏非常的受欢迎。
用一个现代的词,这些年轻的官员,就是所谓的自来水。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出自研发厅等新设的部门。
大朝会开始,官员陆续进宫,大殿之内排序,贾琏还是站在第二排。
李元至,林如海领众臣行大礼,三呼万岁之后,平身。
不待群臣说话,胡敏上前一步,大声道:“有诏!”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