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我是贾琏

红楼:我是贾琏 第572节

  东平王只要不造反,安心在东北发展,有个一百年也能搞起来的,正好守着远东那边挺好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承辉帝还真是一代英主,可惜局限性还是多了点,对内比较手软。

  当然了,对内的问题从来都是最复杂的,也是最难办的。

  都是统治阶-级,相互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无从理起。往往都是暴雷之后,才能处理,这叫名正言顺。

  东平王世子的拜帖贾琏丢在一边,礼物收了可以回礼一份,见面是不可能见面的。

  打开下一份礼单,竟然是贾雨村的,言辞恳切的表达亲近如故之意,贾琏只是笑了笑就放一边了,并没太当真。

  礼单上的东西倒是不便宜,不是金就是玉,诚意满满。

  实际上贾琏对财物并不在意,送礼就是这样,你送的东西得送到目标的心头好。

  贾雨村真正的礼物是附信一封,客气一番后表示,将以个人名义上奏陛下,建议官方筹办实学刊物一份,作为国子监辅助教材。

  看完信之后贾琏笑了笑,这个贾雨村还真是个人物啊。回京之后频繁与林如海勾搭,贾府这边略略疏远,年节礼物倒是不曾缺漏,也算个八面玲珑的角色。也就是他巴结的是林如海,换个别的内阁大臣,贾琏都有理由收拾他。

  为了推广实学,贾琏还是愿意团结更多的人,只要不违背原则,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

  贾琏也不回信,只是亲手写了一份回复的礼单。毕竟原则上三品以上重臣,私下不好与其他官员来往,如此有结党之嫌疑。

  后续贾琏又亲自给林平和李冬的礼单写了回执,关系不错的下属,也都是亲笔写回执。

  这样收到回执的人看一眼心里就有数了。

  更多的礼单回执,还是交给林之孝去处置,某些人的礼物,贾琏是绝对不能收的,这个林之孝是很清楚的。

  比如送礼的是山西或者江南的人,林之孝都会直接退回去,贾琏早有交代过,以免弄错。

  最后贾琏特意交代王熙凤,往宫里送礼的时候,不能少了冷落了哪一个人,尤其是宫里的元春和洛阳的李亨,都是万万不可疏忽的对象。

  至于别人怎么看贾琏没忘记给李亨送年礼的事情,贾琏根本不在乎。

  年底的李元也不轻松,尤其是一堆亲戚们送来的礼单和信件,还有女眷进宫拉关系,讨好太后和皇后,帮着说好话。

  这几天李元真是耳根不净,每日给周太后请安时,晚上回坤宁宫时,突出一个絮叨。

  这让李元很不满,说起这帮子皇亲国戚,下半年皇家煤铁集团上市之前,还是给了一些好处的,也算是雨露均沾了。现在股价都翻了三倍了,这些人还不满足。仗着亲戚的关系,又是要官,又是要钱的。

  说实话李元不是没有给这些亲戚机会,关键他们也没抓住啊。但凡给他们机会,每次从过程到结果都是一样的。有点权利在手了,立刻想着往口袋里捞好处,根本不想着把差事办好,似乎错过这村就没这店了。

  这让李元非常失望,对这些亲戚根本就没信心了,下定决心以后这些人一律边缘化,给个闲差养着就是。

  也不是说不培养自己人了,而是让他们去上学。国子监、皇家军校、工程学院,只要愿意去读书,李元给机会并包下一切开销。

  只要能脱颖而出,甚至是顺利毕业的,李元都会给几次机会。

  也不要求他们特别突出,只要不给自己丢人,李元都有耐心慢慢的培养。毕竟当年的自己,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吃了无数的亏。

  折腾了几天,李元遭不住了,干脆躲到乾清宫里,哪都不去了。

  晚上一个人睡,挺好的!

  总之除了每日去太后处,其他女人一律不给单独见面的机会,免得她们嘴吧嗒个不停。

  周太后还是好的,开始说几句,给娘家人争取一点利益,李元没亏待他们,周太后也就不说了。

  知道娘家人不争气,承辉帝给过机会,李元也给过机会,都没能好好把握,干脆就不废话了,最多私下里补贴一点。

  其实李元现在挺后悔耳朵根子太软,当初原始股就不该给的太多,应该少给一点的。

  算上以前的事情,彻底看清楚所谓的自己人欲壑难填,李元也能硬下心来了。

  内阁方面还是希望李元能在年前做个决断,至少要将山东方面的人选定下来。

  山东现在缺了一个巡抚一个布政使,李元看着名单就不想处理。在人事问题上,先生是最不愿意沾边的。

  三品以上的官员,那是皇权专属!

  李元下意识的有了倾向,看完名单丢在一边,让胡敏把最近一份来自徐州知府李冬的奏本拿来。

  这个李冬,李元是有印象的,贾琏的同窗,也是个做实事的官儿。每到一处,先整顿刑狱,纠正风气,然后抓基础建设,修桥铺路兴修水利,然后才是税收和教育。如今李冬又上了一份奏折,主要内容是关于地方矿山,官府管理过于混乱。以徐州为例子,偌大的贾汪煤矿,每年官府收的租金居然只有五千两,即便如此,前任还得意洋洋的作为一项了不起的政绩拿来吹嘘。

  李冬上奏弹劾前任知府,要求朝廷派巡视组来调查前任在矿山管理上的问题。并强烈主张,贾汪煤矿要收回官营,并表示年底之前整顿民间私开煤矿的行为,并且建议朝廷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相关大整顿。

  看完李冬的奏折,李元放在一边,让胡敏去找一下,十月份登州知府送来的一份奏折。

  胡敏找出来后,李元仔细的看了起来,这是一份关于地方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工商,提高民生的奏本。

  登州知府林平在任期间,鼓励民间养猪,猪苗由官府提供,百姓只管养,养死了不用百姓负责,年底官府回收。饲料方面,也由官营的饲料厂提供,利用鱼粉和豆粕混合饲料养猪,能大大的提高养猪效率。林平在登州五年,税收翻了一番,来源有二,一个是鼓励渔业,一个是鼓励养殖。

  林平这个知府干的非常不错,他的举措真的达到了惠民的目的。比如说养猪,官府给百姓提供猪苗和饲料,年底前收回了猪肉,价格是官方定的,非常的公道,确保百姓每头猪一年能带来五元的收入。当然了,免费提供只是第一年才有,产业兴旺之后,只有第一批合作的养殖户,才有继续免费的待遇。后续看到好处加入的养殖户,想占便宜是不可能的。

  林平在登州执政期间,尤其重视吏治,针对吏进行了严格的培训,制定了周密的奖惩规则。重点是给吏发固定的俸禄,这算是开创性了。

  这两个人都有一个特点,年轻!李冬比贾琏大三岁,林平比贾琏大了四岁,现在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一番思索后,李元提笔在写两个人的任命后,附上内阁的名单,让胡敏给内阁送回去。

  然后李元就在等着,看看内阁的反应如何。如果强烈的反对,那是一回事,如果没有反对,那又是一回事。

  说实话,山东两个三品大员的任命,李元对于内阁提供的名单不予采纳,反而另行任命两人的举动,让内阁大为震惊。

  以往类似的任命,即便皇帝再不满意,两个任命里面,也会从内阁提供的名单里选一个。

  林如海召集内阁大臣们开会商议,开口就是一句有力的警告:“诸位,陛下的回复来了,吏部的人选没有明确,山东的人选倒是定下了。”

  众人看罢沉默不语,表情都不太好。比较轻松的就是潘季驯了,他现在就等明年时间到了退休。

  方颂要好一点,他年龄还早,明年如果陛下挽留,他还是能留任的。

  吏部的事件,真正麻烦的人其实是首辅和次辅,毕竟这俩是内阁的主力。

  皇帝对吏部的不满,压力主要给到了林如海和李清。毕竟此前的名单,都是两人初步拟定上呈的。

  “看来陛下是对此前的吏部名单不够满意,这样,另外拟一份名单,扩大一下人数,让陛下多一点选择余地。山东方面的任命,既然陛下另有安排,本相无话可说。”林如海态度明确的阐明观点,看其他人如何表态了。

  法理上内阁是可以封驳任命,然后内阁与皇帝反复拉扯的。就看内阁是否愿意动用这个权利了。

  内阁强势的时候,是可以逼着皇帝低头,接受内阁意见的。

  很明显,现在的内阁因为过渡期李元顺延了先帝的放权,内阁也算是处在强势期,但又不算太强大。究其根源,手里没有兵权,财政上也无法拿捏新皇帝。内阁诸位也很清楚,山东的任命是新皇帝的投石问路。

  现在内阁最大的问题是不团结,尤其是林如海面临着明年五年任期来临的微妙时刻。

  李清当然是希望林如海带头反对任命,发起封驳的。这样他才有机会顶掉林如海。

  可惜,林如海不给他机会,上来就表达了同意的态度。甚至连下一步吏部候选名单的事情,都已经给出了主张。

  面对林如海密不透风的举措,作为次辅的李清,真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只能被动的等待林如海出错了。

  “我没意见!”潘季驯是最洒脱的,第一个附议了。

  方颂是最灵活的,眼珠子一转就跟上了:“附议!”反正他也没机会做首辅,不如附和一下,讨好皇帝、首辅,间接讨好贾琏。

  别看这对翁婿不对付,呵呵呵,谁知道是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退一万步,即便是毕定国等人得逞了,拿下了贾琏把持的研发厅、铁路局、证交所等分管的肥肉,还能把他撵出朝堂不成?

  方颂至今都没想明白,那些人就不怕贾琏疯狂的报复?甚至可能已经在报复了,只是大家没察觉到而已。

  三个人多数同意之后,不用看李清和岳齐的态度了,林如海也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直接拍板:“通过!草拟任命,呈送御前。”

  散会,李清和岳齐心情糟糕的回到办公室,就因为犹豫了一下,组织措辞,居然没机会说话了。

  这个林如海,真是太坏了。

  李元这边很快拿到了内阁的任命书,麻利的用玺印,传回内阁,要求尽快送达。

  次日,年前最后一次内阁会议,李元倒是没有作妖了,对于内阁提供的吏部最新名单,李元依旧没有立刻表态,而是在御前会议上,针对三个位子,排除了山西籍贯和江南籍贯的人选后,让内阁就其他人选,一一举手表决。

  最终还是在年前,确定了吏部三个主要空缺的任命,此事才算是告一段落。

  所以呢,说内阁妥协了吧,没有,说皇帝妥协了吧,还是没有。

  嗯,双赢!又或者是,如赢!

  这次事件的过程还是传出去了,新皇帝对于山西籍贯和江南籍贯官员的另眼相看,从最初的猜测,变成了事实。

  有个细节很有趣,在吏部右侍郎的任命表决时,李元指着名单上贾雨村的名字说了一句话:“从贾雨村开始吧!”

  然后结果是三比二,贾雨村顺利通过表决。要知道,贾雨村排在新名单的最后一位,简直了。

  李元明明可以就着名单直接任命,非要拉着内阁开会表决。又当又立的嘴脸,很有当年承辉帝的风采。

  年关的京城一日比一日热闹,集市内摩肩擦踵,都是在采买年货的百姓。

  五城兵马司最忙碌的时间到了,针对性的打击各种黑灰势力后,年前没出啥乱子,治安大大的好转。、

  混迹京城的城狐社鼠们,最了解年关在即,五城兵马司延续了当初贾琏主官时的做法。

  大量社会不安定因素,在年关之前,选择了外出谋生,以免被当出头鸟打了。

  风声过了再回来,日子还能继续过的。

第645章 会试主考

  徐州的李冬接到任命时还以为看错了,如今这太平盛世,越级提拔是很难的事情,直接从知府干到巡抚,这是跳级了。

  不了解情况的李冬,火速派亲信随从进京,当面问一下贾琏到底是啥情况,不然心里不安啊。

  不安归不安,李冬还是收拾行李准备上任去了,至于继任者的事情,不归他操心。

  这个事情给整个江北省官僚体系带来了八级地震级别的震撼。文官体系中,这些年上一个能跳级的官员,还是贾琏。

  朝中有人好做官,这句话再次被无数官员提起。

  登州的林平,接到任命后倒是非常淡定,在登州这些年,脚踏实地的安心打拼,不就是等这么一天么?

  大概只有内阁心里很清楚,这不仅仅是皇帝个人小小的一次“任性”。

  实际上贾琏才是最惊讶的那个,想当初自己也是一步一个脚印上来的,你们居然越级了。

  看来自己对李元这个皇帝的了解还不全面啊!

  你说李元着急把持权柄吧,他还知道试探一下。这个时间点选的很巧妙,有看这个先例之后,李元想要提拔年轻官员,来自内阁的阻力会小很多。这样也好,朝廷官僚体系论资排辈,不看能力看资历的毛病一直存在,今后不说完全改变,至少允许出现特例了。

  这么一看吧,李元这皇帝做的还挺不错的。

  新君威望不足,面对先帝留下的辅政老臣,如何一点一点的建立威信,拿回君权,这都是很需要谋略的事情。

  李元时机把握的很巧妙,利用内阁任期将至的机会,狠狠的任性了一把。

  内阁不愿意在这个节骨眼上让皇帝难堪,所以捏着鼻子忍了下来。

首节 上一节 572/6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