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我是贾琏

红楼:我是贾琏 第563节

  “毕定国的事情,你应该有所耳闻吧?不是我说你,已经是工部尚书了,马上就要入阁的人,为何还把把持着那么一些官营企业,经营的如铜墙铁壁,风雨不透的,这得多招人恨?”

  贾琏听了这话,笑容立刻就没了,冷冷的看着对面道:“这是替谁传话呢?想插手官营企业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如今来头真是越发的大了,内阁首辅都亲自出马当说客。”

  林如海被噎着了,盯着贾琏看了好一会,这才缓缓道:“桑弘扬为汉家天下殚精竭虑,辛苦操劳了一生,最终也没落个好下场。”

  贾琏毫不客气的怼回去:“怎么,林相这是要主持召开一场大周朝的盐铁会议不成?好啊,我倒要看看,谁敢当这个出头鸟!”

  “你……!”林如海没想到,贾琏如此的不给面子,直接就顶回来了。

  贾琏继续道:“别以为我不知道,这背后到底都是哪些人在搞事情。天下士绅都坏,江南山西两地的缙绅为最。也不看看京城到底是谁的地盘,若非早有察觉,我能及时的打断那厮在大朝会上的破坏潜规则的弹劾?不怕告诉您实话,就算他们不找我,我也要找他们算算这笔账。您最好作壁上观,别掺和进来,免得玉儿难做人。”

  林如海瞬间就坐直了身子,不轻不重的一番话,令他生出毛骨悚然之感。

  “你要怎地?”下意识的林如海发问。

  贾琏笑了笑:“怎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姑丈不如回去查查吏部的名册,看看这些年吏部文选司到底都照顾了哪些人。”

  林如海顿时一惊,他特意分管吏部,偏偏这次跳出来的毕定国是吏部文选司的郎中。说句不好听的,如果吏部出了问题,他注定要受牵连。

  查来查去,居然是灯下黑么?

  林如海顿时陷入了沉思之中,呆呆的坐着,久久不语。

  贾琏也不催他,等林如海总算是眼睛里有了神采,这才淡淡道:“吏部的问题,如果是姑丈发现并处置的,问题还不算大。如果是别人捅出来的,明年姑丈任期可就到了,还能不能按照惯例再做一任,那就真不好说了。”

  林如海努力的压制内心的翻腾,冷厉的看了贾琏一眼道:“你莫乱来,我自有主张!”

  贾琏起身道:“姑父如不能令我满意,那就准备辞去相位吧。贾某之所以没有立刻反击,就是给姑父留点时间查清楚。”

  “恩科在即,不要横生枝节。”林如海还是没有拿定主意,希望能再拖延一阵。

  贾琏无语的看着林如海,转身抱手:“告退!”

  很明显这又是一次不欢而散,明明是翁婿关系,不知何时起,两人之间很难谈到一起了。

  林如海也很不理解,明明贾琏不需要做什么,只要微微抬手,很多事情迎刃而解。对于贾琏个人而言,并没有多少损失,反而还能因此获得极大的政治资源。可他就是偏要拧着干。

  贾敏急匆匆的追出来时,贾琏已经走远了,气急败坏的贾敏问林如海:“自家人怎么闹成这样?我这晚饭都做好了,人却被气走了。”

  林如海叹息一声:“兹事体大,我也很为难!”

  贾敏冷笑道:“得不到好处就要毁人,这是哪家的道理?你要安安稳稳的过渡到下一任,凭啥让女婿加侄子受委屈,你这首辅当的也真憋屈。”

  林如海吃了贾敏一顿挖苦,气的晚饭都没心思吃了,等他在书房里真的觉得饿了,出门才知道,贾敏带着儿子,招呼都没打一个就回娘家了。

  贾琏这边是真没想到,人到家筷子刚拿上,贾敏招呼都没打就直接回了娘家。

  赶紧的放下筷子,带着王熙凤和黛玉出迎。

  这事情是个人都看出来不对劲,只不过没人打破气氛。

  贾敏那边表示临时起意回家看看年迈的母亲,随后便打发了众人。

  黛玉悄悄的对贾琏道:“你和凤姐姐回去,我留下。”

  贾琏也没说话,带着王熙凤回来。路上王熙凤还好奇的问:“爷,姑奶奶这是怎么了?”

  贾琏淡淡道:“别人家的事情少打听。”

  听到别人家这个说法,王熙凤顿时窃喜,跟着贾琏一起回去。

  没一会贾政登门,贾琏出迎,叔侄二人在书房里坐下后,贾政低声道:“如海的心思,无非是平稳过渡到下一任。三天后就是恩科,你若不肯罢休,他怕事情闹大了,难以收场。”

  大殿上贾政那一脚,贾琏嘴上啥也不说,心里也并不感激他。事态没有扩大,主要的得利者是皇帝和内阁。

  贾琏平静的看着贾政道:“二叔,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贾政听了叹息一声:“好吧!就这样吧。”

  说完贾政也走了,没有再纠缠下去。

  次日跟往常也没啥区别,眼看这一天要平静的过去了,通政司这边正准备下班呢,来了几个督察院的御史。

  御史们放下奏本就走了,通政司使这边心头一惊,正要看奏本呢,又来了三五个御史,同样是丢下奏本就走。

  完蛋,今天这班是难下了。

  内阁这边也准备下班了,一切看着都是如此的风平浪静。

  随着通政司这边送来十几份奏折后,内阁想不加班都不行了。

  新送来十几份奏折,攻击的目标都是吏部。重点就是文选司郎中毕定国,其次就是吏部两位侍郎和尚书。

  弹劾的罪名也很明确,就是结党,吏部的山西官员和江南官员结党,把持了官员选派的权利。

  首要罪名就是御前秘书处的人员选送,预备名单里十个人,四个山西人,四个江南人,然后才是其他。

  次要罪名是最近三年,在官员选派时,吏部重点照顾了江南和山西官员,两地官员分配的地方,都是一些较为富庶的所在。

  还有一个罪名是奔着林如海来的,吏部官员,过半数为江南和山西籍贯,请林相解释一下。

  最后总结如下,试问这吏部到底是朝廷的吏部,还是山西和江南两省的吏部。

  这些弹劾的奏折,并没有虚空制造罪名,就是单纯的摆事实,然后提问题。

  这种事情怎么说呢,平时没人说呢,也就不算一个事情。一旦被人拿出来,用放大镜观察了,那就不是小事了。

  要知道,明朝是有南北榜的,周帝国也继承了下来。

  在这个讲究公平的国家,经济资源注定不公平,教育资源天生就注定了不公平,所以才要在科举的时候讲公平。

  为了公平,各省的举人都是有定额的,尽量照顾经济不发达地区。

  即便如此,朝廷内部一些偏远省份的进士还是少数。

  少数倒是能勉强接受,在官员选派分配的问题上,如此明目张胆的偏心,那就不要怪人家抓住搞事情了。

  这些奏折,内阁诸公看完了大汗淋漓,根本就不敢截留,全部呈送御前。

  李元这边接到奏折也很重视,花时间很认真的全部看完后,问胡敏:“内阁那边还没下值么?”

  胡敏答道:“李、岳、潘三位阁臣下值了,林、方二相作为相关方,还在等圣人回复。”

  李元想了想:“给两位阁老赐宴,告诉他们,凡事大不过吃饭。”

第635章 印度变化

  李元的脑子够用,所以并没有受太多的影响,也并不着急处理此事。

  饭后,李元才提笔在弹章上批阅,【衙门是办事的地方,用人看能力而非籍贯,某地官员较多,不足为奇。结党一说,未免牵强。今由此引发了弹劾,朕意,内阁酌情处置。】

  这个批复传回内阁后,林如海和方颂看了头都大了,什么叫【酌情处置】?

  非常的有弹性,任何角度都能理解,内阁可以处理,也可以不处理。

  但是归根结底,这事情内阁得自己扛着。但凡你们处置的有点差池,未来这都是个把柄。

  通过龙禁尉的渠道,李元对于事情的底细知道个大概,有没有结党呢?这不是明摆的么?朝廷里头但凡是个阁臣都有党羽,否则谁帮你跑腿办事呢?皇帝可以睁一眼闭一眼,但你们别耽误了国家大事。

  大殿上的斗殴事件过去好几天了,内阁还在和稀泥,就拿一个“互殴”的说法,就想把事情糊弄过去。

  眼瞅着年后这一任内阁五年期满,李元一点都不着急。贾琏关于国企概念的说法,对于李元的治国理念有着深刻的影响。

  甚至在李元的心目中达成了一个清晰的认知,任何人想要阻拦贾琏进入内阁甚至扳倒他,目的都是为了国企创造的巨大利益。

  国企作为国家经济压舱石的存在,意味着即便国家面临任何困难,皇帝的手里都有底牌可以打。

  有了这个前提之后,在李元的心目中产生了一个刻板印象,贾琏作为创造并推行国企发展的标杆性人物,只要他不谋逆,那就绝对不能倒下。

  内阁这边林如海和方颂对面坐着,沉默不语已经很久了。桌上的饭菜也没怎么动,说的难听一点,看对面的老脸胃口全无。

  “那几个御史怎么回事?”林如海终于发问了。

  方颂倒是一点都不怂,很直接的回答:“问你女婿去!”

  “你分管督察院,本相不问你问谁?”林如海有点气急败坏了,这狗东西,真是一点面子都没给自己留啊。

  方颂做出惊讶的表情道:“不对啊,督察院归方某管么?方某怎么不知道?”

  林如海顿时没了后续,只是死死的盯着方颂不说话。督察院啥情况,林如海很清楚。那是林如海起家的地盘,现任的总宪刘敏是林如海昔日的手下,佥都御史还是大舅哥贾政。所以说,督察院的话语权,方颂还真的把握不稳。下面愿意配合还好点,不愿意配合有的是幺蛾子。

  这也是为何贾琏要往督察院塞年轻的官员,方颂不但不拦着,还在私下使劲帮忙。

  方颂早就看明白了,林如海是苏州人,乃是江南缙绅在朝堂里的代表。即便他没有主观意愿,江南缙绅也有的是法子令其就范。

  不信?苏州林氏这些年跟坐火箭似得起飞,家族生意兴旺,子弟科举顺利,这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

  这年月的人乡土观念重,即便你官居一品,也要落叶归根进祖坟。

  对,你林如海牛逼,首辅了。但你死了,能不能进祖坟,你说了不算。

  有些事情林如海固然不会支持,但他也可以不管啊,当着没看见也是可以的。

  国内最有钱的都有哪些人?走西口的晋商,扬州的盐贩子徽商,苏松的缙绅。

  这三波人里头,盐商被打击的多了,还算是老实。晋商和苏松商人,那可真的不安分。

  那话怎么说的,看见别人赚钱比自己亏钱都难受啊。

  关键是国企这一片的利益想要拿到,天生就有利益同盟体。远的不说,京城里的皇亲国戚们,不就是最好的团结对象么?

  所以呢,但凡在朝廷里撕开一个口子,这些人都有信心突破贾琏设置的国企避障。

  这些人是从来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何最初的央行和研发厅都有他们的身影,发展到后来央行那边,皇帝宁愿用太监都不用他们。

  “吃着呢?”胡敏出现在门口,惊的两位阁臣起身行礼:“胡公公!”

  “圣人的批复在上面,咱家就是来跑个腿。”胡敏笑眯眯的放下批复的奏折后告退,两人没着急看,一直相送到门口。

  回头拿起奏本看了上面的批复后,林如海如同一口浓痰堵在嗓子眼,下不去出不来,难受的脸都绿了。

  方颂见状好奇的拿过来看一眼之后,忍不住也笑了,只不过笑容看起来比较复杂。

  这位陛下,真是滑不留手。再一想,方颂脸上的笑容也没了,变的阴沉了一些。

  “先回吧,明日再议。”林如海倒是光棍,事已至此,发愁也没用。

  并肩出门的时候,方颂哪壶不开提哪壶:“尊夫人昨日连夜回娘家了?”

  林如海站住回头凝视,方颂微笑不语,林如海掉头就走。

  方颂上了马车后,冷笑着自言自语:“自作自受!”

  有个事情呢,方颂还是知道底细的。研发厅旗下的棉纺厂,在山东推广引进的新棉种后,产量和质量都远超本土品种。新棉种生产的棉花,在纺织的过程中,效率要远远高于本土棉花,还有就是扎花机的使用,大大的降低了人工成本。

  这就导致了官营棉纺厂生产的棉布在北方市场对苏松两地产的棉布价格上形成了碾压,几年下来北方市场被吞噬殆尽,周边的日朝两国市场的棉布,都是官营厂的天下。现在的问题就是单纯的因为原材料的不足,苏松棉布的市场还能保留一些,再不像以前那样碾压全国了。

首节 上一节 563/6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