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我是贾琏

红楼:我是贾琏 第485节

  京城的店家们商量好似得,全都不做举人的生意,也就是旅馆行业还没开始撵人,不然举人老爷们就要流落街头了。

  沈岩实在是太好奇了,走到一个店小二跟前问:“为何这条街上的店家,都不做举人的买卖。”

  不料口音出卖了他,店小二给他个白眼:“你也是个外地举人,恕不接待!”

  沈岩一听这话急了,赶紧解释:“我也是京城人,只是长期生活在外地,去年乡试中举,当时我在你家店里看榜,你还记得么?”

  店小二这才仔细打量一番后,似乎有点印象,低声道:“想起来了,您当时赏了小的二两银子。您最近没跟这些外地举人交朋友?”

  沈岩道:“这不是在家闭门读书么,还真没接触外地举人,他们干啥了?”

  “嗨,他们整天在酒楼里骂这个骂那个的,倒也不算什么。可他们骂贾大人就不行,别说这条街了,您满京城去打听,哪一家没受过贾大人的恩惠?我们这些草民,不知道什么大道理,就知道贾大人心里真拿咱当人,他老人家那么大的官,心里还挂记着咱,咱就该记他的好。”

  沈岩听的一阵恍惚道:“原来如此,做的对,饿死这帮鳖孙!贾大人也是他们骂得的?”

  嗯,沈岩也是享受贾琏恩惠的一员,没有贾琏的运作,他可做不到来京城参加乡试,顺利中举。在江南省那个卷王堆,想中举太难了。

  面对各地举人们搞出的动静,京城的大佬们并非无动于衷,而是没啥太好的法子,你还不让人说话?堵塞言路,你想做权臣?蒙蔽圣听?

  沈岩在大街上闲逛看热闹的时候,内阁特意开会,讨论过这个事情,承辉帝全程一言不发。

  张庭恩的态度很坚决,讨论可以,但不要搞事,希望京城各衙门提高戒备,谨防举人们搞事。

  林如海也表示,必须加人手,一旦发现举人有聚集的可能,立刻驱散,不给他们集体扣阙的机会。

  李清则表示,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舆论既然形成了,那就官方下场,展开论战就是了。

  潘季驯也是这个意思,堵不如疏。郭衍嗓子不舒服,没有说话。

  承辉帝则一言不发,表情凝重。

  最后还是张庭恩决定,加强京城力量,拖到会试结束即可,不信这帮举人到时候还能赖在京城。

  没等内阁的决议实施呢,事情先来了,大量举人上街了。

  对,是上街,而没有游行。

  当日,大量的旅馆开始驱赶住宿的客人,只要你是来赶考的举人,都遭到了客栈旅馆的驱逐。

  租房子的举人,因为租期没到,倒是暂时逃过一劫,避免了露宿街头。

  消息传开,京城官场震动,内阁震动,承辉帝在短暂的错愕之后,变得好奇,想知道到底发生了啥事情。

  大量举人在街上没个地方过夜,这是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事件,再一了解,很多举人都饿一天了。别说是酒楼饭馆,路边小摊只要看见举人打扮的,就不做他们的生意,事情甚至发展到青楼都不做他们生意的程度。期间因此发生了几十次的大小冲突,处理问题的五城兵马司给累够呛。

  这种事情很好打听,随便问几个衙役或者兵马司的兵丁,就知道事情的起因了。

  内阁会议上,诸公从错愕到震惊,再到张林二人忍不住笑出声,皇帝也没控制住,起身出门,找个地方先笑够本。

  这种事情别说大周朝了,就算是历史上,也找不到先例。京城可不是小地方,这里的百姓主动自发的维护一个官员,不惜与天下的举人对抗,太罕见了!

  会议暂停之后继续,无论如何,不能让举人们露宿街头,内阁的决议里,没有要求紧急征用客栈,而是直接让举人们在各个衙门里对付一晚上。

  普通百姓可以不鸟这些外地举人,本地的官员衙役,那是不能不管的。

  内阁决议,尽快解决此事,绝不能让京城百姓受委屈。

  头一次陷入人民战争汪洋大海之中的举人老爷们,没有了高高在上的傲气。一夜之间,一部分人成长了,认识到这些他们看不起的人,有能力让他们吃不上饭,没地方过夜。更多的人则叫嚣着,本地刁民不知尊卑,太没礼貌了。

  次日一早,应内阁要求,各级官府出面,与店家协商,无论如何,不能坏了会试。

  以往官府出面,都是连哄带骗,或者直接恐吓。这次官府出面,却都是轻言慢语的,态度很好。

  最终迫于官府的压力,各路店家重新接纳这些举人,但有个要求,不许在他们的店里骂贾琏,否则拼着不做买卖,也不接待他们。

  当然也不是所有店家都这么干,只是没响应的店家,在京城的生意圈子里名声臭了,在这个年代,名声臭了,就别想做买卖了。

  比如,各地的会馆就出问题了,事后他们连水都喝不上了。想喝水也行,请人挑水的价格翻一倍都没人愿意干。

  此事,前后持续了三天,才算慢慢的平息下来,但是酒肆茶楼里的议论依旧热烈,都在为贾琏打抱不平。

  用京城爷们的话说,还能让他们这些外地人欺负了,姥姥!

  事关贾琏,贾府内的议论自然热烈,一开始王熙凤是真担心,贾母闻讯也担心不已。

  贾赦为此急的大骂小畜生好不晓事。

  王夫人继续沉默,尤氏秦氏纷纷表达了不安。

  宝玉则表态,看吧,蝇营狗苟这些年,落的如此下场,这官不做也罢。

  贾蓉则安抚众人,同时反怼宝玉,琏二叔出不了事情,不信走着瞧。宝二叔有时间在这阴阳怪气,不如考个秀才举人回来。

  嗯,原著里后四十回,确实有宝玉中举后,继续流浪的故事。可见,宝玉想走科举道路做官是不难的,难的是他生出责任心。

  说穿了,就是私自,只考虑自己。

  头一日,众人还在忧心忡忡,贾母跟前围坐发愁时,门口赖大飞奔而至。

  “老祖宗,二奶奶,喜事啊,喜事!”赖大不年轻了,依旧中气十足,耗死贾母是肯定没问题的。

  贾母和王熙凤激动的都站起来,异口同声:“说,快说!”

  赖大连忙说起市面上的变化,自打有商贾自发的维护贾琏声誉后,很快形成了一股风潮。个别商贾即便是不愿意,也不得不随大流,想挣这个钱,怕出门被人戳脊梁骨。

  “如今这京城的举人老爷们,算是吃了教训,人多的地方再不敢提二爷的不是。要小的说啊,京城里好些百姓家里供着二爷的牌位的。这些外地来的不知道深浅,犯了众怒,活该昨晚上在被店家赶出来,在街上挨半宿的冻。”

  赖大口沫横飞的说完后,贾母和王熙凤大喜过望,贾母连声道:“好好好!”

  王熙凤则手一挥:“赏,阖府上下都有赏!高兴,真高兴!”

  王夫人的表情微微扭曲,不那么明显,宝玉在一旁则低头自言自语:“还能这样?”

  林家,黛玉因为担心,这两天是吃没吃好,睡也没睡好,这不早起后没精神,懒洋洋的晒太阳呢,紫鹃小跑而至,说起市面上的事情。

  黛玉顿时坐起,整个人精神焕发:“当真?”

  “管家亲口说的,还能有假……。”紫鹃说一半呢,黛玉提着裙摆跑了,紫鹃在后面追:“慢点,小姐慢点!”

  这个事情太过罕见了,京城里不少说书先生,开始编段子,在酒肆茶楼里讲。

  一时之间,不讲这个事情的说书先生,生意都没法做了,讲别的都要被人轰下台的。

  因为都是身边的发生的事情,说书人讲的活灵活现,每每到解气时,看客们纷纷叫好,赏钱如雨。

  城南的各个戏园子,城东唱曲说段子的,也都加入了进来。

  各地举人,碍于地方上的呼声,只能捏着鼻子忍了。不过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一部分举人深受影响,思想上出现了转变。

  一个人,肯定有人说他坏话的,但绝大多数的普通人,都在说他的好话时,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会问一个为什么。

  至于为什么,去热闹的地方找答案吧。

  沈岩最近就很上头,每天到处乱转,听各种艺人们,用各种手段,变着花样的夸贾琏。

  这不听不知道,一听才明白,原来贾琏在京城的时光,为地方上的百姓做了那么些好事。

  城南的戏园子里,贾琏没出仕之前,时不时的权贵少爷们欺男霸女,争风吃醋的打一架。看上某个唱戏的,不论男女都绑回去。受害者真是哭诉无门,叫天不应,叫地不灵。轻者挨一顿打,重者逼死人。

  贾大人主政五城兵马司之后,城南这些为了讨生活的下九流,惹了客人不高兴,以前最轻挨一顿打,现在顶多挨一顿骂。

  能一样么?能一样么?

  城东的闹市,以前经常有恶少纵马横冲直撞,贾大人来了,发现一个抓一个,关小黑屋。京城风气为之一肃,类似事件基本禁绝。

  地方的恶霸,全都被收拾了,市面上欺行霸市的少了,巧取豪夺的也都不敢出来欺负人。

  大水的时候,贾大人带着官兵们救人,疏浚,大雪的时候,还是贾大人,连夜带着官兵们出动,还是救人。

  如果说救人只是救急,那么贾大人给大家伙找了一条吃饭的路子,那就是真的大恩大德了。

  举人一共才多少人,他们说话的声音之所以影响大,那是因为他们是举人,是老爷。

  京城百姓用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告诉这些老爷们一个道理,民意不可违!

  李亨还没等到肖先生回来,带回贾琏的回话,就发现事情不需要解决了。

  这个解决的方式,让李亨一个人坐在书房里呆了一个晚上。

  等到肖先生从广州回来,马不停蹄的去见李亨时才知道事情完全反转了。

  等他转述了贾琏的话时,李亨忍不住哈哈哈的笑了起来,对肖先生道:“贾不器,孤以前觉得,得之,天下可安!如今才知道,得之,盛世可期。”

  因为实在没见过这种事情,私下里张庭恩与林如海座谈时,不禁感慨万千,做了一辈子的官,如果能摊上这一回,也能含笑九泉了。

  李清下值之后,独坐书房,久久不出。郭衍是独自在书房转圈子,骂骂咧咧。潘季驯则是弄了一桌子酒菜,在书房里独酌一夜,酩酊大醉。

  承辉帝则夜宿元春处,说起贾琏之事,每每感慨良多,庆幸自己有此一臣。元春也与有荣焉。

  远在广州的贾琏,知道事情的始末时,已经是半个月后了,时间都进入腊月了,又是一年要过去了。

  别人如何,贾琏不得而知,他自己听闻京城百姓的自发维护行动时,整个人都呆住了,默默的靠在躺椅上,一言不发。

  众人观之才发现,素来不流泪的夫君,此刻泪流满面。

第556章 大搞基建

  这一年的秋税数据上报之后,一直紧绷神经的承辉帝长出一口气,全国总计六千五百万元,算上夏税,总数破亿元。

  这是本朝建国以来,头一次达到这个高度。就这,还没把铸币税算进去,算上铸币税,一亿五千万元都打不住。

  内阁会议上,承辉帝感慨万千,对群臣道:“朕自登基以来,殚精竭虑,筹谋国事,终见成效,今可为盛世乎?”

  嗯,古代就是这样的,盛世的标准不高,对内中央财政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对外,则是开疆拓土。

  承辉帝敢称盛世,不单单是这两个标准,还有一条,三年之内,民间并无大规模造反的。那些落草为寇的,不算在造反内。

  史书上说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古代太理想化了,只有现代才算初步实现。

  林如海起身道:“陛下,今盛世无疑。然则以臣观之,江南、广东两省秋税数据,比之以往近乎翻倍,此前排名不高的京畿也能进入前十,国用前所未有之宽裕,皆赖工商之功也。”

  “陛下,重农抑商,此国策也,不可轻易。”郭衍如同屁股下有钉子,腾的跳了起来,几近呐喊。

  李清也站起道:“陛下,本朝善待工匠,前所未有者,不可再变。今京城米价受海外大米冲击,百姓叫苦不迭,需谨防谷贱伤农。”

  承辉帝不错的心情,因为这俩先后站起说话,瞬间跌落了许多。

  什么意思?李元从海外运点大米回来,低价销售,这是惠民之策。米价低不是好事么?怎么就叫苦不迭了?

  朕怎么觉得你们这个为民请命的味道不对呢?

  承辉帝视线巡视,李清和郭衍一脸正义,潘季驯低头冷笑,林如海斜视二人,张庭恩面带戏谑。

  有时候,就怕气氛突然凝固,现在就是这个情况。

  承辉帝不知道这俩到底玩了啥把戏,真正的目的到底如何,所以以静制动。

首节 上一节 485/6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