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我是贾琏

红楼:我是贾琏 第140节

  吴安中一脸惨淡,贾琏见了并不同情,笑嘻嘻的对张吴氏道:“师娘,我去寻老师。”

  张吴氏轻轻地挥手:“去吧,在书房里。”

  贾琏一溜烟去了,留下吴安中一个人面对惨淡的人生。

  张廷恩如同长了千里眼和顺风耳,见到贾琏便轻声问一句:“安中怎么地你了?”

  就差直接问一句,【你竟如此坑他】。

  贾琏悻悻道:“学生本意是为他好,他竟说我是个雏儿。”

  如此毫不掩饰打击报复的心态,张廷恩见了也是拜服,这学生倒是真性情。好在无伤大雅,好友之间的小乐趣。

  “安中也不容易啊,前些日子,你师娘也不好对付。”张廷恩一副我是过来人的语气。

  贾琏瞥了一眼边上站着的通房,面露讥诮之色,还不是别激怒老师为好。决定换一个话题:“公文范本的事情,李相是何居心?老师怎么不拦着?”

  “李如水礼部尚书,管的就是这个,分内之事,哪里轮的到为师说三道四?”

  张廷恩倒也不是甩锅,真就是实话实说。

  贾琏听了顿时怒道:“李清真是太阴险了,此事一旦推广,不用看都知道,那些肚子里泛酸水的人会怎么讲。此等粗鄙浅白之文,也不知道那贾琏的状元是怎么来的。”

  贾琏还特意阴阳怪气的学了一下,张廷恩见了忍俊不禁:“这能怪别人?”

  贾琏听了忍不住仰面叹息:“我就是想做点事情,怎么就如此之难呢?”

  “呵呵,李如水的建议倒是说的过去,毕竟公文确实需要一个范本。梁道远顺水推舟,怕是存了看戏的心思,毕竟该范本一旦推广,李如水也未必能落的了好,外间的风言风语,说你的时候一准会带上他。倒是孔相那边,亲自送到御前,顺便定下了工部尚书推举之事,可谓老辣。你啊,还是要学着一点,有本事以后也少卖弄。”

  贾琏虚心接受并致谢,张廷恩一番话,真就不是随便哪个人能听到的。

  “事情没你想的那么糟糕,我寻思李如水也想的很明白,毕竟你才十六岁。稍微有点理智的人,最多就是笑一笑,调侃一句黄口小儿,做事倒也有章法。转头回家,不定怎么教育自家子侄呢。非要找出点弊端来,也就是你的出身了,这点名望对你而言,有点多余了。”

  贾琏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若有所思,其中的得失,如果太过计较,反倒不美了。

  其实就不是啥大事,无非就是贾琏被更多的人注意上了,又不是切片放大镜观察。

  原本状元出身的名头,已经足够瞩目了,现在嘛,虱子多了不怕痒呗。

  内阁的几个老江湖,事先都考虑的很清楚了,他们更看重的是来自陛下的观感。

  从皇帝的角度看几位阁臣,张爱卿还是那么爱护弟子,李爱卿一片公心,梁爱卿深得和光同尘之道,公事上不会互相掣肘,孔爱卿不愧是首辅,深得朕心。

  这么一看,贾琏忍不住感慨,以前混的层次还是太低了,如今看到内阁这个层面,相互之间的交手,那都是正大光明的路数。阴招?不存在的!

  真就是那种,即便我针对你,那也不能让你挑出任何毛病,全都是权责分内的事情。

  报复肯定是要报复的,贾琏冷静下来后,发现自己没法子报复李清,笑嘻嘻的凑近了老师,舔着脸道:“老师,最近有没有什么可批又不可批的款子?”

  张廷恩听着并没有觉得搞笑,反倒很认真的反问:“礼部的?”

  贾琏很干脆的点头:“那当然,别人又没有惹我。”

  张廷恩摸着下巴仔细想了想:“有,最近礼部有一笔宣纸采购的款项,往年都是直接批,回头让人拖两个月。”老师是干啥的?这不就显示出来了么?

  别的衙门张廷恩未必能奈何的了,收拾礼部还不是手拿把攥的?这个清水衙门,就是靠财政拨款过日子的。只要这笔款子拖着不办,翰林院那些专职给皇帝拍马屁的翰林就会闹。户部没钱,这又不是啥新闻。财政困难,大家都理解一下,共度时艰嘛。

  什么?工部的一万两银子直接全款拨付?你说什么,我没听见。

  “不够,那才几个钱,俸禄是按月发的吧?临时改一下,按季度发。”

  张廷恩听着就牙根疼,这学生比自己想的更狠一点。是不是觉得老师被御史弹劾的少了?想给老师上上强度?

  仔细一琢磨,张廷恩同意了:“也不是不行,做人还是不能太温和了。有的人做官,最喜欢靠弹劾别人出名,为师也知道京官日子不好过,户部也确实有户部的难处,原本预定六月补上之前欠下的三个月俸禄,再拖三个月就是了。”

  贾琏开心的一拍手:“好,甚好,还是老师思虑周全。我不是针对礼部一家,而是针对所有人。我早看那群整天拿着鸡毛当令箭的言官不爽了。哎,就是只能苦一苦那些家里真的困难的京官了。”

  张廷恩轻蔑的瞥了一眼学生:“京师居之不易,然则哪个进士家里会揭不开锅的?最多少吃几顿肉,少喝一点酒。”

  贾琏留下吃了晚饭,吴安中哀怨的眼神表示我没看见,吃饱喝足,心满意足的回去了。

  张廷恩做事自然是要滴水不漏,次日上值求陛见。

  承辉帝了解这个臣子,知道没事也不会刻意往跟前凑,每次都是有事的。

  君臣见面后,张廷恩很直接的说事情:“陛下,两江夏税至今未至,户部存银不多,眼瞅着要发俸禄了,臣寻思,是不是先拖一拖,等两江夏税到了再补上?”

  提到两江,承辉帝很自然的指着桌面上的一个匣子:“孙爱卿的奏折,你看看吧。”

  张廷恩没有客气,直接打开匣子,取出其中的密奏看了起来。

  两江夏税,地方士绅根本不配合,地方官员也不配合。非但欠税没缴纳,今年的夏税也迟迟没能收齐,孙化贞请旨,江南江北二省驻军临时换防,期限为一年。

  张廷恩默默的看完,默默的放下,沉思片刻道:“孙相太难了。”

  承辉帝就是欣赏张廷恩这种性格,只要是为了公事,很能体谅同僚。

  “哼哼,朕就不难么?张爱卿不难么?可是两江的官僚士绅,丝毫不体谅朕与朝廷的难处。江南江北驻军换防,朕看还不够。郧阳正在平乱,朕拟调两江驻军往湖广,从京营中抽调两个营南下金陵。朕还要下旨斥责江南江北两位巡抚,既然不能体谅朕的难处,那就别干这个巡抚了。”

  承辉帝怒气冲冲的说话,张廷恩立刻劝谏:“陛下,斥责之事万万不可,两江之事,孙相自有谋断。不可因此伤了孙相的威望。”

  承辉帝听了微微一怔,旋即明白张廷恩的心思,苦笑着摇摇头:“你啊!是怕伤了朕识人之明的风评吧?嗯,此谏朕纳了。就调兵,不斥责。”

  张廷恩顿时松了一口气,孙化贞总督两江,如果还要靠着皇帝的斥责才能压住两位巡抚,孙化贞怎么想的不好说,承辉帝肯定背上一个识人不明的风评,毕竟做总督的只会告状,要靠皇帝来解决问题,不是等于皇帝瞎眼么?

  (本章完)

第163章 明知故犯(月初求月票)

  一等伯牛继宗和三皇子李亨在乾清宫殿外遭遇,两人都是被传招而来。

  互相见礼后,两人并无交流,安静的站着等候。

  裘世安出来时,眼神没有审视两人的意思,而是直接宣进。

  二人前后脚进入乾清宫,承辉帝站在巨大的书桌前,待二人见礼后非常直接的下令:“神机营抽三千人,健锐营抽三千人,牛继宗为统制,李亨为监军。此次任务,前往两江,听从孙阁老调遣,听明白了么?”

  二人齐齐应声:“臣遵旨!”

  承辉帝专门点李亨的名字:“知道监军是干啥的么?”

  李亨毫不犹豫的回答:“只带眼睛耳朵,不带嘴巴。”

  承辉帝满意的点点头:“回答的很好,行军打仗有牛爱卿即可,让你跟着去,就是去跟着看看,学一学。可以的话,沿途的后勤供给,可以伸手帮衬一二。”

  “儿臣记住了。”父子二人当着牛继宗的面说话,牛伯爷垂首站立,如同不存在。

  交代完李亨,转头承辉帝问牛继宗:“牛卿可知该怎么做?”

  “陛下临时征调,此事必急,臣以为,二皇子跟着神机营一道走水路,臣领健锐营走陆路,一人双骑,半月可至。”牛继宗很短的时间内就准备好答案,可谓业务熟练。

  承辉帝也是懂军事的,开口否决:“不妥,此行两军统一行动,水路并进即可。”

  牛继宗叉手道:“诺!”这就有点军令的意思了。

  承辉帝并无后续吩咐,牛继宗退下,调兵准备后勤,因为事情急,只有一天的准备时间,今夜怕是没觉睡了。对于牛继宗而言,辛苦一点不是坏事,就怕没有机会带兵出征。

  西域平叛那么大的战事,四王八公的后人全都没机会沾边,此番调兵南下,却点了牛继宗这位一等伯,事情在牛继宗这里,很难说是福是祸。

  李亨被留下,承辉帝仔细的告诉他:“神机营抽调火铳兵一千人,偏厢车兵一千人,炮兵一千人,健锐营三千骑兵配合行动。如此安排,可有看法?”

  也不管李亨懂不懂,承辉帝就这么问了。

  李亨犹豫了一下才回答:“儿臣不知兵,看不懂。”

  承辉帝自觉得意的安排,没想到缺一个捧哏的,不禁有点扫兴,挥挥手道:“回去准备吧。”打发了李亨之后,承辉帝招呼裘世安道:“更衣,去虞衡司看看贾琏。”

  裘世安赶紧准备伺候更衣,承辉帝一边更衣一边碎碎念:“朕不召见,你不会求见?”

  【我是个聋子!】重要的事情,裘世安在心里重复了三遍。

  虞衡司下属最大的火器作坊内,贾琏看着初步的成品时,还是觉得自己小看了这个时代的工匠们技艺的精湛。为了争一个头功,三天时间,两根带膛线的枪管摆在了面前。

  作为火器作坊排名第一的大匠,孙二娃的名气一点都不霸气。三天时间,带着一组十個工匠,从打造到抛光,再到拉膛线,他都亲自盯着每一道工序。三天时间,仅仅睡了四个时辰,速度上也把另外一组远远甩在后面,能不能摆脱匠籍的命运,就看这一哆嗦了。

  贾琏已经从最初的惊讶里走出来了,拿起一根枪管仔细观察,他是真的外行,但不等于眼瞎。东西好不好,拿在手里肯定有感觉的。好的产品,就应该像眼前的这根枪管一样,带着一种工业的美感。外壁用砂纸打磨过,内壁拉过膛线,却依旧光滑。

  贾琏关注的是另外一个重点:“膛线怎么拉的?如果大量制作,速度如何?”

  孙二娃激动的心都要跳出来了,上前一步,小心翼翼的解释:“此前小的私下里弄了个人力机床,可镗可铣,就是费点力气的事情。不缺人的话,一日可成。”

  贾琏点点头,拿起一把看外形季度粗糙的游标卡尺,量了量内壁,固定之后又去量下一根枪管,量完之后不免有点失望:“有公差,还不小。”

  孙二娃听了顿时一脸失望,忍不住自我辩解:“大人,这枪管做到偏差不过半寸,已经到头了。”贾琏依旧没立刻表态,而是默默的看着两根枪管的口径,这个时代的火枪,口径这么大的么?这得有十五毫米粗了吧?

  我一个军事外行,真不好瞎指点,还是去请一个懂军事的人来为好。

  “老张,去神机营请个人来看看,两根枪管有一定公差,我也分不出优劣。”

  贾琏习惯性的招呼张书吏,最近用的很顺手,干活是真卖力气。

  哎,压力很大的,从最近的进度看,一万两银子给的太多了,能花掉一千两就不错了。

  眼下这个货币处在一个银子与银币混着用的状态,皇家银行发行的银币,就是要当一两银子用的。张廷恩这个老师心知肚明,发来的是纯度最高的雪花银。

  不等张书吏去叫人,身后有人发声:“我看看!”

  贾琏觉得耳熟,正要回话时,裘世安站他面前轻轻摇头,贾琏立刻反应过来,后退让开。

  一身便衣的承辉帝上前来,当仁不让的拿起枪管仔细看了起来,看完后放下,反问一句:“这种带膛线的枪见过,优点是打的准,缺点是装弹非常麻烦,恨不得用锤子往里敲。打完了清理内壁非常的麻烦,差不多打个百来发,枪就废了。不带膛线的枪,五百发都算差的。”

  皇帝不愿意暴露身份,贾琏也只好遮遮掩掩的行礼道:“回王爷,线膛枪精度高,射程远的优点不可视而不见,既然有缺点,慢慢改进就是了。战场上的士兵,手里有一件好武器,就等于多一条命。”

  “你别说大道理,直接说你的想法,你那改进报告我看了,一部分没看懂。”

  “圆锥形子弹,做的比枪管口径小一些,后面加个软木,火枪被击发后,软木在火-药爆炸瞬间的冲击作用下膨胀,起到很好的气密性保证效果,这样射出的子弹,在飞行过程中处在一个高速旋转的状态,能够飞的更远,打的更准。子弹可以通过批量浇铸制造可以保证做小一点,有软木在不用要求太严格,枪管口径则必须严格要求。这个设计,最大限度的避免铅弹拉膛线,大大的增加枪管的使用寿命。”

  看见贾琏手里的粗糙版游标卡尺,承辉帝不客气的拿来看了看,忍不住赞道:“这份心思真是太巧了,你一个读书人,怎么还懂这些?”

  【我还真就不懂,我就是喜欢看一些乱七八糟的科普视频。】

  “男人嘛,哪有不喜欢这些东西的,臣……下官就是喜欢瞎捉摸。”贾琏觉得真费劲。

  “说的也是,男人很少没有不喜欢火铳的。”承辉帝认可了这说法。

  贾琏倒是能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人类的打猎基因,但不敢说,也不能说。

  “走,去看看弹药。”承辉帝兴致来了,他还是王爷的时候,也上过战场,知道火枪的威力。本朝太祖对于军队的打造,就是建立在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之上。

  从后来者的角度看,历史上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军队,就是调往北方后的戚家军。

  在北方的戚继光,延续了他在南方不败的战绩,充分发挥了火器优势,结合车阵,将草原上的部落打的不敢轻易冒头,真就是听到戚继光的名字便瑟瑟发抖。

  可是才过去了几十年,明军怎么就拉胯了呢?

  这么讲吧,非要给谁扣一口黑锅,倒也不够公允,只能说明朝中后期,君臣合作,齐心协力的把大明朝着灭亡的方向推。最终成就了一段野蛮战胜文明的神话。

首节 上一节 140/24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