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空印案开始 第134节
虽然走路都走不稳,但听说已经能捉笔了,前段时间在皇爷爷面前还写了好几个字,引得皇爷爷非常开怀。
喊著他这个孙子,还是个读书种子,还说要能走稳路的时候,也送来大本堂。
其母吕氏,也被赏赐。这段日子,对方时不时就来照顾娘亲。
到了明年,说不定自己又要多一个弟弟……
苏闲想著这些宫中琐事。
倒是真的为朱雄英开始担忧起来。
如果不出意外,明年随著这个弟弟的出生,他也将会失去……
届时,这位吕氏将会成为新的太子妃!
……
……
与此同时。
回内宫的路上,朱元璋身后,太子朱标,秦王朱樉等皇子一路跟随。
终于,四下无人,只有父子几个。
朱元璋这才停下脚步。
“今日经筵,你们也都听到了?”
几位藩王立刻点头,父皇的坚持,他们说是不感动那才是假的。
“父皇你放心,孩儿去了封地,一定会好好治理民间,到时候我要让这些臣子刮目相看!”
秦王感动的都要落下泪来,此刻也是第一个表态。
“你要是能改改你的脾气,那就更好了,去了外面,凡事要心胸大度,成了一地藩王,可不是宫里,你爹你娘不会时时刻刻管著你。”
朱元璋拍了拍朱樉的肩膀,“要改掉暴躁的性子,不要动则大怒,权势高了,就会有人顺著你。第一回你骂人家,人家给你赔罪,你打人家,别人也给你赔罪。久而久之,心中就会没有忌惮!”
“性格就会乖张,甚至会做恶,个人若无法控制自己,底下人就会越发狷狂,到那时,你想回头都来不及!”
“今日之事,切记切记!”
朱元璋再度嘱托,又看向老三诸王,“你平日里看似寡言,但性格阴狠,你也要一样,在封地要有所作为,修身养性,不可荒废自身,性情孤僻过久,也会出大问题……”
朱元璋一句句的教导,可谓掏心掏肺。
“你大哥今日也听到了。”
这时,他又看向朱标。
“咱还是那句话,七国之乱,不论他什么原因,就是景帝的错误。”
“这个话,你们要在心里牢牢记住。若是我大明有一日也要落到七国之乱!那你爹我,就是大明的罪人!”
此话一出。
诸王再次齐齐落泪!
“今日所谈,他们所说的,为父一个字都不听。此前的决定,为父更是一个字都不改。”
“唉……”
“若非这大明天下,只有一张皇位,你爹我真想给你们,一块块的给分匀了!”
“一个也不偏,一个也不委屈……”
“但可惜,你爹我重开汉统,就不能做历史的罪人。天下要一统,从南宋之后,纷乱了两百多年的南北两地,要修修补补,要让他们记得自己是一家!”
“这个话,爹希望你们永远记著,甚至要流传后代,代代相传!”
“咱让老朱家的子嗣分封各地,是存著让天下人,和你我父子兄弟一样,慢慢的成为一家的目的。”
“官员,咱不信!”
“咱只信你们,信咱的儿子!”
朱元璋肺腑之语,让一众皇子感动的涕泗横流,纷纷从各自的心里,立著目标,发著毒誓。
而朱元璋最后,则再次推心置腹。
如同一个老父亲一样,反复叮咛。
“你们把这些话,一定要给我往骨头里记著……”
“切不可,把这个家给咱搞散了!”
第92章 国朝大悲!
明军征讨吐蕃获胜的消息,终于赶在中秋节之前,就传遍了整个大明京城。
此次缴获众多……
邓愈和沐英一路追击吐蕃的反抗势力,击杀数万人,追杀三千余里,深入吐蕃腹地!
此举……
单以物资来算,获得快马、牛、羊整整二十多万匹。
以斩获军功来算……
邓愈、沐英分三路前进,招降诸国,一直打到了昆仑山脚下,沿途所有吐蕃域外势力,纷纷臣服,以示大明为宗主国,足足开辟疆土数千里!
朱元璋大喜过望,邓愈、沐英等人还没回京……
就一路降下圣旨,从京城一直传到了沐府。
加封沐英为西平候!
赏赐赤色蟒袍、金玉腰带!
晋封卫国公邓愈为荣禄大夫、右柱国!
一时间。
整个京城人声鼎沸,各个市井之处,都开始陷入议论热潮。
因为从洪武五年,徐达、冯胜等人西征失败之后,这是一次真正的大胜!
吐蕃、乌斯藏诸部,纷纷臣服。
甚至要派遣使者,前来大明参拜圣主!
若是以前。
这个消息,和苏闲的家里似乎关系不大,他们只需要和百姓一样,沉浸在明军无往不利的大胜喜悦中就好。
但是此次……
作为宝钞提举司的提举,苏贵渊第一时间就被征召入宫,开始商谈“钱庄”正式西进之事。
就连苏闲自己,似乎都在此事的布局中,开始扬名!
苏贵渊回来之后。
还说圣上一直在感叹,可惜邓愈大军,真正距离班师回朝之后,起码还要等几个月。
否则在这中秋,刚好来个双喜临门!
自从苏贵渊此次回来后,就更加忙碌了。
而之后的两个月,大本堂之内,方孝孺似乎真的将重点,放到了自己身上。
苏闲每天起来,不是诵读先贤大言,就是在方孝孺的带领下,理解过去的“政事”!
话说这还真给苏闲补了不少课。
毕竟无论如何,大儒宋濂的学生,真才实学肯定是不缺的。
但是一般情况下,苏闲倒是和常森等人一样,坐下来附和就好,但每当方孝孺说起一些“典故”的时候,苏闲总能说出不同的见解。
一时间,气的方孝孺刚留的胡须乱颤,甚至连大儒宋濂都忍俊不禁。
而这种时间,过得极快。
很快,天气逐渐变冷。
转眼间,已经到了十一月。
邓愈、沐英等功臣,班师回朝的时间越来越近,而朱元璋为了表彰功臣,甚至亲自要办一个庆功宴!
此次庆功宴,在京的文武百官,都要参加。
甚至连苏闲等大本堂学子,其实最核心的还是“诸王”,也要参与其中。
但凡事迹诸藩的议论,朱元璋的意志坚定无比。
任何人都不得更改。
而此次邓愈、沐英等人回京,按照道理,是要留在京城,等到年关之后,若大都督府再有战事,则需要他们继续领兵挂帅!
趁著这个机会。
下一年,秦王、晋王,刚好就藩陕西和山西。
统领军政事务!
虽然不直接参与管理,但是每月之初,当地的布政使司(政务)、按察使司(刑事、监察)、以及都指挥使司(军事)……
都要前往藩王府邸,前去汇报。
而这段期间,诸臣关于“诸藩”的事情,由最开始的试探,甚至已经演变成了“毫不掩饰的劝谏”……
有时候,苏闲自己都看得目瞪口呆。
真有死谏的!
但这种程度,显然朱元璋不止一次看到过,表现的随意而又淡然,当然,有时候也会被气的脸色发红,愤怒无比,但他的意志却始终坚定如铁,不容丝毫改变。
甚至,朱元璋还能在死谏过后,好整以暇的谈论另外两件事情。
北伐!
收复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