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通古代,皇帝们羡慕哭了! 第358节
【王阳明却道:“登第恐非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他崇尚英雄,十四岁就开始学习弓马之术,立志要成为文武全才之人】
【年十五就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观山川!】
【二十一岁时,格竹以求圣贤之道!】
“好一个少年郎!”董仲舒抚掌大笑。
能在年幼时就有如此远见,又自小立下远大的志向。
且不陷于,而是真正为之努力!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董仲舒感慨,“这王阳明,是都做到了啊。”
世上不知多少人,甚至不如十五岁就游历天下的王阳明!
不过……
董仲舒露出几分狐疑之色,“格竹子?这是谁想出的求圣贤之道的法子?听起来怎么这般不靠谱。”
宋朝。
原先因圣人不是自己而尴尬的朱熹,一听见这话,顿时支棱起来了。
“这王阳明,确实是位杰出的少年郎。”
朱熹微微一笑,自得道:“年方二十一,就开始格物以致知,不错不错。”
纵使王阳明是圣人又如何?
可他悟得圣贤之道,用的还不是他的办法?
“原来这王阳明是倚仗格物致知,才得了圣人之名!”席间当即有人拍案而起,“那说起来,也该是朱先生是圣人才是!”
“就是啊!”
不满的文人愈发多起来,“没有朱先生的格物致知,他王阳明还未必能够悟到圣贤之道!”
“兴许,王阳明所悟的道,远胜于我。”朱熹佯装慨叹,眼底却泄出几分得意。
众人纷纷嚷着不相信,二十一岁的少年郎,在论道上,怎么可能比得过发明格物致知方法的朱熹?
就在这时,天幕的声音传来。
【然而,王阳明格竹六日,一无所获,对理学产生了怀疑】
满堂的嚷嚷戛然而止!
什,什么?
没有格出圣贤之道?
还怀疑起理学了?
众人都傻眼了,这谁能想到会是如此走向!
朱熹脸色猛地黑沉下来,立刻道:“看来,王阳明是没有此番天赋了。”
可这次却没多少应和他了,众多文人士子面面相觑。
真的只是王阳明没有天赋?
“其实,我之前也试过,没用,但是我以为,我只是状态不好,或者是时间不够,现在看来……”
“诶!我也是,我之前对着竹子坐了两日两夜,什么都没发现!”
质疑声从最初的一两道,渐渐变成了嗡鸣一片!
朱熹几乎梗得心口作痛!
这怎么可能?
这几乎是对他的“格物致知”的彻底否定!
【王阳明弱冠就举于乡,会试却两次落榜,但王阳明不以为意】
【双手负立的王阳明,昂首挺胸,“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后进士及第,入工部为官,又上边防八事,显露帅才,被授刑部主事】
【然而,正德年间,因宦官刘瑾擅权,迫害忠良,王阳明仗义执言,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贬去龙场】
刘瑾心里咯登了一下,这最后咋还扯上他了?
而且,王阳明被后世誉为圣人,他将王阳明贬去龙场。
“那我不就是恶人了?”刘瑾傻眼。
虽说他擅权,可天下读书人的口笔也不是好受的。
这天幕所有人都能看得见,也就是说,众人都知道了,圣人未来被他贬谪了!
刘瑾“诶呦”一声,“谁能想到那王阳明能成为圣人啊!”
“公公,现在怎么办?”
“张永可一直都盯着咱呢,万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给了那群读书人攻击杂家的借口!”
第388章 龙场悟道成圣,朱熹吐血呐喊!曾国藩:我也是圣人!
刘瑾大力一敲掌心,朝小太监招了招手,“王阳明现今不过刑部主事,你待会派人送些东西过去。”
“他的脾气可倔得很。”小太监犹豫道。
“呵,那有何关系,杂家的态度表明了就行了。”
刘瑾甩甩袖子,他对那王阳明不喜得很,可这时候不适合再树敌。
此时,看见王阳明因仗义执言就被宦官贬去龙场,皆是义愤填膺!
然而天幕传来的下一句话,却让众人为之一震!
【被贬龙场后,王阳明并未因此消沉,他在龙场悟道,真正成为了心学的集大成者,成了圣人!】
什么?!
刘瑾愕然瞪大眼睛,王阳明成圣,是在龙场?
天幕的画面倏然一变!
【山洞中,昏黄烛光摇曳,披着单薄陈旧长袍的王阳明双目紧闭,盘腿而坐】
【“孔子说致于道,什么是道,道在哪里”王阳明神情激动,嘴唇微颤,“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王阳明在烛光中睁开眼,“人人都有良知,心中都有天理,人人皆可成圣,心之良知是为圣!”】
【他从山洞的石台上下来,徐步走向山洞口,双目明亮,“欲成圣,则要致良知】
【走到山洞口,王阳明抬头看着明亮的天空,“此心,光明!”】
“咔擦——!”
朱熹手上的茶杯滑落在地,挺直的脊背缓缓弯下。
被天幕中的画面和声音,打击得双目无神。
“噗!”朱熹一口鲜血喷了出来,重重摔在案上。
“朱先生!”
寂静无声的宴席瞬间喧哗起来,震撼于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文人们被这一出吓坏了,纷纷奔向朱熹!
“我理学……”朱熹趴伏在案上,呼吸急促地盯着天幕,“衰落,已成必然啊!”
话音刚落,朱熹就昏迷过去了。
陈亮也吓了跳,他看着朱熹,叹了口气。
此心学一出,哪里还能有理学的立足之地,尤其是朱熹的格物致知已然被证实是错的。
而王阳明,最后一位圣人,成功悟道。
今日之后,理学将衰微,而心学,将会以极快的速度,成长壮大!
春秋。
孔子眉开眼笑,“不错不错,他找到了自己心中的道,已然是大成者。”
抚着花白的长须,孔子念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这句话,尔等日后要谨记。”孔子望向下方的众多弟子。
“弟子定谨记于心!”众人齐声应下。
孔子仰头看着天幕,笑道:“致良知,心学是门上乘的学问。”
他总担心以后儒学会衰微,可现在得知有如此厉害的后辈,留下的学问足以流传千古!
那即便儒学日后衰微,也并非不能接受。
“能出两名圣人,我儒学,已是无人能及!”
子路双手拢起,朝天幕中的王阳明躬身拜下。
紧接着,孔子身后的弟子们,齐齐向天幕拜下!
战国。
孟子坐于蒲团上,神情怔然,“人性本善,致良知方可成圣……”
忽然!孟子自蒲团上猛地站起。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哈哈哈哈!”
孟子大笑,困扰他许久的疑惑散开,整个人都神清气爽起来。
“人性本善,致良知既是找心中的良知,那回归本心,寻回本性,便可成圣!”
他素来相信人性之初,乃是善的。
然而人不断成长时,也在不断丢失本性,故而需要学习。
可怎样通过学习,回归人之本性?
孟子思虑这个问题已经数月有余,直至今日,才茅塞顿开!
上一篇:三国:朕乃大汉忠良董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