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英伦文豪

英伦文豪 第132节

  陆时要阅读的资料属于明史,在图书馆没有原本,只有复制本,

  考文问过工作人员后,确定不需要动原稿,便放心了,甚至还贴心地告知陆时在哪些书箱、书架里寻找,

  之后,他便找个角落待着,不再打扰。

  陆时认真地做笔记。

  辜鸿铭在旁边好奇地看,

  他低声道:“看了这些史料,我才察觉你写的《万历十五年》的新奇之处。”

  辜鸿铭擅长文学、经学,史学相对较弱,

  如果他也精通史学,便会发现《万历十五年》的研究方法是跨学科的,类似《枪炮、病菌与钢铁》。

  陆时仍在读书,头也没抬,

  “嗯,我这么写,是从长远的社会发展来观察历史脉动,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这一点和传统的史学专著写法不同。”

  辜鸿铭细细咀嚼这句话。

  过了片刻,他说道:“我不是很懂。”

  陆时问:“辜老先生读过《大义觉迷录》吧?雍正皇帝是怎么自我评价的?”

  辜鸿铭回答:“我不见得能背全,我想想……嗯……‘夙夜孜孜,勤求治理,虽不敢比于古之圣君哲后,然爱养百姓之心,无一时不切于寤寐,无一事不竭其周详。’”

  这背得已经够全了。

  陆时说道:“挑灯熬油、夙夜勤政。效果呢?”

  辜鸿铭立即说:“康乾盛世,雍正帝承上启下,效果是极好的。当然,不可否认,后面糜烂得也很快就是了……”

  老先生确实变了,

  在讨论清朝的时候,能做到尽量客观。

  陆时点点头,

  “万历期间也是如此,优秀的官员励精图治,哪怕琐碎到乡县的事务也要亲力亲为,以求扭转颓风。可最后的结局呢?还是糜烂一片啊。”

  这么说有点儿命中注定的意思。

  辜鸿铭恍然大悟,说道:“我就觉得你这本书很有些与众不同,原来是这样。”

  他之前阅读《万历十五年》,只觉得历史故事精彩,

  可现在回头看,却发现里面是有立论的,且这种立论超脱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细节,是对历史大势的分析,

  正如陆时刚才所说:

  “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

  辜鸿铭叹气,

  “邪门。”

  陆时不解,

  “邪门?伱说什么邪门?”

  辜鸿铭扬了扬下巴,回答道:“你这本书邪门。我仔细想过,觉得读你这本书的时候充满了无力感。不论是身为皇帝的万历,还是掌握帝国重权的张居正,好像都不成功。”

  这便是《万历十五年》中的大历史观,

  体系的问题,无法从局部得到修补,只能从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文化土壤中寻找答案。

  陆时说:“看过《枪炮、病菌与钢铁》,应该不难理解《万历十五年》。”

  两者都算跨学科著作,

  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多共通之处。

  辜鸿铭说:“那能一样吗?”

  一本以外国为例子,从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国入手,中国人读起来像在隔岸观火;

  一本讲中国历史,感同身受。

  辜鸿铭很郁闷,

  “不聊了!还是不聊了!越聊越心塞。上次就这样,还叫你气晕了。”

  陆时尴尬,

  “咳……”

  辜鸿铭走到一边,

  “我还是自己翻书吧。难得来一趟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不能浪费这么好的机会。”

  陆时也乐得清静,

  抄书不难,但抄史学著作很难,

  尤其是《万历十五年》这种书,风靡于80-90年代,

  而他从21世纪20年代穿越而来,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大历史观也与时俱进,很多观点在黄仁宇的基础上提出了大量修正,

  他需要集中精力,结合史料和更新的史学观点来完善《万历十五年》。

  另一边,辜鸿铭认真读书。

  这时,夏目漱石靠近他,低声说:“辜老先生,您过来看看。”

  辜鸿铭不解,

  “怎么了?”

  夏目漱石咽了口唾沫,压低声音,说:“我好像看到了《永乐大典》。”

  辜鸿铭没有多想,

  “正常。”

  他用手指划过正在读的书本的书脊,说道:“这里不光有二十四史的抄本,还有大量野史抄本,《永乐大典》此等集大成的典籍,在此收录了抄本又有何新奇?”

  夏目漱石点点头,之后又摇摇头,

  “可是,这里收藏的《永乐大典》的抄本并不齐啊。”

  辜鸿铭轻笑,

  “你应该不知道《永乐大典》一共有多少册吧?光目录就有六十卷,三万万七千万字,总共得有一万多册。这哪能收集齐?”

  他放下手里的史书,

  “在哪儿,带我去看看。”

  夏目漱石立即带着辜鸿铭走到了一个书箱前。

  辜鸿铭俯身,

  很快,他露出了有些疑惑的表情,低声道:“这个怎么看着像副本呢……”

  夏目漱石一听,放下心了,

  “刚才,我看这里有两册《永乐大典》,想着这么稀少,还以为是正品呢,原来是副本啊……那就好,那就好!”

  辜鸿铭挑眉,

  “谁说副本就不是正品了?”

  夏目漱石愣住,

  “啊?”

  辜鸿铭说道:“我刚才说过的,《永乐大典》上万册,从永乐元年开始编纂,于永乐五年才最终定稿,之后又花了一整年才抄写完成。全书除了经、史、子、集,还涉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这么重要的书,怎么可能只有正本,没有副本?”

  夏目漱石明白了,

  《永乐大典》确实有正本、副本的区别,

  但从文物的角度想,两者都是真的、都是原件。

  他问:“那正本在何处?”

  辜鸿铭嘀咕:“据推测是在永陵。”

  夏目漱石点点头,

  “永乐陵啊……永乐皇帝用《永乐大典》陪葬,哪怕有私心,也不是不能理解。”

  辜鸿铭微微有些尴尬,低头咳嗽几声,

  “咳咳咳……”

  事实上,明永陵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规模宏大,因可能有《永乐大典》陪葬而闻名于世,

  所谓“副本”,也是嘉靖年间抄录的,为的就是用正本陪葬,并非在成书的时候就有正、副之分。

  这种事也不好和夏目漱石一个日本人明说。

  辜鸿铭走到陆时身边,窃窃私语。

  陆时记录的手微微停顿,

  “真的?”

  辜鸿铭毕竟不是做考古的,也不敢确定,只能说:“看着像。”

  陆时低头沉思。

  就在这时,身后传来考文的声音:“陆教授,可是遇到了什么事?”

  他一直没有离开,始终关注着三人。

  陆时对辜鸿铭点点头。

  辜鸿铭便把自己的观点说给了考文听,然后有些担忧地问:“考文先生,你应该能明白正本和副本都是珍品吧?”

  考文轻笑,

  “当然,我怎么会不知道?这种事,我比你们都懂。”

  辜鸿铭皱眉,

  显然是觉得过于对方过于狂妄。

首节 上一节 132/4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